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3-04-29刘君娣巩文峰陈琳
刘君娣 巩文峰 陈琳
[摘要]本文立足实际,计划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耦合联动,融合促进,协同发展方面深入研究,最终破解难题,提出新农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协同育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将弥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盲点和空白,确保教育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15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运用辩证唯物法思想,来解决人民群众与社会实践、人才与时代的关系,是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对形成正确的人才思想具有价值引领和指导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才是指适合社会发展,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定才能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成员[1-3]。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促进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导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目标。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各自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资源,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所有这些成就,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接班人,需要在学校有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其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农业院校需要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加强专业性和针对性,培养新农科创新人才一直是困扰高校教育者的难题。发展农业现代化,实行农业、农村改革和创新,一直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所在。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和理解,但创新创业属于实践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并能较大程度的调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不仅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能入心入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加具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元素和活力[5,6]。例如,高校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创业计划项目,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农业互联网金融、智能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更容易认识和接纳相关内容。
二、农业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双创教育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对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育主观认识偏差,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脱节,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引导[7],对于大多数农业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多数属于线上慕课的教学方式。未纳入主流课程体系建设。
受某些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加之目前00后、05后大学生受社会成长环境、家庭观念影响,一些不劳而获思想、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使得创新创业学习趋于功利化,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门专业的融汇贯通[8],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内容和教学方法趋于成熟和完善。但在内容和方法上还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在教学内容规划设计上,需要加强与其它专业的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
三、协同育人的建议和对策
(一)树立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树立协同育人教育理念,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加入案例设计,将三农情怀,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高校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参加创新培训和训练,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功能完备的创客空间、提供协同育人的师资力量、推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找准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从大局出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明白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变革,将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等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和自己创业项目相结合,以利于形成合力。
(二)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促进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互相渗透,以实现价值引领、榜样力量等教育引导,以创新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章节的理解和掌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优化课程资源体系为依托,广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创业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考虑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提来,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课大赛,思政大课堂,品牌金课等形式,鼓励教师优化教学方案,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方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让教师广泛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引领,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添砖加瓦。同时,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从传统的“教什么”到“如何教”,“学什么”到“怎么学”,“做什么”到“怎么做”的转变,利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让课堂以老师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深度,并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课程的前沿领域探究。其次,采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从关注考试成绩转变为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开拓,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转变就业创业价值观念。从大一开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扶持学生投入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创新科研基金,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或社团,学校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学生进行项目的孵化,成立公司。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农业科技创新大赛、“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从互联网+大赛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有177万个创新创业团队,813万名“红旅”青年走进革命老区,城乡社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创业故事。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靳新辉通过参与“互联网+”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增收180余万元。天津大学博士生吕永阳组建的“黔程无忧”创新创业实践团队——黔程旅游,让乡亲足不出户就把农产品销往全世界。这些案例说明了,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不仅增长学生能力,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青年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在协同育人、开放创新的环境下,广大青年自觉投身社会兴农、强农的建设之中,勇于追逐梦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将中华民族伟大强国梦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四、结语
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的转化,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案例资源,促进科学、人文与农科素养的有机融合。高校作为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在课程设置上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课程质量监督评价指标。其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形成校党委为核心,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最后,在强化育人体系的同时,可根据农业院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制定相应政策,分不同年级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精准施教,构建“一生一策”教育方案,强化“三农”情怀的“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多维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娇娇.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2]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徐侠侠.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20.
[6]宋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7.
[7]刘君娣,宿瑶,李映强,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9):95-97
[8]王永祥,田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3,31(2):29-35.
基金项目:
2022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2B-099);
202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甘教高函[2023]14号);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专题研究一般课题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甘肃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0012);
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项目名称:“新农科”背景下生态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及实践(项目编号:甘教学函[2023]16号);
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项目名称: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技能提升(项目编号:甘教学函[2023]16号);
2023年甘肃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研究(项目编号:GAU-YLKC-2023-28)
作者简介:
刘君娣(1980.10-),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巩文峰(1979.3-),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陈琳(1985.1-),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