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2023-04-29黄新建
黄新建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经历调查、访问、探究等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形式,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公正司法”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如何设计和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为探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种研究范式。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标准 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1-21-04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立足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经历调查、访问、探究等实践活动的过程,并从中内化知识形成能力与素养的一种活动化教学方式。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本文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界定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形式
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课程标准最具独特的标识。活动型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活动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科课程依赖活动的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采取“活动型”教学方式,既要开展课堂思维活动教学,又要着眼于學生的成长需要,挖掘乡土资源,开展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就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展的学科活动,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议题”创造性转化为“三贴近”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一项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不是简单、粗放的参与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需要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包括活动教学目标、活动任务内容、活动流程等,要求教师围绕相关议题或主题,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内容,通过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素材、更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选择、深度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参与感、获得感,拉近“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其中,议题的确定是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灵魂,“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议题应聚焦于能够统领学科知识、展示价值判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观照能够凸显课程性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问题”。[1]
(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只靠灌输和空谈,除了需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核心素养内生和外化的载体。”[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将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既内化又外化的过程,是落实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的灌输,而是在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达成政治认同;在处理纷繁复杂的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育科学精神;在调适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学生养成了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有助于法治意识的养成;在投身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中,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习得公共参与素养。
(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实践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主题灵活选用活动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种实践活动方式,也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以相互结合或交叉互补,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体验、创造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政治与法治》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提示共设计了11个议题,建议使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具体有红色旅游、人物访谈、查阅文献、参加协商活动、参观考察、旁听听证会、模拟活动、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例如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如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当然,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也可以适时进行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升华和内化,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物访谈因其便捷、感性、高效的特点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已有理论阐释和确定性结论,但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去验证的“事实观点(理论)”。再如以“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为议题,可走访本地人大代表,了解其履行职责的经验,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活动方式和主要职责。学生通过面对面采访人大代表,能深刻感到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进而增进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迈向社会,与平常的课堂教学相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和步骤会有差异,但大致需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活动的准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方式,论证实践活动承载教学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二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和活动流程,学生要做好小组的划分与分工,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或是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总结、提炼、反思。四是分享与交流实践成果,学生可以把成果以展板、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展示;教师也可以把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的有机融合。五是进行评价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效果,改进教学。
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的“公正司法”一课为例,本节课是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九课的第三框题,主要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体现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本框与前两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以及后一框“全民守法”一起构成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建议可参观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可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感受公平正义。福建莆田某老师在深入理解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以“公正司法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教学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素养目标。在活动设计之前,该教师认真分析了学情:①高一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能深入探索,学习效率高,但是对比较空洞的法律知识不太感兴趣,因此,对他们灌输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②不论是在之前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关于法治的相关知识,对司法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公正司法”这一概念缺乏系统性的理解;③缺少知识整合性,该课内容较抽象,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基于此,该教师将课堂延伸到校外,通过参观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法院相關展馆和设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并了解法院的职能;通过旁听审判案件加深学生对公正司法的理解并且知道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该教师采取集体参观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流程:①组织学生参观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法院,参观沉淀法院文化与智慧的院史馆、展现法官风采与素养的文化长廊,了解法院的职能和办案程序,认识法官的工作;②旁听法官审判过程,深化学生对法律和审判的认识,树立司法公正的意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③分小组对旁听的案件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法律实践中,提高对公正司法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④邀请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对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的精彩表现进行点评,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深切体会案件审理中的公平正义。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分小组按照事先安排的任务要求,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交流活动,内容详见表1。
这种围绕议题展开的序列化活动设计,有效承载了学科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体验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除了要有教师基于课题的活动主题与方式、活动目标、活动流程、任务要求等要素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过程记录表的设计(见表2)。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形式设计学习活动记录表,在活动开展之前分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记录和反思,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致力于学生交流合作与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更要评价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在上述“公正司法”的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不同的活动任务及素养目标,将评价指标细化(见表3),提炼不同的关键行为表现,以直观、明确的表述呈现出来,坚持学生自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既凸显了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强化体验、自我激励,又使活动评价更加全面、更体现互动性。
在表3中,教师细化了评价指标,采取星级方式进行评定,由学生本人、小组长、教师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对小组的评价结果适用于组内每位同学。这种评价方式同时兼顾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科内容学习效果评价与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的结合,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推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必须发挥高考终端的评价作用。在高考评价环节,一方面要把过程性评价切实落实到人才的选拔机制上来,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成果与效果;另一方面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上要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加强对有关社会活动内容和题材的考查,提供只有亲历活动才能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创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单茹茹,叶佳晨.基于活动型课程的社会实践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8):33.
[2]许爱日.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