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27朱旭敏管金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朱旭敏 管金玲

摘 要:新经济政策是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首次改革、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了新生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密切结合,始终站在苏维埃人民的立场上满足其现实需要和维护其根本利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镜鉴和方法论启示。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挖掘出使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资源,把握其当代价值,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理论意蕴;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59

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改变苏维埃艰难的局面,局势依然十分严峻。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等相关问题上,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也无经验可循,只能独立探索,在摸索中前进。基于此,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来建设、巩固新生政权和实现国家治理。

1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溯源

1918年春,以美英为首的14个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对孱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干预,俄国被迫与全世界隔绝,甚至与国内的部分地区也隔绝了起来。其国内大大小小的冲突也持续不断、时有发生。在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护新生政权,举全国之力,动员国内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前线提供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无条件支援前线,不畏困境,我们必须坚定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國迫不得已而实行的一项非常之举,对于抵抗外来武装入侵,保卫国家,平定国内动乱局势,保护新生政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施的普遍义务劳动制也使得艰苦奋斗精神在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发扬。列宁后来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转向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时,该政策已显得不合时宜。首先,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最极端的一个措施,政府收缴的余粮已经超出了农民维持生活所需的部分,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大量土地荒芜,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大大减少,更加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为此发生了严重动乱。其次,实施的工业国有化,也因为粮食不足、燃油缺乏、体制僵化,使其无法开工,陷入停滞状态。最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采取的其余举措也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使之进行下去。最为严重的是发生在1921年春天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在一次报告中谈到了由于战争、极端严重的歉收等原因导致国家、人民陷入了极度贫困,使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加深。基于以上原因,改革已势在必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满足不了社会现实发展需求,各种政治经济政策落不了地,解决不了人民生活深层次问题。为了应对以上困境,列宁审慎思考、审时度势,决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社会性变革。列宁在后来回忆起这一政策时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政策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至此,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改行新经济政策。

2 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基本内容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对“新经济政策”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

2.1 粮食税制取代余粮征集制

1921年3月21日,《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发行,预示着全俄苏维埃政权已对粮食税制的具体内容作了统一规定:农民定额缴税,剩余的粮食和农产品享有自由支配权,可将其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以期换得其他生活必需品,这也成为一种促使农民乐于种粮、希望从事生产经营的一种动力。基于俄国小农生产者占多数的国情,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多样的,我们要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源源不断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让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这趟列车走上正轨,生产驱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实际,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共促融合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先,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此来达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粮食政策,所以用粮食税制代替余粮收集制也具备了可行性,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农民放下重负,重拾生活信心,激发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还对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缓和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允许私人贸易,积极发展商业

在用粮食税制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农民将税后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换取其余物品,这也就使商品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保证能换得粮食,国家必须拿出小农所需要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但从当时的俄国情况来看,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条件下,无法生产出农民所需的全部产品。面对我们产品不足的问题,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说明: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统筹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贸易自由、发展自由,拥护和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激发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然而一部分人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认为这样做会危害到无产阶级政权的根基,也有人认为是要放弃社会主义,而改向资本主义了。面对这些问题,列宁深入思考,他强调道,在这个问题上,要懂得掌握火候,国家要把为数不多的商品牢牢掌握在控制政权的无产阶级手中,由国家统一调配,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国家具备全局视野,还能作为个体经济发展的刺激因素,流通市场、活跃农业。“如果这种流转使国家能用工业品换得最低限度的一点粮食,以满足城市、工厂和工业的需要,那么在恢复经济流转的情况下,国家政权就能够仍旧保持在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得到巩固。”可见,允许在当地范围内有一定的私人贸易和流转自由是十分必要的。

