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2023-04-29张俊
张俊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以更加规范、合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第一,在课堂设计中可以融入信息技术。通常教师在课前会为学生布置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设计中,重视整理教学重点。[1]如在文字排版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到一些正能量文字,让学生阅读后排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画图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英雄人物形象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作业设计有针对性地融入道德教育。
二、在实践操作中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设备,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第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第二,教师需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使用电脑过程要正确开关机,并爱护鼠标与键盘,使用完保持电脑桌面、主机周围卫生清洁,椅子、鼠标垫摆放好,键盘抽屉要归位,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结合教材,给小组分配任务,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相互交流,体现出集体的力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引导学生科学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科学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可关注一些好的网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中融入德育教学,让学生加强自律,合理选择,提升信息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17):86.
[2]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德育功能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7(0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