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探索

2023-04-27李冠杰张鑫喆王毅柳诗怡赵雨月陈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李冠杰 张鑫喆 王毅 柳诗怡 赵雨月 陈琦

摘 要: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梳理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优势,最后提出了推进乡村三产协调发展、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奖励机制、全面深化城乡间体制结构改革,以及提炼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等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09

城乡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有机结合均衡发展,能够优化城乡二元化体质结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均衡稳定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

1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1.1 吴传钧教授的人地关系地域理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吴传钧教授指出,人地系统是人在特定地域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性结构,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下形成的。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而对乡村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城乡两个地域系统要在功能上和结构上保持协调和稳定。优化城乡资源布局,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能够促进城市和乡村资源的互流互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从空间上缩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促进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和经济文化交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乡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以此形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最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导致城乡对立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导致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私有制下大量生产要素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致使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我国破除城乡对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城乡理论表明城乡分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导致城市剥削乡村,消耗大量的劳动力,为城乡分离提供了温床。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新的社会分工体系,并提出要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打破城乡、工农界限,加强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和工农业之间的来往,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我国大力推进“一化三改”的政策。“一化”即我国积极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了城市化发展步伐,但导致了我国形成“农村从属于城市”的发展局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乡村,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导致我国工业化发展尚未发挥出其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配合以户籍管理制度变革等,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我国抓住了工业化战略调整的契机,通过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工业生产力也得到解放,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提供了助力。但由于对乡镇企业与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预测过于片面,导致我国对工农业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最终,城乡生产力水平虽然得到大幅度提升,解决了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传统城乡利益格局未能被彻底打破。

进入新时代以后,“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忽略了乡村在整个城乡关系中应有的地位,乡村发展尽显被动性,自身的价值难以体现,更直观地表现为乡村的衰败。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过去“城市偏向”政策的纠偏与调适,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就只注重发展乡村,忽略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而是强调要把“乡村置于与城镇同等战略地位”,更加平等的看待城镇与乡村。具体来说,既要立足于乡村在经濟、基础设施、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要推动城市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体系中,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

结合中国实际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城乡发展思路上,实现了从“城乡兼顾”到“以乡助城、以农助工”,再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最终追求“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调整,本质上是城乡关系从附属一步步走向平等。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是靠城市快速发展接济乡村,也不是靠国家制订的各种乡村优惠政策实现乡村发展,而是要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乡村发展,从而形成城乡双向互济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3 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势

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是城乡融合的短板,但是在各项机制与政策的扶持之下,城乡融合的进程也在不断谱写新的章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便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号角。在此推动之下,乡村发展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局面,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城乡体制改革走向完善

城乡二元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在目前未有成熟体制可替代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弥补城乡二元制的缺点。首先,国家大力倡导、鼓励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取将输血式乡村振兴变为造血式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同时打破农民富裕只有外出务工这一单一途径的局面,减少乡村劳动力流失,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储备;其次,乡村土地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也桎梏着乡村经济发展,阻碍着乡村城镇化进程。土地改革并非朝夕可成,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农民土地利益的新路。城乡二元制体制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思想上摆脱原有体制思想的束缚,在现实中突破政策、法律、社会环境的制约。

3.2 城乡间资源流通机制不断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在于资金、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通不顺畅与市场交易不平等。中国现阶段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强大的财富创造力与大量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大量资源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从而使乡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城市化进程受到制约。为破除城乡间资源双向流动的壁垒,国家大力推進乡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政策福利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多样化的乡民返乡创业保障机制,激励乡民积极创业、发展集体经济。出台多元化人才吸引政策,为乡村发展注入科学活力。同时,我国也为城乡之间要素流通提供绿色通道,一方面便于乡村产品流向城市,一方面吸引外界资金流入乡村,达到社会外部资金驱动乡村内部发展的效果。构建城乡市场平等交易的良好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3 城乡产业融合逐步深化

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都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同时城乡融合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其发展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口头式融合,而是依托城乡互动的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城市先进生产力对乡村落后生产力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间优势资源互补,在不改变城乡双方特色的情况下,深度挖掘乡村特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我国近年来秉承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转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生态农业景观旅游业、集约化种植养殖业等多元化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从而使乡村在依靠原生特色资源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新型乡村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

4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其推进措施

促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激发乡村原生活力,提出促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和切实保障措施。

4.1 推进乡村三产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中资源合理流通,城乡产业分化更加明显,并且出现许多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量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对此,应根据各个乡村不同资源的布局来就地取材开发资源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来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需要优化生产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延长乡村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化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兴产业。

4.2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乡村之间的融合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痛点,城市依靠广阔的经济腹地、大量资本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的高度完善,经济发展始终位于前列,所创造的财富也远胜于乡村,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社会资源的天平也愈发向城市倾斜。乡村劳动力流失、社会资源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老化等,这些情况使得乡村缺乏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导致城乡差距日趋加大。为此,首先,要对城乡融合一体化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平衡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布局和分配。其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尽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争取尽快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设施环境。最后,率先加强对拥有优质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其发展为城镇间的主要载体和衔接桥梁,加速城乡融合进程。

4.3 建立健全创新奖励的机制,多元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乡村经济落后一部分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原因,一部分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下固步自封的主观原因。一方面加强对乡民创新促发展思想观念的灌输,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乡民发展创新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项政绩考核,首先,对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优先的财政支持,增加对乡村的财政支出,同时优化升级各领域投资比例,重点加大对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投资与资金扶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投资效益最大化,乡村产业发展最优化。依托财政资金所起到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的资金从城市流向乡村,弥补乡村财政投入不足这一缺口。其次,乡村发展需要各领域的创新人才,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应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提供社会福利。最后,为缓解人地矛盾和提供乡村发展必要土地资源,应加快乡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4.4 全面深化城乡间体制结构改革,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城乡的二元分割制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城乡土地制度,深化城乡间的体制改革,破除现下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即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创建城乡户籍统一管理制度,以此破除并取代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同时确保乡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后实现真正的市民化,确保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其次,重点改革乡村现有的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征用的土地的补偿机制,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以及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4.5 提炼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激发乡村发展的原生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国家财政的外部支持,还是乡村自身的崛起与发展,以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各个乡村由于自然资源储备、人口民族构成、文化观念等原因的不同,城乡融合的战略也应随之改变。对于不同的乡村,要实事求是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战略。深度挖掘乡村自身的可发展的特色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最大程度激发乡村发展潜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争取以乡村自身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发展形成衔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658.

[2]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637650.

[3]李爱民.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问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2):3542.

[4]姚毓春,梁梦宇.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2021,(1):4653.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