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城市更新发展中的科学创新理念

2023-04-29张奇博

上海企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科技发展

张奇博

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前人已经为我们摸索了一条发展之路。管理学之父泰勒曾提出厂商生产线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从而导致了作坊工业的消亡;科技创新之父熊彼德提出了微观企业科技创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推行导致了规模企业的消亡;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产业要素结构”理论,主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重要关系;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从产业结构阶段理论出发,提出了“发展形式”理论,让工业化进入飞速的发展阶段;哈佛商学院、竞争力之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建立竞争优势模型,从宏观尺度确立了国家创新理论。

上述这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进程,是一种对原有社会生产格局的颠覆,通过创新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城市的进步。

当今,结合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时期和状态,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和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理念提升城市的发展动力,深挖城市的发展潜力。

一、城市经济的存量时代与城市更新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实现了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的脱贫攻坚,实现了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代人的创新和努力付出,讓中国梦有了实现的可能。任何高速发展的过程,必然会逐步放缓,最终趋于稳定。我们必须客观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党的二十大的新时期,找到发展的新方向。

(一)城市经济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化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政策,中国通过四大资源增量投入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即投入资金增长(包括利用外资的投入增长),人口增长(劳动力增长),建设用地增长(发展城市化进程),碳排放增长(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平衡)。

当下,中国正逐步进入到以“五达峰”为代表的存量时代,这一时代的来临有如下五个达峰的指标:

(1)地达峰(2015)—建设用地零增长,地域空间红利逐步消失,城市更新时代启动。

(2)债达峰(2020)—企业、政府和居民负债零增长,投资效益降低,降风险时代来临。

(3)人达峰(2025)—人口零增长、劳动红利消失,逐步应对城市老龄化问题。

(4)碳达峰(2030)—实现碳中和、碳排放零增长,达到环境绿色化目标。

(5)房达峰(2035)—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房屋保有量达到峰值,房屋存量逐渐回落。

图1展示了从1980年改革开放到2050年逐步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资源的变化曲线:

以人口与城市化为例,中国人口变化趋势:

2015年,全国人口13.7亿人;2020年,全国人口14.1亿人;2030年,全国人口峰值14.5亿人;2040年,人口递减,进入老龄化;2050年,实现人口稳定化。

中国城市化趋势:

2010年,城市化率超50%;2015年,城市化率超56.1%;2020年,城市化率超60%;2030年,城市人口稳定、农村人口递减;2040年,城市人口递减;2050年,城市化率稳定。

通过上述数据的预测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口变化和城市化变化之间的线性关系,随着人口数量达到峰值后的回落,城市化进程也会趋于稳定,因此人口红利趋于平衡,给全国各个地域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也会随之平衡。

上述这些关键因素的“达峰效应”来临,也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

(二)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发展

自1990年至2015年,是我国的建设增量时代。20世纪90年代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化产业,导致了工业人口的聚集。随着城市化土地的不断拓展,形成了城市的规模扩张,到了2005年后,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格局形成,此时工业生产基地逐步退出了城市的主要区域,开始布局郊区(乡镇工业主要位于郊区,产业园区主要位于郊区与城区之间)。随之而来的科技园区等新兴产业开始主要布局郊区与城区之间,而商业区与居住区主要布局新、老城区。

以上海为例:

(1)在1999年至2020年,上海的上一轮城市规划要点主要关注如下的几个方面:

实现增量规模、增量发展为主导:通过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实现土地扩张和人口扩张;

实现城市人口规模发展:从1700万人增加到2000万人;

至2020年实现产业结构稳定:其中制造业稳定在25%;

实现建设用地规模发展:从1000平方公里扩张到3000平方公里。

(2)从2021年至2035年,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的要点主要是如下的几方面:

实现上海人口零增长:即稳定于2500万人;

实现土地零增长:即3185平方公里(104个工业区、198与195地块、只租不售等),规划留白400平方公里;

实现碳排放零增长:能源总量维持、环境等持续改善(年均1.25亿吨标准煤);

实现财政负债零增长:政府财政建设资金的负债率不再增长;

实现绿色发展:着重一江一河规划(黄浦江与苏州河)、关注市区绿岛与郊区绿环建设。

以首都北京为例:

2014年至2015年的首都规划提出,基于人民安居乐业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化规划。安居是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的合法合理的居住要求。乐业同样是在发展时期,实现人民的稳定就业。

基于上述核心城市的规划,即北、上之后,广、深也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城市更新规划。实现双稳定的目标是当下最重要的城市规划方向。为了实现上述双稳定的规划目标,必须实现以下核心指标的平衡:

首先,要实现城市人口变化的动态平衡,通过合理的城市人口规划,平衡人口导入与输出。

其次,要实现城市功能定位。规划中需要明确城市的主要核心功能和侧重,做好城市服务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定位。

