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2023-04-27黄凤萍梁晨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黄凤萍 梁晨

[摘要]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技能型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技能环境;乡村技能资源;乡村技能主体

[作者简介]黄凤萍(1997- ),女,廣西岑溪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299)梁晨(1996- ),男,陕西洛南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GDMKT2021ZD001,项目负责人:王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13-08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推动乡村振兴势在必行。面对当前制约乡村振兴实现的乡村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等方面问题,学者们从政府、教育、技术和文化等角度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建议,包括完善市场秩序、发挥政府产业引导作用,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创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尚未实现。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揭示了可通过开展返乡创业就业、农业与职业技能等培训振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而技能型乡村建设重在促进乡村群体积累技能知识和习得技能,致力于推动乡村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措施,正契合乡村振兴人才的发展需要。鉴于此,从技能型乡村建设视角出发,通过剖析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面临的困境,探讨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可为路径,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一、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技能型乡村建设强调通过促进乡村群体积累技能知识和习得技能,助力乡村个体拥有技能乡村形态的形成,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升级、生活富裕。

(一)技能型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文化发展

文化观是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乡村文化有利于引领乡村群众认同乡村,激发个体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引进优秀的社会文化观念,营造劳动光荣、农民光荣的文化氛围,破除“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有观念,增强乡村群众对自身乡村的认可度,促其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引进技术创新传统技艺,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推动其振兴发展。

技能型社会建设肩负着促进社会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务,致力于形成劳动光荣、推崇工匠精神的技能文化氛围是其内在逻辑要求。技能型乡村建设作为技能型社会的下属概念,同样肩负着促进乡村崇尚技能的重要任务,将良好技能文化观念输入乡村,促进乡村文化的更新与深化,转变农民的旧有观念,形成劳动高尚、农民光荣的乡村氛围,提升农民对乡村及技能劳动的认同感,促其积极提升自身技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与此同时,创新乡村文化也是技能型乡村建设的重要功能,通过发扬传承乡村工艺、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以促其有机融入新时代发展中,使得乡村技艺得以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因此,以技能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促使乡村群体形成认可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观念,营造“人人发展技能、人人传承技艺”的良好乡村氛围,激发其学习技能、传承技艺的内在驱动力,是技能型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技能型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推动产业兴旺。促进产业兴旺发展可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带动乡村群体脱贫,增强群众的乡土之情,促进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推动产业兴旺则既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强技能、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盘活乡村人力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需要引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态势,完善产业结构和发展链条,促进农业产业走向现代化。技能型乡村建设面向乡村产业需求,技能是其核心与本质概念,旨在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是助推产业兴旺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说,一方面,技能型乡村建设优化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技能型乡村建设以技能为核心,蕴含着丰富的技能资源,可为乡村人人学习技能提供技能资源,助力人人拥有技能,提高乡村技能人才质量和数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与此同时,技能型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群体的技能更新与深化,注重在乡村群体原有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能层级,这有助于乡村群体紧随着乡村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技术技能,促使技能人才适应劳动市场新需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技能型乡村建设强化农业产业技术支撑,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展。技能型乡村建设致力于产业技术技能服务,着重于促进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创新,能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优质技术支撑,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例如,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均能推动乡村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从旧有的发展模式中释放出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提高乡村发展能力。因此,技能型乡村建设以技术技能盘活人力资源,推动产业兴旺发展,增强乡村内生力发展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三)技能型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生活富裕

实现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既要着力于个体生活富裕,也要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技能型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以技术技能赋能个体,助力个体提高增收致富本领,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愿景的实现。首先,技能型乡村建设致力于技能知识积累和习得,强调贯穿劳动力的全生命周期,有助于乡村群体持续获得技术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加收入,推动自身生活富裕的实现。与此同时,技能型乡村建设也着力于返乡创业就业培训,注重通过引领技术技能创新和创业培育,提高乡村群体的创业能力,为其开展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增强其创业的成功率,促使乡村群体实现技能致富。其次,技能型乡村建设面向的是全体乡村群体,致力于形成乡村人人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良好鄉村形态,强调均衡技能资源,促进技能教育公平,为乡村群体提供平等的技能提升机会,有助于提高乡村整体专业技能水平。这有利于整体提高乡村群体的生活水平,缩小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总的来说,技能型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愿景。

二、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技能型乡村建设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加快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步伐,增强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力度和强度,是助推乡村整体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一)环境之困: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

