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4-28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陈晓蓉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 陈晓蓉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获得能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在改革过程中,更多地渗透德育内容,从而使初中生产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现代化教学特征,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主动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促进德育真正渗透至语文教学之中,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最终使学生们在学习和应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使德育真正发挥出育人作用。
一、德育的内涵
各学科教师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内化思想以及道德规范,影响学生们的道德行为,这就是德育的内涵。在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今天,初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们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无论是在何种教育阶段,德育都被视为核心教育内容。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其道德认知水平仍需提升,是非观尚未完善,因此,绝大多数初中生在面对“好”或者“坏”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最终的结果进行衡量。在初中语文课题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能够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之中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使语文素养得到培养,最终使初中生的道德水平能够持续提升。所以,德育必须渗透至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使初中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
(二)帮助初中生塑造良好品格
德育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后,不仅可以规范初中生的行为,还可以使初中生的人格修养得到提升。初中生进入语文课堂后,既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优秀人物所具备的美好品德,进而使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协同发展,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初中生施加正向影响,帮助初中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以保证初中生的品格。
(三)使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将德育渗透至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部,可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初中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德育的渗透还可以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解决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让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更鲜活,使初中生能够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规范初中生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端正其学习态度,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现状
(一)在分析过程中脱离文本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只追求表面的德育成果,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导致德育渗透流于表面。因此,部分语文教师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并未考虑到初中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问学生:“父亲为我们做过什么,我们要为自己的父亲做些什么?”学生们在课堂内部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学生们做到了各抒己见。
但是就学生们的表现而言,他们的答案往往是个人的感受,而且学生们并未真正了解课文当中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深切感情,因此,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并未得到提升,即使学生说出了很多自己能够为父亲做的事,但实际上并不能在生活中践行,更没有了解《背影》所表达的思想主旨。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们进行点拨,让他们了解文章中“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对父亲的思念,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世间最美的亲情,从一件件小事之中领悟亲情的温暖,进而产生在生活中关心和爱护亲人的想法。
(二)忽视初中生的德育接受能力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德育的渗透,并且开始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但是这类语文教师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往往是生搬硬套,并未找到合理渗透德育的切入点,导致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十分突兀,初中生对此难以接受和适应。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字不提德育相关的内容,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语文教师突然将总结内容拔高至德育层面,这样做看上去完成了德育内容的渗透,但是初中生的思想没有与德育相契合,不能使初中生进行有效理解,因此,德育渗透等于没有效果。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并不需要过多地渗透德育内容,如科学相关的说明文,但是,语文教师却强行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加入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少关联的“大道理”,导致初中生在课堂内一头雾水。
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所有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习语言文学、运用语言文学这一语文教学基础来进行,德育渗透只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不能单纯为了渗透德育而“丢了西瓜捡芝麻”。每一节课只有45 分钟,语文教师应当在这45分钟之内,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到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而不是贪多求全,忽视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盲目地将德育内容塞进语文教学过程中。
(三)德育变成了抽象的说教
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德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但是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显得较为单薄。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部分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主题的时候,往往运用单一的政治眼光进行审视,只关注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很少甚至从不了解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上述德育内容虽然能够培养初中生对他人、集体、社会的奉献精神,但是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被忽视,学生难以形成主体意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产生怀疑,乃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语文教材具备的优势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择的语文课文具有代表性以及典型性,涉及面较广,其中不仅包括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同时也收录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和思想性的文章,既能够使初中生领悟我国上下五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帮助初中生感知国家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内部进行探究,和课文文本进行对话,加深了自身对课文文本、作者思想的认知,其情感得到熏陶,思想逐渐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其他类型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自身具备一定的思想性,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具备一定的穿透力,容易使初中生内心的情感被触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彰显出语文教材在渗透德育方面的优势。
(二)语文教师具备的优势
一方面,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往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进入初中教学之前,就已经接受过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对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够在面对不同文本的时候,分析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也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人文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层层剖析语文教学内容,挖掘语文教材内部的德育元素。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内部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初中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次体验之中,也能够和语文教师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德育渗透的成效。
(三)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的优势
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由语文教师进行组织并且实施,在德育渗透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后,初中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优秀文章,以及更多的先进思想。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之后,初中生内心积累的情感能够通过写作得到抒发,在写作过程中升华了自身的思想以及情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落实德育的渗透,进而强化以及巩固初中生正确的道德意识。
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在课内外结合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是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但是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尝试将课内与课外的德育内容相结合,同时使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相连接,从而使德育渗透之后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内部,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将课文内部具备的德育元素渗透到初中生心中。但是,如果初中生遇到距离当今时代较为久远的课文,或者遇到中心思想较为深刻的课文时,往往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
例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的教学中,为数不少的初中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存在的德育元素,其原因是该课文的体裁属于新闻消息,初中生以往很少接触此类文学体裁,而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与当今时代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本次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为班级内的学生们播放“百万大军渡长江”的相关短视频,然后补充说明该事件对于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帮助初中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领悟我国人民军队的强大气势,以及革命即将胜利的喜悦。通过学习该课文,初中生接受了一次德育的洗礼,德育内容也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当中具备德育元素,能够成为渗透德育的关键点。古诗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其具备较高的文学性,同时也具备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在古诗《己亥杂诗(其五)》一课的教学之中,语文教师应当着重突出清朝文学家龚自珍在诗句中体现出的高尚生命价值观,重点抓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进行德育渗透。以往诗人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往往将伤感作为主要基调,但是龚自珍另辟蹊径,即使抗争黑暗的道路艰难曲折,龚自珍也不会放弃,而是选择用自身的行动和精神激励后人。
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应当先让初中生理解古诗文的大意,然后引入思想主旨层面。在该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补充古诗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古诗文的背景,以此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内容,同时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做到德育渗透。
(三)通过渗透德育关注初中生的情感态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希望更多地彰显自身的个性,而且他们厌恶长篇大论的枯燥说教,因此,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注重方法。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课文当中的‘我’,看到落魄的于勒叔叔的时候,你愿意相认吗?”这时候学生们会针对该问题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表示愿意相认,有的学生表示不会相认,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学生们回答完毕之后,教师点明本文主旨,学生们才明白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危害,并且在生活中主动远离腐朽思想。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德育,应当先解决以往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渗透,最终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