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会“大事件”视角下杭州城市国际化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4-27朱楚芝邓春燕
朱楚芝 邓春燕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国际化一词应运而生,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然而城市竞争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代名词,其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追赶城市国际化浪潮、发展扩大对外国际交流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办一次会,兴一座城”,通过分析2023年即将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大事件,经过调研,本课题从后亚运会等“大事件”杭州经验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现状出发,以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竞争力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国际化城市水平评价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文献梳理研究,并以各领域典型的国内外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为参考,比较分析杭州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为杭州市提升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亚运会;城市国际化;城市竞争力;杭州
中图分类号:F7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21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走出去的愿望更加强烈。鉴于此,一个更好的国际形象很重要。杭州将于2023年9月举办第19届亚运会,这是杭州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又一次机遇。“十四五”时期,杭州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全球配置力、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并朝着建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目标不断奋进。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城市国际化工作,提升杭州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综上所述,杭州在近几年发展规划下总体趋向于专业化、集中化、高层次发展。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已有的G20等峰会经验和基础,已经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座历史名城渐显身手,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世界组织的认可。
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 Convention Association,ICCA)2021年发布的《全球最具竞争力会议目的地城市》,杭州在全球100个会议目的地城市中排名第33位。尽管杭州作为国际会议等大事件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建立并逐渐被市场认可,会议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与ICCA列出的91个和87个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国际会议相比在杭州举行的会议不到这两个会议的一半,而且差距仍然很大。此外,与成都和西安相比,杭州的优势也不明显。杭州建设国际会议等大事件目的地的任务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杭州部署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发展会展业的持续研究课题和重要支撑。
1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关的评价和研究综述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领先,总结相关文献课题组认为有些外国学者以单一的某类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也有些学者在学术研究时会采用多维度、多层级、多领域的指标来构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指标。其中国外有代表的早期学者为Sassen,他支持选择城市服务业,分类3个指标包括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集中度和服务业的强度来评价。在服务业的基础和深化之后,Beaverstock和Taylor也认为可以用城市服务业来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但是他们提出4个指标:金融、广告、财务和法律四种产业。Friedmann创建了新的“世界城市假说”理论,他认为仅有前面学者的四种指标是不全面的,增加到7个指标包括金融、跨国公司、国际机构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速增长、重要制造中心、世界交通、城市人口等。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年会提出了城市国际化较为综合的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开放等五个方面共计17个具体指标。总体来说,早期无论采用单类指标还是采用全面性指标的研究在对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时都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的评价领域和内涵都得到了扩充。国外综述详见表1世界城市主要评价指标。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市国际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早期并不系统,在概念名词表述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达方式,20世纪90年代国内很多学者如汤正刚、徐巨周、邓卫、李立勋等学者在城市国际化相关内涵上都发表了自己的学术理解和定义。通过对中国17个沿海城市的验证,朱峰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非常适合目前国内会议行业。但由于国内文化差异巨大,朱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国际会议。张乐(2013)建立了包括5个一级的评价体系采用水平和水平方向开放式评价和16个二级评价指标等级模型。此外,综合评估结果完全基于评价指标,更加客观有效。张法明(2014)使用了G1-E建立7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评估指标。使用G1-E定义评估系统中各种指标的权重方法,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平衡关系在两侧之间。虽然国内学者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城市硬件设施环境(包括酒店服务质量、酒店客房)、旅游环境(包括气候)、价格环境(成本)相对重要。尽管如此,杭州仍然缺乏相关研究。依靠优质的风景旅游环境和发达的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要素和发展模式与中国其他城市略有不同,研究的特殊价值非常突出。
总体来说,国外学者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对城市国际化本身的测度,而国内的指标则兼顾对城市现代化的测度,这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国外的评价指标集中在经济领域,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复杂,评价维度也更为全面。
2 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现状
2.1 杭州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
从2011年到2013年,杭州的经济发展一直排名较低。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的会议和体育赛事举办城市,杭州的经济环境水平一直在发展良好,其在中国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从2014年到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行业的附加值每年净增长22%,为杭州经济增长贡献约50%,其中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区块链和物联网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基于杭州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价值以及杭州对外文化交流相关项目的推进,利用举办“大事件”契机,杭州走出了一条扩大杭州文化对外交流的经验之路。以2016年G20峰会为例,在宣布中国将于2016年在杭州举办G20峰会之前,杭州电视台已为此次发布会准备了杭州形象宣传片;从接任主席国到正式举办会议期间,杭州借助中外媒体通气会、大会期间的新闻中心媒体等外宣舞台,制作播出了城市形象片《杭州》,并成为G20官方网站播出的介绍杭州的唯一视频。此外,大量反映杭州发展的纪录片、宣传片等视频成为参与报道的国外媒体和境外记者的素材,这些视频借媒体之手在海外播出,实现了杭州文化的对外宣传。与此类似的许多经验使借亚运会“大事件”扩大杭州文化对外交流拥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增强制度的活力突破点,发展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稳定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杭州是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完美结合,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存。G20峰会之后,杭州把城市定位调整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进一步推进了杭州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把杭州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提升杭州文化竞争力,是根植于杭州市情的科学实践。缓解杭州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杭州市政府推出各种文化交流举措,提升杭州市整体文化实力,有助于提升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实力提升,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2 杭州对比北京、上海等“大事件”举办经验不足
