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

2023-04-29杜娟

当代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

杜娟

[摘 要] 器乐合奏作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内的重要一环,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培育器乐合奏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器乐合奏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在器乐合奏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乐器门类、生源质量、教师资源与硬件设施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重点从课程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师能力多元化、排演形式多元化、评价多元化五大方面,阐述高职院校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指挥技能;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046-03

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并能够快速走进岗位工作,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潜力。器乐合作,是器乐演奏方向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着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的职业素养同时,有着浸润学生心灵、培植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器乐合奏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基本乐理、指挥技能、器乐演奏、配器等内容。在实际的器乐合奏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受到生源质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排演设施与场地等限制,器乐合奏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因此。如何找准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的问题所在,探索出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的问题

(一)乐器门类单一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丰富多样且契合当代社会审美需求的乐器,是提高器乐合奏课程建设质量的必要条件。受到乐器难易程度、教师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乐器,导致高职院校乐队中花费相对较多、操作复杂、短期内难以取得快速进步的乐器,如扬琴、琵琶等乐器较少,进而导致乐队中声部失衡,器乐合奏排演中曲目选择受限。同时,乐器门类单一也会影响器乐合奏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课程的开展,围绕现有乐器开展课程,将导致器乐合奏的发展与社会脱节,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器乐合奏人才[1]。

(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器乐合奏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音乐兴趣等有着较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成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并且现阶段器乐合奏课程教学与排练中,倾向于采用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性差异对学生学习、实践效果的影响。面对相同的课程,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过大,对课程学习与器乐合奏实践产生畏难、逃避等负面情绪,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学生参与排演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缺乏挑战性,会引发学生对器乐合奏课程的应付心理,难以充分发掘学生器乐合奏的艺术潜力[2]。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多元化发展的“助推器”。教师具备教学胜任力,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主动了解器乐艺术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积极参与器乐艺术领域举办的培训、讲座、成果共享等活动,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与示范作用。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等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尚未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学生实践中缺乏专业性指导,将会制约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四)学生缺乏排演机会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存在学生缺乏排演机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排演设施不完善。现有的排演场所中所提供的乐器、多媒体设备、现代技术设备等较少,无法满足师生的多元化排演需求,将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排演机会匮乏。单纯依靠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排演机会,学生难以在排演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将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弱化学生学习、学会课程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信念;排演形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性差异与个性化需求。现行的排演形式局限性较大,难以帮助学生在排练与舞台表演中了解社会对器乐合奏人才的需求。

(五)课程评价不科学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课程评价不科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评价内容不全面,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无法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覆盖;二是评价方法单一,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比赛活动的真实情况,难以发挥课程评价的监测、诊断等功能,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完善自我;三是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学生为主,评价结果客观性、深刻性明显不足,难以为课程建设的优化改进提供帮助。

二、高职院校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一)课程内容多元化,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器乐合奏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转变,不仅要求器乐合奏人才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要求器乐合奏人才能够进行乐队组织与排练;能够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音乐创作;具备终身发展意识与能力等。而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势必会引发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方向的变化,也对器乐合奏课程内容建设提出更高标准。为解决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所面临的乐器门类单一问题,要细致研判器乐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社会对器乐合奏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乐器门类,器乐合奏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其一,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器乐合奏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器乐艺术领域发展趋势,配置好扬琴、琵琶、唢呐、中阮等乐器。同时,按照器乐合奏的表演场景、社会需求等,开展民族管弦合奏课程、混合乐队合奏课程、新民乐合奏课程、西洋管乐合奏课程、弦乐重奏课程等。多元化器乐合奏课程内容的建设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并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适应新时代、走向新岗位奠定基础。其二,要实现器乐合奏课型的多元化。器乐合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器乐合奏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能单纯依靠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社会所需的器乐合奏人才综合素养。鉴于此,要根据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如针对音乐学基础理论、乐器基础理论等,除了课程建设之外,设置学术讲座、行业交流等课型;针对器乐演奏能力,设置实践活动、技能竞赛等课型。多元化课型可以实现器乐合奏“理实一体化”,综合提升学生器乐合奏知识与技能水平、艺术素养[3]。

