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育”融合

2023-04-29朱娜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41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五育融合

朱娜

摘要:“五育”并举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小学语文全学科阅读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五育”融合,将极大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及丰富阅读价值内涵。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的发展,意味着小学语文要扮演好“媒介角色”,并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强化语文阅读知识、技巧等在全学科阅读育人机制中的作用。文章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强化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要求,探索以小学语文为媒介的育人模式,以促进“五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五育”融合  小学语文  育人机制

一、“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育”是环环相扣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为重点,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五育”并举、互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一定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不能有丝毫松懈。基于此,用“五育合一”的理念实施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实践,以及其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多种影响,进行了探究。[1]

二、探索运用五育融合调查法,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支撑,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观察,提出“五育融合+观察+调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面对面谈心、小卡片交换等方式进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考察等方式,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听课状态、课间玩耍等为内容,每周写一次观察记录。我们发现:优生往往比较自信,上课时更乐于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外活动也乐于参与,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打招呼,在同学中的人缘也比较好。而部分后进生相对缺乏自信,对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三、探索“五育”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境,结合学生的经历和体会,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情感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我们就“五育”融合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以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学片段为例展开讨论。

(一)挖掘语文课本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受过的教育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文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抓住教育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二年级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雷锋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帮助学生领悟“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深刻寓意。通过课后要求中“我们也去寻找身边的雷锋”这句话,教师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观察习惯,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促使学生以课文中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好少年。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活动筋骨,从久坐的疲劳感中摆脱出来。在扮演角色时,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中来,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表演表达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的。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状态,因此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体验审美乐趣的同时,获得丰富的道德情操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审美化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审美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总之,要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掌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将“五育”融合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发展成为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王丛丛.全阅读理念下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五育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