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李峰
李峰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其中福建地区种植甘蔗的现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等”,榨蔗制糖的糖坊规模大,一次可以卖给一个糖商五万片,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蔗糖甚至远销海外,“至于日本、暹罗斛(今泰国)”。这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发达
C. 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主流
2. 清乾隆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这表明()
A. 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 清朝突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C. 资本主义萌芽有长足发展
D. 乾隆帝文治武功荣耀史册
3. 明代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践,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其意在()
A. 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B. 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
C.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 明人李贽认为“为善为恶,彼俱无意”,清人金圣叹也认为,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完全符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据此可知,李贽和金圣叹等知识分子()
A. 主张回归孔孟儒学经典
B. 依据理学塑造理想人格
C. 试图突破传统思想束缚
D. 不以人性善恶品评人物
5.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
A. 反对重农抑商 B. 追求个性自由
C. 反对民主政治 D. 追求男女平等
6. 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A. 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 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 艺术受外来文化重大挑战
D. 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7. 古代中国史书立传,一般以政治性人物为主。清代阮元编著的《畴人传》(畴,本义指规整的田地,引申为田界、类别),介绍了大量从黄帝时代到清朝的科学家和部分西方天文学家。这折射出()
A. 清朝人物传记类作品繁多
B. 中国古代科技进入高峰期
C. 文化政策影响了史学编撰
D. 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观念
进阶训练
8. 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A. 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 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9. 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可见,该学者()
A. 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B. 批评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念的排斥
C. 强调了黄宗羲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D. 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10. 郑振铎认为:“从乾隆五十七年以后,话本的作者,在实际上可以说是绝迹了……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的,随了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这表明清代小说()
A. 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B. 劝诫教化功能突出
C. 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
D. 缺乏民主启蒙意识
11. 观察下列曲线图的形式,对明清科技水平“落后”,解释正确的是()
A. 图1 B. 图2
C. 图3 D. 图4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摘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