(二)教学模式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在器乐合奏发展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个体性差异与个性化需求,通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一是分层教学模式。即通过学情分析、师生交流、综合测评、线上问卷调查等渠道获取学生课程学习数据,经简单的数据分析后把握好学生当前的器乐合奏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等与社会用人需求间的差距,根据差距的大小划分学生层次。在课程实施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指导策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能力训练,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二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重新构建课堂。将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基础知识讲解环节,前置到学生的自主预习阶段。教师依托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技术、教学平台,向学生发送导学案、预习清单等资源,指导学生提前感知乐理、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简史、乐队指挥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阶段,以学生的实践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与实践难题。在课后指导学生巩固知识、完成课下任务。通过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器乐合奏课时设置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器乐合奏能力的提升;三是项目式学习模式,即将器乐艺术领域真实的项目,如器乐比赛、主题音乐创作等,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也可通过跨专业合作请器乐专业、声乐专业等各个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在合作互助中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建。各个项目小组围绕任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汇报任务成果。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施,可以保证器乐合奏的发展对接社会,充分释放学生的器乐艺术潜力[4]。

(三)教师能力多元化,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为推进器乐合奏多元化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器乐合奏发展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器乐合奏课程教师的培训,指引器乐合奏课程教师保持终身学习意识,自发主动且坚持性地吸纳器乐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以教师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帮助教师获得更加宝贵的国家级培训机会,推动教师逐步发展为行业领军人物。其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紧密衔接行业、产业与企业,坚持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与企业共同分享教育资源。在提升器乐合奏课程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邀请器乐演奏大师、指挥家、作曲家、擅长音乐分析与研究的理论家等担任课程导师。为突破合作教学的时空限制,可以搭建线上共研平台,课程教师与课程导师共享资源、共同探讨问题,制定器乐合奏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并划分课程模块。由课程教师积极通过课程思政以增强学生文化意识、道德品质,并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由课程导师深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实践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实现技艺与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积极开展跨学科对话讨论活动,各学科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戏曲、民族音乐、中国舞蹈等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对比分析当代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与融合态势。在跨学科探讨中激活教师思维、开阔教师视野。教师将探讨成果与感受,通过教学、表演、交流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四)排演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排演机会。为此,应当实现排演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首先,结合高职院校乐队中学生演奏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实行分组排练与大乐队排练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曲目数量、演奏技能水平、视奏能力等科学划分小组,保证组内成员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程度的组别提供不同的排练曲目,采用小合奏、重奏等多种形式进行排练,以此保证排练的针对性,有效发挥学生优势,弥补学生不足。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器乐合奏排演基地。在基地建设、布置与配置上,综合考虑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排演需求,在功能上,基地要适应流行风格、民族风格、融合风格等不同特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排练需求。同时,基地不仅要配置各类乐器,还需要配备现代技术设备,可以供学生创作音乐、组织乐队、综合性实践、舞台表演。最后,扎实推进校地携手,高职院校与当地艺术馆、文化馆等文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如非遗文化展活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文艺下乡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器乐合奏编排与表演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力[5]。

(五)课程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成效需要在评价结果中体现。为解决器乐合奏课程评价不科学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实现器乐合奏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一是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结合器乐课程内容体系、社会用人需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维度构建课程评价内容体系,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学科竞赛结果、学术讲座参与度等进行综合化、多元化评价。在知识维度,重点评价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民族乐器以及民族器乐文化特征与传承的认知、对中西方器乐文化差异性的认知、思想水平等。在能力维度,重点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器乐演奏与器乐合奏能力,能否了解乐队指挥法,组织乐队排练,可否进行乐曲分析与创作等;在素养维度,重点评价学生道德素养、审美素养、职业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等。二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提升程度。在形成性评价的同时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实践、舞台实践、学术报告、等级考试、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等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主要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技能竞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改进自我。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要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而且要依托校企合作进行校企共评,由行业领军人物、企业艺术骨干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排演视频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让学生接受广大网友的评价,既能够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深刻性,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公众对器乐合奏的审美标准。

结 语

器乐合奏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器乐合奏人才,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音乐实践力。当前高职院校器乐合奏发展中存在乐器门类单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缺乏排演机会、课程评价不科学的问题。鉴于此,需要找准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定位,以及社会对器乐合奏人才的新要求,规划好器乐合奏课程体系,优化改进器乐合奏课程教学模式。依托校企结合、校地携手以及产教融合,搭建器乐合奏排演基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器乐合奏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欣鑫.高职院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02):26-29.

[2]郑志强.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大众文艺,2021(15):151-152.

[3]王鹏.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器乐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1(12):141-144.

[4]关睿.高职院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56-58.

[5]高启华.浅析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与方法[J].北方音乐,2018,38(21):196-197.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中通赴美上市探究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试析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