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幸福文化的思考

2023-04-29王鑫倪

秦智 2023年6期
关键词:幸福观现实时代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发展进步的步伐迈向了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携手同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党和人民始终追求的美好目标,弘扬新时代的幸福文化有利于引导人们从现实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自身和人民的幸福。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全国的发展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各环节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将实现幸福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的手中。

[关键词]新时代;幸福文化

一、新时代幸福文化来源

(一)中华文化幸福思想

幸福是中华民族儿女始终追求的生活状态,中华文化蕴含着诸多幸福思想底蕴,需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挖掘其重要价值。儒家、道家、佛教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思想。

儒家视美德为幸福,十分看重人的品德发展。仁者爱人,强调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继而诠释好“仁”的意义。儒家强调人们要互爱和互助,保持对人的尊重和热爱。放眼如今新时代的幸福文化,仁者爱人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友善,鼓励人们坚持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保持友善的关系,维持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看重道义的力量,生而为人应当像君子一般,以道义为准则,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帮助,及时做出应有的行动,助人也是助己。

道家追求的幸福状态是顺其自然,享受事物的本来面貌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人们保持原本的自然状态,收获到意料之中的幸福滋味也是一种乐趣。道家尊重人的自然需求,认为现实的自然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需求,不鼓励人们过分追求和享受,以致超出了自然状态的界限。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出发,推进和谐相处,并且能够身心统一,维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人若身心不统一,就会不快乐。如今我们弘扬新时代幸福文化,鼓励人们更加注重强身健体,提高安全保护意识,注重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佛教认为人的幸福状态掌握在自身的把握下,知足是欢喜的状态,满足现状,减少过度的欲望是可取的。人生要面对诸多矛盾与困难,生老病死、忧愁困扰等问题,人若能放下一切,获得宁静,就是获得了幸福。佛教教化人们要慈悲为怀,对待他人保持宽容与善意,帮助他人也是成就本身。人们想要追求宁静美好的生活状态,需要注意从自身的心态开始调整。心安即幸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看淡人世间的本质,远离烦恼和痛苦。人世间很多事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要为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困惑,克制过度的欲望。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伟大学说,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思想指引着新时代幸福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强调物质与精神幸福、创造与享受幸福、个人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1],要在实现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继而追求精神领域的幸福,否则人的发展是不统一、不协调的。在现实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生存的人们,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其强调了人们要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不断调节社会利益。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需要通过劳动途径获得生活资料,积累生活成本和物质基础。人们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却忽视了精神提升,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价值。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2],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贯穿社会生活发展的每一个领域。劳动者只能通过参与实践,参与社会生活劳动,换取劳动报酬以满足自身的发展。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是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生命的重要价值,满足创造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会不断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美好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人们的双手双脚努力奋斗得到的。人们通过劳动奉献而获得的幸福体验,真正认清创造与享受幸福统一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理想状态中的幸福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者奋斗终身的目标。人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个人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要注重个人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期待也是人们对于幸福的期盼,实现社会发展的幸福是实现自我幸福的保障,实现社会的幸福也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弘扬新时代幸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人民获得“现实幸福”提供了丰富资源。

(三)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奋斗创造幸福、团结成就幸福。

我国能够长久保持稳定发展和进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就是党和国家所在、利益所在[3],百年大党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引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幸福生活。不断让改革发展的先进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密切关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牢牢把握住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来没有停留在口号上,全面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4],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奋斗精神,这种高昂的精神传承到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我们坚信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拼搏才能实现人民想要的美好生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成就。幸福生活都是靠奋斗出来的,把推进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在全国各领域的关键作用,为成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团结才能胜利,实干才能成功。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和奋进者,党与人民始终团结在一起,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人民是最伟大的英雄,团结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与人民始终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党同志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人也不能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上,维护全体中华儿女的现实利益,为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共同创造美好景象。

二、弘扬新时代幸福文化

(一)个人层面

人是现实社会环境真实发展的人,人务必要明确通过奋斗获得现实需要的意义。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前提,拥有正确的观念,投身现实的实践层面,创造人们想要的幸福生活。社会存在一部分错误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的人生观会引导人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忽视了奋斗带给人的重要价值。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出许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只有通过实干过程,不断塑造自身重要价值,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人需要明确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抓不住的,其无法满足人现实的利益和需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

明确投身劳动实践才是获取幸福的真正途径。马克思幸福观强调劳动实践在追求幸福人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认为劳动实践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劳动能够创造出幸福必备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获得多方面的统一状态。运用新时代的幸福文化指引人们,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通过实干兴邦创造个人的美好生活,切勿说空话、做伪事。参加劳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们是光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无数的人民群众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成果拼搏出来的[5],依靠劳动创造得到的成就是可靠的。人们只有积极投身于现实的劳动环节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拼搏奋进的重要价值。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对待个人得失。马克思幸福观包含着集体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总会和其他人产生一定的社会利益,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谋求生存,就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永远包含于集体内,保护集体的利益为个人利益提供了坚强保障。幸福文化引领我们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生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有利于个人更好的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

(二)社会层面

人是社会中的人,马克思幸福观强调人类追求幸福必须在现实的社会中追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人民幸福的实现也要以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运用马克思幸福观引领现实社会的人实现幸福,可从实现人与人的幸福、人与自然的幸福、人与社会的幸福三方面探求。

实现人与人的幸福,马克思幸福观强调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是不同时代人们的共同追求,实现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是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和谐、爱好和平的大团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是统一的。在中华民族的幸福文化里,鼓励追求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要求人们善待亲友和他人、对陌生人保持善意。随着社会竞争压力逐年增加,人际交往的压力也会突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幸福,需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坚持马克思幸福观,保持与人民同在的奋斗意识,弘扬和谐共处的幸福文化。

实现人与自然的幸福,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保护人们实现幸福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幸福发展留足发展空间。满足人们对良性生存空间的需求,是城市建设美丽家园的重点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幸福发展,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打造宜居乐居的良好环境。鼓励人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6],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自然更加造福于人类,让大自然变得更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幸福。

实现人与社会的幸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次深刻变革。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导,弘扬新时代幸福文化,追求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相统一。深化中国社会各领域高质量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美好需求为根本。

三、结语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逐步推动实现人与社会的幸福,打造永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6]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30(02).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名称:胶东青妇队女性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ZXHC-15);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2023年度校级科研立项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3YB04)。

作者简介:王鑫倪(1995.1-),女,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幸福观现实时代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