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4-29郭悦吴婧
郭悦 吴婧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既立足本国历史与当代实践,又面向世界发展大势,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全新命题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母体出发来理解,对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和”文化;传承;发展;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0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剖析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阐释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路径。世界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影响着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现代化,坚持以中国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关键密码。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破除人的发展困境。能否全面发展是判断一种文明是否真正“文明”的重要标准,人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某种程度是内在统一的,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社会现代化进程、更有甚者呈现出对立矛盾的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核心价值观,为当今世界正确摆脱资本逻辑宰割提出了极富特色的中国方案,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前提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共同利益”。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的历史脉络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新术语范畴,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文明成就。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向世界递交了中国答卷。随后,党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这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发出了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创造新文明形态的中国宣言。
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我国基本国情,既具有各种文明形态的普遍特征,又有着自身文明范式的独有特质。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并非偶然,而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是对新文明形态的自觉追求。
二、“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思想内核
“和”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深藏的文化基因,是广大群众都认同的、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遵守着的行为规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良好愿望,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层逻辑。
(一)“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是思想内核,这一思想内核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早在五千多年前,农耕与畜牧已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在农耕文化中,“和”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完成农业生产,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状况下,就要找到大自然的规律、顺应天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古人云,“阴阳和而万物生”,“和”是一种相互克制、相互促进的一种稳定状态,要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就要勠力同心、团结协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正因为如此,“和”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核心位置,不仅成为处理邻里关系、而且也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开外交局面,从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基本方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无不体现了“和”文化在外交领域的延伸。至今,合作共赢仍然是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基本点。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革》为除旧之意,《鼎》为新之意。”当一条大河被堵住的时候,必须要将它完全疏通。创新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根据实践的不同进行调整、创新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诸多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国,“和而不同”是孔子“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它倡导包容性与兼容性,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差异中寻求一致。这一思想体现我国的对外关系中就是一个“和”字,自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对外交往中的基本外交方针一直秉持着“和平”的主题,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外交方针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新的人类文明模式,粉碎了“文明冲突”“国强必霸”“狭隘对抗”等陈腐观念,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成就,那就是“人类文明新形式”。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担忧中国将走向“国强必霸”的道路,甚至荒谬地毫无根据地提出“中国威胁论”。这种观点不仅是出于认识上的误解,更是因为固有的偏见。因此,要形成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从高于一国的高度看待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及其内容,是解决世界范围内国家争端的切入点,也是和平的底层逻辑。
(一)中西方文化思想内核的巨大差异给世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差异从最基础的底层逻辑,即物质生产方式进行解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由于东方和西方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东方和西方在生产和经济上的差异,由此又衍生出了中国和西方不同民族的原始生存模式和社会构造,从而构成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起源于大河河谷的洪积地,而西方文化则与中国文化迥异,它起源于海洋文明。以欧洲为例,它多山丘、三面环山,大部分地区都是大小不一的海岛,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类被迫出海,并开始展开相应的贸易活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西方商业文化如此发达的原因。事实上,与中国的远古文化相同的是,西方国家的远古文化也存在着放牧、种田和定居的传统,两者的发展进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渐行渐远。由于欧洲山地地区缺乏可供大量人口居住的土地,早在诺米斯时代克里特岛上的人们就开始出海,为了生存而打劫,不过这种贸易活动的开展也只是基于爱琴海附近克里特岛上的几个大的城镇。随着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增多,商贸与航海也逐渐成了欧洲各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产生和推动了竞争的出现,这也就形成了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内核,这一思想内核也体现在对于问题的底层思维方式中,体现在西方国家的对外交往中。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西方的群体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基于商业文明的思想内核,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必然带来深刻的竞争关系,认为中国的发展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因此在现实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经济干预、军事挑衅、文化侵略、意识形态渗透等方式试图干扰和打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这就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破解当前国际争端的底层逻辑
文化与文明的冲突是当前国家争端的底层逻辑,因此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转变观念、在思维方式进行调整,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国家彼此间文化的相互认同,丰富人类对于文化的认知,才能够形成在真正意义上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和平,推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人类的文明形态已然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于遥远的西方,其中蕴含了对于西方文化与文明的深刻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深刻说明中华“和”文化的深层底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交融在中华大地的繁衍生息,赋予了文明感性实践活动的把握,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尽管马克思一再批判资本原始积累犯下的滔天罪行,认为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但同时也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贡献与进步予以了客观肯定。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现有人类文明的单一综合或者简单提取,更没有全盘否定西方文明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益成果,而是在科学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形态矢志不渝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精神图谱。
当今世界正处在变革发展的紧要关头,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泱泱中华想要复兴文明必须另寻新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现代化,坚持以中国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追求,也是对百年文明变局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党和国家在“两个大局”下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足以证明当前所走的这条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
四、结语
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的有机结合,是辩证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崭新范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文化关系进行科学阐释与解读,既有益于深刻理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走向、推动中华文化的再次辉煌,也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4]马克思恩格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5]马克思恩格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作者简介:
郭悦(1997.1-),女,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吴婧(1998.9-),女,汉族,河北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