2.3 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实行租让制,引进外资

新经济政策打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形式,列宁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因此,苏维埃政权应适当放宽经济控制权,发挥晕轮效应,各个环节联结共通,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最为有利举措是拓宽私人经营企业发展渠道,允许私人经营企业进行土地租借,实现资金流通,以恢复和活跃经济。同时,在国内经济大背景不乐观的情况下,要通过行使苏维埃政府的监督权,以订立合同的形式把国家无力运转的企业按一定条件和期限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为难以持续经营的企业注入活力,实现资本融通。这样的做法似乎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资本家通过和无产阶级政权签订合同,一是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得到难以获得的原材料和一些政策优惠。而对苏维埃国家来说,就是能够利用国内外资本家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资金来发展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人民因产品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调和多种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成分不会立即消灭,在某种程度上资本主义的成分会有所保留,必须承认这种状况,也必须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和谐发展,应该对资本主义进行充分利用,它是刺激和拉动苏维埃经济重要的政策手段。

2.4 其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很多,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外,他还对分配制度、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工业化和电气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阐述。例如,在分配方面不再实行国家配给制,将劳动与个人所获收益紧密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取酬,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劳动热情。列宁为了更好地将农民组织起来,提出了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适应并能改造农业的最新技术——全国电气化,对加快提高电气化水平的相关举措做了全面部署。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成就了布尔什维克党,这与最初的伟大设想相契合,它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市场关系来提振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探索。这一成功的实践,使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市场更加繁荣,且有了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大力加持,生产时效提高,满足了工人和农民的需要,使苏维埃政权稳固发展。

3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当今中国发展的价值启示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时地转向新经济政策,使处于内忧外患的俄国获得了新生,不仅保住了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果实,有效抵御了外来侵略,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在无社会主义案例、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带领俄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可圈可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向未来平稳迈进。此外,他还特别关注落后国家如何接轨社会主义这趟新时代列车,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在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改造,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从而,新经济政策被彻底地“驱赶”,它就此“陨落”了,但它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所给予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我国在建国初期直至新时代发展的今天,也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借鉴了许多方法和智慧,对当今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考虑本国国情,尊重实际,从实际出发

俄国作为首个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好、发展好的过程中,没有现实的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参考,面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只能是边尝试边运行。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在对此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转而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做出这一决策,不是坐在书斋中冥思苦想得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中获取的,而是从俄国国情出发,改正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阐释的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重新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

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列宁所处的社会主义時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世情、国情、党情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忽视自身实际,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些具体做法运用到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盲目地照搬照抄其发展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中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其正确的方面,也有值得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可供借鉴的地方。当今世界发展如此之快,已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那般模样,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去模板化,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而要从中国具体国情来着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仅作为理论参照。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道:“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切都需灵活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时,其他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以达到符合实际。

3.2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改善民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虽在一定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实际的变化,当它没有适宜的土壤继续存在时,它就会失去根基,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作用。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中,牺牲最大的无疑是人民群众,是以牺牲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的。在战争年代,人民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几乎倾其所有,贡献出自己所有的东西,或许这无可厚非,但当战争结束后,转向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极端措施,引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于是,国内民怨不断、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尤其是喀琅施塔的水兵事件的爆发,使得事态急剧恶化。正如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经过深入思考后,停止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倾听人民呼声,站在人民立场,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做。

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明白到我们要更加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从过去到今天,人民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贡献出了伟大的力量,所以,他们理应得到更好地发展机遇,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3.3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由于俄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宣告失败,在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立足本国国情,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找到了发展的新模式。不再一味地否定资本主义,而是充分利用其进步的一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利用商品关系、允许私人贸易的存在,这些政策的推行不仅缓解了人民的反抗情绪,最重要的是有效刺激了市场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邓小平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紧密结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与世人共同见证了众多中国奇迹,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政治体制更加健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这些成就使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市场的定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重要性也逐步凸显。此外,还进一步厘清了与政府的作用,二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除此之外,国有企业改革正向前稳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新成效,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国企活力更足,改革成效愈加彰显,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止,中国奇迹仍在创造。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创新思想,积极运用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4 结语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指导当今世界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指导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義建设的生动实例,对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理,必须要与自己实际结合,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才能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4]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林建公.读懂邓小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2):233.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