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独立思考,寻找属于你的星球
2023-04-28
“钱江小孩”的烦恼令我想起当年的自己: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考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又会为这种与众不同感到焦虑和孤独。
今年春节回老家,无意间翻出了自己初中时写的作文:“抱着多年的批判态度,我的思想已经远高于同龄人了。批判是有层次的人做的事,我和身边的那些小孩不一样。”
从这些幼稚但充满激情的文字中能看出,当时的我也认为自己心智比同龄人成熟,坚信我比他人更有批判思维。为什么当时的我会是这样的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上,也站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上,我想分享几个观点。
首先,想要聊“深奥”的话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中学时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身份和角色。根据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人很想搞明白自己是谁,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拥有怎样的人生。要想建立起自己的独特身份,我们就需要探索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
所以在这个阶段,人会开始思考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抽象问题,试图建立起对生活和世界的整体理解。然而,由于每个同学的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大家很难在同一时间进入身份探索阶段。有的孩子会有早熟的觉悟,觉得自己不满足于眼前的吃喝玩乐了,而身边其他同学却还没有觉醒,看起来很幼稚。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别人的错,只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必然差异。
其次,想得很深沉,十分具有批判性,这种倾向应该支持还是反对呢?我的答案是一定要支持。一方面,这是一个人探索个人身份必要的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寻找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对不同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探索,才能搞明白我们究竟认同哪些事情,不认同哪些事情,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对抽象问题的大胆探索也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思维方式。
当年那个以批判为傲的我,到了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份热情,只是我学会了用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方式去批判,避免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多地将批判能力应用在造福他人、改善世界上。对于“深奥”问题的关注,意味着你天生在思想和精神生活上有较高的追求,成年以后更容易从这方面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所以别担心自己想太多,不要压抑这种思考问题的热情,以后你会感谢自己的。
再次,既然要坚持思考,是不是意味着我注定难以融入同龄人呢?我认为中学阶段的人际融入是有价值的,但不一定是必需的。中学时期的你们,普遍处在身份构建阶段,大家还不太知道自己是谁,相信什么,所以这个阶段的融入确实只能基于日常的吃喝娱乐,如果感觉自己实在没法融入,也不用特别勉强自己。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孩子处在自信建立的阶段,同学们很在意自己的成绩好不好、跟同学的关系好不好,以此来确立自己的自信水平。由此可知,初中時期对人际关系的担忧,也是上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习惯。但是随着个人身份的确立,你会发展出新的自信支柱,不再完全依赖于集体融入程度了。
其实成年人也没法融入所有的集体。如果一个人哪里都能融入,也就不再有自己的个性与偏好了。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会逐渐找到那些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人,形成一些基于观念共鸣的小群体,最后你会发现,加入属于你的小群体,会比强行融入大集体更有满足感。
接着,既然融入不是必需的,那我是不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孤僻的人呢?我觉得也不用这么极端。当年我和大部分初中同学并没有特别深厚的交情,但依然在人群当中找到了少数几个投缘的朋友。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后,能够交心的朋友数量自然会下降。但是数量下降的同时,质量会上升,你会发现朋友之间的话题和共鸣更多了。
所以啊,就算周围的人都说你想太多,太深奥,你也依然可以试着寻找一下人群当中隐藏着的同类,说不定某个平时没什么交情的同学和你有着一样的困扰呢!大家如果能发现彼此,支持彼此,也会开启一段特别美好的友谊。
你可以试着把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分开对待,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用“俗气”的方式与大家互动,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沟通和融入作为一种社交能力,在生活里是很有价值的,值得多去尝试和锻炼。
最后,对于所有喜爱思考但又感到孤独的孩子,我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最好的朋友其实是书籍。这个阶段我鼓励你多读一些来自文学大师的中短篇小说,并且借助故事思考自己的选择和信念。我中学时期最喜欢的一本小说叫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是一个很美妙且充满哲思的故事,我每隔几年就会重读一遍,也推荐给热爱思考、追求真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