再次,要权衡城市地位以及发展定位。在规划中明确城市未来对于国际、国家以及与区域中的定位,并且朝着合理的发展定位做好未来的产业规划。

最终,要实现城市资产财富平稳升值,同时合理做好闲置资产的处置和调整。

(三)基于存量发展的城市更新策略与区域整体开发模式的探讨

对于目前处于的存量发展的社会形态,要讨论城市更新的策略,笔者提出了区域划分、整体开发的模式。针对这样的战略策略,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总结如下:

(1)明确城市更新的内容:对于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开展区域更新。从发展体系更新开始,逐步实现地域零星更新、宗地和小微更新上述内容与政策在上海、深圳已经立法,北京也将要立法。

(2)主要目的:实现城市功能再造,达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形态的整体提升。

(3)主要路径:从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转向社会主导。

通过以上思路和规划,以上海的2050年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划为例,其规划主要是通过2020年至2050年上海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来实现财富(卫星城市)、科技创新(绿色城市)、人文文化(人才导入、文化输出)的综合发展阶段目标。实现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2035年实现“五中心”目标,以及国际化大都市与长三角首位城市,最终,至2050年成为全球文明城市。

二、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

前文中已经提及了人类文明历史上随着生产模式创新理论的变化不断推进着产业模式的变革。因此,理论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也是实现城市功能提升的前提和支撑。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化越来越清晰。地域的差异和特点,也使得城市功能定位的区别愈发明显。即使是同一个城市的内部区域划分也会因为产业布局和城市特点而有具体的区域功能分布。

(一)科技创新理论下的产业分工与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是分化产业布局的动力,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新的产业集群化给城市结构带来了新的格局。

目前城市主要的产业分工如下:

(1)农产品加工、纺织、轻工、机械等;

(2)钢铁、石化、水泥和其他建材;

(3)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等运输装备;

(4)电子、通信、软件、IDC等信息产业;

(5)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科技产业。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产业分化是从基本的基础行业、生产行业逐步到功能行业、服务行业再到科技行业的一个清晰的领域划分。尤其是第四、第五类行业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这类行业也正是未来城市发展和高度的新兴行业。

因此,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不同的区域,都應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相应的主流产业。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同时,合理布局。引入与自身发展相适宜的科技产业,将新兴力量和产能导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城市的更新发展和功能提升。

(二)产业创新集群概念的应用

通过产业的划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差异化发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但是城市自身的产业布局,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产业功能定位与协同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产业创新集群”概念(详见图2)。

位于产业端上游的是原材料产业,其价值链、产业链和技术链直接传导至位于中游的制造业,制造业通过其加工和转化的能力将产品再一次通过三链传导至位于下游的应用产业,最终通过应用产业的创新和再开发实现价值提升和服务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整个产业链的传导过程和价值服务过程,通过人力、物流、信息、科技、金融以及服务这些要素的整合支撑了城市的功能实现。规模化和集群化显得尤为重要,要形成价值链、产业链、技术链的链条传导,靠单一的产业和企业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形成面和面之间的平台交流,才能源源不断地将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通过平台传导到下一层的平台,实现整体效用的提升,同时实现资本运作的经济性和价值。

(三)产业空间深化:从园区产业到楼宇经济

城市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迎来拓展与延伸,但是扩张和拓展都是有限的,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线,也是城市发展的再一次机会。目前,园区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常态,但是楼宇经济的概念是在城市规划、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更细化的布局规划。我们形象地将园区产业比作:以亩产论英雄;而将楼宇经济的概念比作:以平方米论英雄。

以上海2019年的一些和空间布局数据为例:办公楼面积(含金融、文创和科创类企业):9468万平方米;商场店铺面积:8502万平方米;酒店旅馆面积:1614万平方米;工厂面积:2909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2094万平方米。

上述数据可见,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楼宇经济的类型:金融与总部经济;商务与商业经济;研发与科技产业;社区与公寓住宅;工房与普通住宅。

因此,以下四个城市的细化规划方向可能成为今后城市更新规划的创新发展理念:

(1)城区发展: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城市管理;营商环境;公共服务;

(2)园区产业:规模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园区;企业产业;物流仓储;

(3)楼宇经济:金融商务;商业综合;展示展览;科技活动;创新创业;

(4)社区配套:社区住宅;社区配套;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活动;

三、城市更新中的空间价值与“四区联动”

根据国内目前的城市定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分化的概念,未来城市功能的细化与升级转型是空间价值再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的城市分化情况分析

城市的定位与功能是城市分化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市间发展分化如下:

