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与模式探究
2023-04-29何行宜
[摘要]课程思政是在高校中宣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精神包含了新时代十年的各种伟大变革发展,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课程思政发展赋能,提供价值上的导向、内容上的深化和模式上的创新探究。课程思政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二十大精神同道同行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22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党的二十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准确把握住了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指引接下来的一切工作。必须利用好这面旗帜,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教育,赋能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学生中的宣传和学习,也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在内容和模式上的与时俱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学科各环节中,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孤岛”状况。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解决过去教育中片面地强调知识素质的提高而忽视道德品格的教育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回答高校教育为谁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品格。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指出,培养能够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新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视为己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科学结合的思想结晶,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
课程思政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治国理政的理论实践经验凝结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和新理念[6],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深谋远虑,也有对现存状况的准确把握,不管是对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还是对拓宽教师教学思路,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课程思政的创新注入了富有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的充沛活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深化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3]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课程思政在内容上进一步得到深化,也通过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的心中扎根生长,让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信念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树立。
(一)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根本来源,科学稳定的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的、科学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过去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也会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指导社会各界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来正确看待问题,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浸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时代十年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建设上,实现“两个确立”重要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广泛实施;在经济建设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在文化建设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宣传和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上,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体系不断完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和谐共处理念[5]。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这些巨大的成就让学生切实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要素条件,在拓展课程思政内容的基础上,也能让大学生从心底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深化党和国家发展政策等方针要求
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布置的总体和具体战略方针,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主力军,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充沛活力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青春助力。同时,在课程思政中深化党和国家发展政策内容,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发展的思路。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课程思政的模式建构
课程思政除了在内容上的深化之外,从形式、方式和平台等实现对课程思政的模式建构,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需要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参与,要以“讲授”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以“对话”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式,同时也要重视主流思想在网络平台上占据高地。
(一)以“讲授”为主要形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向
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主阵地,通过思政教师的系统科学讲授把二十大精神的内涵外延讲清、讲深、讲透,奠定大学生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坚实基础,这比大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学习的效率更高,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不同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也要利用讲授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中,这就要求高校老师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自觉做到“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同时能够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各自教学领域的互通点,例如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翻译二十大报告来向学生讲授二十大精神内容。
(二)以“对话”为基本方式,抓住学生自主提升的教育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4]。要做到知其所以然,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舍弃了过去单纯由教师单方面的教,转变为了师生共教共学,课程思政特别强调全员参与,利用“对话”的方式来推进课程思政,一方面可以消除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来准确把握大学生对于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程度;另一方面,在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二十大精神不再单纯存在于报告中,而就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脚踏实地干实事。
(三)以“网络”为重要平台,拓宽主流思想的宣传学习渠道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升高,并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平台可以服务于课程思政,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寻找到各种课程思政的教育素材,例如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平台软件;另一方面,由于平台上用户信息的隐蔽性,许多思想观念可以迅速得到传播,这既给课程思政提供了机遇,也增大了挑战。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的建构时期,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自觉抵御不良或错误思想的入侵。
结语
坚持在课程思政中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课程思政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发展动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必要条件,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的时代要求,激励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丰富内涵精神内化为动力,强化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2-10-3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18(01).
[5]冯志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11-17+2.
[6]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286-298.
作者简介:何行宜(1999.3-),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