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及培养策略
2023-04-28甘肃省兰州新区高级中学王胜德
□甘肃省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王胜德
中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其思想文化素养与社会的未来发展效果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为保证中学生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明确当前家国情怀教育内涵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教学活动针对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为有理想、有担当新青年的成长提供支持。故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传承得到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礼记·大学》中就曾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将个人、家庭、国家有效联系到了一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思想的积淀,这种封建文人士大夫普遍认同的思想情操逐渐转化为当今公民都应具备的一种品格。现阶段,考虑到《宪法》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与家国情怀在某种意义上又产生了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家国情怀”在继承传统家国一体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国与家良性互动的新时代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良好的家庭建设活动,可以为国家健康发展提供推动力,国家的快速发展,又会为家庭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培养新时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明确家国情怀的具体意义与内涵,有利于强化中学生国家使命感、责任感。具体来说,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敢于担当、爱国爱家。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家国情怀要求中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良好的认同感,对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存在正确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强化学生在危险情况下责任担当意识的必然举措。但对新时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质量仍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需要。
现阶段,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家国情怀培养活动仅在建军节、国庆节等特定的日期开展,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价值;第二,在家国情怀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政治认识有所缺失;第三,现阶段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对家国情怀实践应用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家国情怀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对上述现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现阶段,社会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中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继承层次相对较低,对传统文化创新内容的认识更是少之又少。第二,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仍处于成长阶段,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获取难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想对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第三,即便是在新课改制度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试选拔机制仍在广泛普及,家长、教师与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存在更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思想素质培养工作的情况。同时,在校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略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实践家国情怀教育知识的兴趣普遍较低。此外,大部分家庭家风建设质量偏低,学生的家风价值追求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一情况的存在,同样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培养新时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要求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内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为了保证家国情怀培养工作质量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开展家国情怀培养工作时,应保证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立足于培养人民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具体来说,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工作中,不仅需要强化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社会与国家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合,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切实保证中学生与国家间的利益保持一致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培养新时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的支持,现阶段,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成了加深中学生对家国情怀认识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培养工作重视度
在当前中学生培养过程中,为了切实提升家国情怀工作的质量,提升中学生对培养工作的重视度,找准培养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具体来说,由于家国情怀思想的内涵较为丰富,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会降低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现阶段,为了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家国情怀内容细化,并使内容与学生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在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认识的同时,提升家国情怀教育工作的质量。首先,在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尊敬师长、感恩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中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为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那兔那年那些事儿》《长津湖》等爱国影视作品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能理性地表达自身的爱国诉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爱国主义理论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强化提供助力。最后,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家国情怀知识内容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将家国情怀知识内容与学习知识教学活动融合到一起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对自身学习成长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在开展课业学习活动的同时,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学习家国情怀内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拓展培养工作的开展渠道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单纯的学校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需要,拓展培养工作的渠道、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中,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具体来说,首先,为了使家国情怀培养工作融入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可以通过加强主流媒体对家国情怀宣传力度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学习氛围。同时,为了避免仅在特定日期开展家国情怀培养活动,导致培养工作质量偏低的情况出现,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家国情怀培养正能量文化环境、及时疏导不当言论的方式,实现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常态化发展。举例来说,某高中通过在每天晚自习前半个小时为学生播放新闻联播、在广播电台播报与家国情怀相关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家国情怀培养氛围,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围绕着家国情怀开展探讨,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成为爱家爱国、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再次,在家国情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其家国情怀认识水平会对学生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阶段,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质量水平,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教师家国情怀教学能力的培养,保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切实将家国情怀知识内容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中学生家国情怀素质的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学校方面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应用学校、政府、社区等方面家国情怀培养资源,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环节的方式,为学生家国情怀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提高家庭教育的培养质量
家庭作为社会与国家的最小单元,家庭文化、家庭教育理念对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现阶段,为了切实提升家国情怀水平,将家国情怀思想融入家庭生活中,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意识,成了保证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从家庭的角度看,加强家庭与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家庭意识,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还能为学生爱家爱国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健全社会培养的制度保障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健全的社会家国情怀培养制度体系,可以为中学生家国情怀思想素质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具体来说,在社会培养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社会不仅需要加大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应的培养机制,还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相应监管、奖惩机制的方式,切实提升学校方面培养家国情怀的积极性。由于家国情怀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多门学科的共同参与,在此背景下,为了切实提升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可以通过构建管理层、服务层、监督层三层联动教育机制,然后通过明确各层次具体工作内容,并将相应权责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权责分明的方式,保证家国情怀培养工作能够做到有规可依,在后续中学生培养工作中,达到提高其家国情怀水平的目的。
(五)突出学校教育的培养能力
1.历史课程。
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立足学科教育、挖掘教学内容的家国情怀培养价值。结合实践不难发现,历史课程是最适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课程之一,这一培养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高度契合,也与历史教学内容高度匹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坚持选用科学方法,基于引导性、多元性、浸润性原则实施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
从本质上来看,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属于情感教育,所以教师可通过展现历史的温度、增强历史的感染力,让学生在特殊的历史场景中获得沉浸式体验,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家国情怀培养。比如,选取“小战士”案例,从“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对越反击战、抗美援朝等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中,选取与中学生年龄相仿的爱国人物事迹实现浸润式教学,基于他们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教育和感染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从历史疆域变化、多民族交融、中华传统文化、近代抗争史等角度出发,基于此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制度的认同感,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内心埋下“火种”。
2.语文课程。
除了历史课程以外,语文课程内容也十分适用于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无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神文化,还是新中国建成前后展现出的时代精神,都是绝佳的家国情怀培养素材;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家国情怀培养,不仅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让语文课程的价值与功能性进一步提升。对于教师来说,明确家国情怀的凝聚性、传承性、时代性,从个人、家庭、国家以及国际等多个层面着手筛选适用于家国情怀培养的语文课程内容十分必要。在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情与理,将乡土资源、生活化元素、传统文化精华以及时政热点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家国情怀培育中,让学生对国家、民族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比如,从交流互动中加强家国情怀培养,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国情怀知识,运用有效提问带领学生将家国情怀与真实生活、现实情境、历史场景相对应,让学生从沉浸式体验、换位思考中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所在;强调语文课堂上的案例选择合理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国情怀培养素材,突出案例教学优势、发挥典型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国观念、逐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此外,在基于政治课程的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也可以从开发第二课堂、打造家校共育环境、组织多元实践活动和构建线上教育阵地等角度出发开展实践。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更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这一重要任务,现阶段,为了切实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水平,为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