(1)财富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之类的一线城市,每平方米的GDP在2万美元左右,主要集中了金融、贸易商务等高端人士,主要产业中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占比70%以上,城市发展的特征呈现为:人多、钱多、地少、房少、房价高且坚挺、公共服务好,并且有明显的马太效应。

(2)创新城市(二线城市):南京、苏州、武汉、成都等省会与省辖市(高铁节点与学区等),每平方米的GDP在1万美元左右,主要集中了高校、研发机构等科技人才,主要产业集中在科技研发等现代化制造业,城市发展的特征呈现为:流入人口多、地多、房价涨幅高、公共服务建设快,有溢出效应与人才效应。

(3)工业城市(三线):包头、兰州、常州、焦作等城市,每平方米的GDP在5000美元左右,主要集中了企业家及基础劳动力,工业产业占GDP的50%以上,城市发展的特征呈现为:流出人口多、地多、房价疲软、钱少、公共服务一般,有创新效应与人口效应。

(4)资源城市(四线):多数县级市,每平方米的GDP在3000美元左右,主要集中了农业、旅游业人员,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10%以上,城市发展的特征呈现为:流出人口多、地多、房价疲软、公共服务一般,有资源效应与集聚效应。

这样的分化情况,也为我们后续的规划定位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基于科技创新的“产城融合”策略与基于“四区联动”的创新空间价值

放眼全球,产城融合的概念是在城市与社会、科学与教育、科技与产业的演化过程中逐步生成的。它的演化阶段在全球都有非常好的模板:

第一阶段在1995年之前,是校区模式时期,典型案例如美国的硅谷模式,主要基于大学的科技研发实力向周边区域辐射,建立科技园区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平台,将科研与产业园区相结合。但是在政策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主导,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指导。

第二阶段是在1995年至2000年时期,成立了区域创新的网络化模式,如台湾的新竹地区、韩国的大田区域等。这是最早的区域网络创新的模式,在产业聚群政策上,与其他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发展政策比较,有明显的扶持和激励政策。

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以高科技创新为主导,建立科技城市的模式。如美国的很多主流大学城市模式。其创立的城市园区是以大学和企业整合在一起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城市概念。该阶段的政策主导目的在于推进科技和创新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上述发展的三个阶段变化的特征,我们国家同样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特点,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我们不同城市发展的新规划新思路,开拓以“四区联动”概念的新规划思路,通过联动效应形成城市新价值。

何为“四区联动”?如何形成科技创新区域的“四区联动”空间效应?笔者想通过如下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四区”指的是如下四个区域划分:城区、社区、校区、园区。每个区域主要承担的社会职能也有其自己的定位。

城区:交通与服务功能;

社区:各类人才居住与社区文化;

校区:大学与义务制教育;

园区:创业创新空间。

明确了上述功能和定位后,我们可以参照国际上的城市成功案例来说明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和城市名片的形成。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国际创新城市都有它的代表符号和产业集成品牌:美国硅谷—集成电路—信息创新;匹兹堡—钢铁工业—生物医药科技;底特律—汽车制造—研发;犹他州—创新园;纽约—财富—科创;波士顿—教育—生物医药;新加坡—工业城—创新城—财富城。

综上可见,城市和科技和价值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系,这样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产城融合和科技创新逐步形成的城市名片。

同样的,上海作为走在全国城市发展前列的核心城市,同样在形成科技创新区域的同时,精准的将产业与区域进行划分,逐步形成了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创造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价值:

(1)张江科学城:从园到区,从区到城,形成了外生型的科技产业格局;

(2)杨浦区:从学到产,改厂为园,形成了内生型的高校文化产业格局;

(3)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将原有的工业区改建扩展成为创新区,通过政策导入,形成了政策型的产业格局;

(4)嘉定区:将原有的工业区变革为科技城,从汽车产业园开始逐步发展成创新城,属于科技导入型的产业发展格局。

再以上海杨浦区的高校文化产业园区举例,环高校“四区联动”案例是极为成功的城市空间价值提升的案例:

(1)校区—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大学:大学与义务制教育体系;

(2)园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产业园区:产业、科技和创新创业体系;

(3)社区—房地产:人才公寓、保障住房、公租房等住房体系;

(4)城区—高铁新城:交通、商业、医疗与生活服务等民生体系。

上述“产城融合”“四区联动”的成功案例,已经充分说明了科学创新发展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图3所示,创新生态给城市带来了新价值,将更好发挥城市的区域特色作用,更强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因此,逐步深化创新改革,建立城市新格局是未来我们国家每个城市必须研究的方向和课题。

四、展望

城市的发展最终一定会与时代与民生紧密挂钩。一個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的意义和积极的推动,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给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带来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将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人口、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新的总体规划目标,在未来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中,我们会结合实际,融入更多的创新思维,运用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中。

(作者系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济师)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科技发展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