相比较北京的会议业和体育赛事举办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发展得更成熟了。根据ICCA的统计数据,北京有在国际会议业和体育赛事举办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城市竞争力,北京在经济发展环境和國际环境方面排名第一。北京在会议业和体育赛事举办支持方面的优势与政府的关注密切相关。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会议行业的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优质、高水平和国际会议企业和会议人才,整合会议组织者、会议场所等相关信息,建立一个权威的高端会议资源数据库,使北京的会议资源聚集,带来突出综合效益。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政府单位、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和会议人才在国际营销推广中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再加上地方政府利用北京影响力的独特条件,以“复杂”为城市包装的核心,使北京成为国际知名度提高了。
此外,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会议专业人员协会(MPI)等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这也有效地增强了北京在国际会议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上海在硬件设施和人才环境方面领先于其他城市,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不仅优化了会议行业服务的建设系统,但也成立了全国会议展览中心运营保障协调小组,有效地保证了会议市场的发展。虽然杭州也成立了一个特别担保团队,但它还没有统一监督。虽然西安排名靠前,竞争力也很低许多的指标也很低,但在旅游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排名很高。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美丽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政府关注环境保护外,对低排放企业的补贴金额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下,其特别基金申请已被暂停。这些政府措施使西安会议业在旅游环境中比其他城市更具竞争力。近年来,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市政府非常重视它,在政府的推动下,相对成熟的会议管理系统逐渐形成。
2.3 杭州缺乏支持“大事件”举办相关专业人才
杭州的硬件设施环境和人才环境在全国平均排名前10,主要体现在高星级酒店数量、会议场所、会议企业、会议专业人才等方面有待提升。杭州的高星级酒店数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基本持平,但大型会议场所、会议企业、会议专业人才数量差距较大。大型会议场地是国际会议能否举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整个会议产业链中,其他的会议要素可以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解决,而不是在会议场地。与上海、北京相比有较大差距,上海、北京有明显优势,这两座城市云集了众多高端国际会议场所,如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世博中心、上海国际会展中心、1933会议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相对而言,杭州的高端会议场所明显较少。
2.4 杭州交通便捷性和全通率不高
从城市国际环境的维度来看,杭州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较大差距。2013年7月,杭州东站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的杭州东站占地40万平方米,使杭州东站成为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可达性完全赶上北京、上海等城市。但在航空通达性方面,萧山机场在全国仅排名第10,目前全国只有两条跑道,与上海浦东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相比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开通了直达洛杉矶、温哥华、罗马、马德里、悉尼等地的国际中长途航线,但其通达性仍有提高的空间。
3 杭州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3.1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高端会议等“大事件”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政府应鼓励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培养专业会议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会议行业人才的素质,又可以及时为会议企业提供专业的会议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政府应鼓励杭州会展集团、杭州新桥会展公司、杭州元程传媒会展公司等会议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与杭州高校开展合作。构建行业教师社区,形成杭州会议行业教学与交流平台讲课。另外,鼓励企业在大学校园举办会议和展览,让大学生参与真正的会议项目,提高实践培训的有效性。针对高端人才短缺,在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游说相关部门,制定适合会议行业发展的人才待遇,扩大人才引进力度和规模。同时,完善和建设专业培训体系,为企业、行业、高校等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和培训方案。
3.2 政府要扶持和培育支持高水平會议和“大事件”举办企业
2016年G20峰会的成功召开使杭州跨入国际会议举办城市行列,但杭州国际会议等“大事件”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仍显不足,与北京等上海一线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杭州大型会展项目的组织者基本都是由政府支持或由国有企业承担,是独立运营的很少见。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杭州目前的会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加之人才和资金短缺,大型项目运营经验较少,无法独立承办大型会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强更多的努力。对于政府背景的大型会议项目,采用全新设计的公开招投标方式,去遴选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的目的,逐步提高杭州会议企业的能力。此外,出台专项扶持措施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会务服务企业提高综合水平,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目标努力拼搏。
一方面,在会议行业的监管上,虽然上一次主要体制的改革实现了行业功能的整合。但由于会议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旅游部门和商务部门的划分依然明显。目前,杭州市商务局设有展览办公室和杭州市发展会展产业服务中心,双方还成立了专门的行业协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虽然这两个部门相互协助和监督,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依然明显。因此,应该在旅游、会议、展览、节日和活动等领域提出进一步的协调和融合。建立统一的监管和服务机构仍然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展会的快速发展,使目前广泛使用的线上线下会议一体化。杭州作为中国互联网之都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拥有顶级的网络技术。政府应该采取这样的运营政策,鼓励杭州会议企业积极探索数字会议的运营模式,成为世界数字展会的先行者,推动新时代会议产业的转型升级。
3.3 巧用“大事件”经验,奏响杭州城市国际化文化品牌凯旋之歌
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未来,通过旅游项目的突破与创新,提升旅游接待产业水平,推动城市旅游形象作为一流首都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杭州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吸引力,提升服务质量。此外,加快城市国际化,特别是抓住亚洲奥运会等机会。其次在硬件和软件上营造国际化氛围,完善和完善国际商务体系,提高国际接待服务能力等,加快成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竞争力。
近年来,杭州积累了一定的城市国际化“大事件”基础。包括“一带一路”战略,2016年G20峰会,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19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这些城市国际化“大事件”的发生为奏响杭州城市国际化文化品牌凯旋之歌做好准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助2022年亚运会“大事件”契机,挖掘升华文化资源,提升杭州文化竞争力,将对打响杭州文化品牌,加快“中国的浙江故事”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2018.
[2]“杭州PLUS”七大升级助力打造新经济会议目的地[J].中国社会组织,2019.
[3]黄宝连.“大事件”效应与城市国际化进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
[4]Marcus Doel and Phil Hubbard.Taking World Cities Literally:Marketing the City in a Global Space of Flows[J].City,2002,6(2):351368.
[5]John Friedmann and Goetz Wolff.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6(3):309344.
[6]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 New York,London,Tokyo[J].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7]Peter J,Taylor.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J].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2):18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