技能型乡村建设要赋能乡村群体,促其发展技能,首先要在乡村技能文化环境、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通过营造乡村社会崇尚技能氛围、良好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乡村群体学习技能的内在驱动力,助力人人技能持续更新深化,推动乡村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仍有待加强,乡村群体学习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乡村技能文化环境基础薄弱。个体技能活动中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受到文化观的影响,而且间接受到渗透有文化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技能文化环境是影响乡村群众技能认知和技能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塑造良好的乡村技能文化环境,引领乡村群体形成正确的技能认知,提高其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技能型乡村建设要增强赋能乡村振兴的力度,需提供有利的技能文化基础,助力乡村群众形成认可技能、技能宝贵的观念,激发其学习技术技能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自身技术技能的更新与优化,使其技术技能紧跟随乡村发展需求,推动乡村整体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对优秀技术技能文化的培植缺乏,当前技能文化环境基础较为薄弱,致使乡村群体接受职业培育的意识薄弱,积极主动学习技术技能的内在驱动力不强,进而无法全面盘活乡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是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不足。作为以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乡村建设,理应为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乡村技能人才持续更新深化技术技能的内在动力。而就当前情况而言,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有待完善。首先,乡村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建立健全乡村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技能人才持续推动自身技术技能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当前乡村现有生产方式财富回报偏低,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认可度不高,乡村技能人才在薪资报酬、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激励程度不够消减了乡村群体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乡村技能人才上升发展通道受阻。当前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中间存在隔离带,技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技能知识积累不足但具备一定实践技能基础的乡村群体技术技能的更新与深化。同时,乡村在技能人才选拔、使用、评价等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乡村技能人才上升发展,消减了乡村技能人才持续提升技能的动力,进而无法振兴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二)资源之难: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

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既要激发乡村群体“愿学”的内在动力,也要供给足够的技能资源满足乡村发展需求,保障乡村在发展过程中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到所需技能资源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乡村技能资源供给不够,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技能资源的需求度,拖缓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一是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物质资源供给失准。2021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乡村具有土地多、租费便宜的天然优势,在乡村建立实训基地花费资金少。但囿于乡村技能经费短缺,缺乏足够的经费建设技能实训基地,实训平台供给侧“失准”问题突出。再者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建设主体间并未合力,实训基地共建程度不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难以为乡村群体提供充足的技能实践操作机会,制约了其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二是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同质化,知识资源供给错位。技能教育与培训旨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技能培育活动发展个体技能,是促进个体技能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培训,这为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技能学习需求提供了技能学习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乡村群体技能提升的有效举措。但当前技能培训同质化突出,缺乏对乡村特色产业和技艺的考量,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同一性的特征,广大劳动者对技能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乡村群众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技术技能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使得乡村产业因缺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而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人力资源供给缺失。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作为乡村社会的技能精英,是乡村社会珍贵的技能智力资源,在助推乡村科技应用推广、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由此急需一支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赋能乡村群体,盘活乡村人力资源,推动技术技能融入农业产业,推动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整体发展。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受乡村经济落后、生活设施设备匮乏、薪资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教师更趋向于在城区职业学校任教,乡村面临着职业教育教师引进难、易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师质量不高。由于部分职业教育教师身上仍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其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与具象而失语、质朴而碎片的乡村文化世界之间互不相融,以及其知识结构“脱农化”、教师教育能力实操化差等,导致其在培育什么、怎么培育、培育到什么程度等方面一知半解,地方性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培育效果不如人意,无法有效赋能乡村群众和有效将技术技能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

(三)主体之弱:乡村技能治理主体“脱嵌”

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和技能资源供给关乎着乡村群体“愿不愿”发展技能、“能不能”发展技能的问题,而技能治理主体的功能发挥及其共治程度关乎技能型乡村建设推动技术技能进入乡村的效度问题。技能型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技能型乡村的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县乡学校及相关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各自领域内发挥治理效能,也需要技能型乡村建设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发力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技术技能融入乡村建设,增强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然而,目前技能治理主体“脱嵌”,削弱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力度。

一是功能“脱嵌”,技能型乡村建设治理主体效能弱化。首先,地方政府技能引导效能弱,未出台本土化政策制度。受地域环境、文化环境影响,地区在经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传统技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地方政府需依据区域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的治理政策措施。但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未及时依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政策制度,关于区域技能人才谁来培养、培养谁、培养什么、怎么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内容模糊不清,无法及时为技能型乡村建设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致使乡村技能人才培育效度不高。其次,乡村企业技能指导作用发挥性弱。乡村企业本身发展于乡村,其具备的技术技能和培训内容更贴切于乡村本地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发挥企业的积极主动性,促其参与技能培训或指导技能培训的内容或教授,有利于推动乡村个体技能的习得与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相契合,从而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而当前企业投资培训的意愿不强,缺乏对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教授以及外部组织的技能培训积极性不强,导致部分乡村群体的技能习得与本地农业产业的技能需求脱节,使得乡村农业产业因缺乏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而难以获得高质量发展。最后,县乡职业学校技能服务作用发挥不够。职业教育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教育,理应加强其技能资源、技能教育、技术技能等服务力度,致力于以技术技能赋能乡村人才与农业产业。然而,由于职业学校的责任意识薄弱、教育任务繁杂,职业学校面向全社会的技能资源供给不足、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不大,尤其是在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农业与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力度不够,使得技能赋能乡村人才及技术融入乡村农业产业的效度不高,从而难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是关系“脱嵌”,技能型乡村建设治理主体协同性弱。技能型乡村建设工作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决定了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的主体需要凝聚共识,主体间彼此协同,相互交流与配合,共同打造目标方向一致、教育内容衔接、技能资源流通的技能学习环境,促进技能型乡村建设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培养符合乡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而现下技能治理主体之间合作度不强,并未深度捆绑。出现这一现象的背后逻辑是技能治理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不同。农业企业、乡村行业组织等多为社会性主体,主要以利益为价值取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政府和县乡职业院校是国家发展的公益性單位,主要以公益为价值取向,追求教育成果的最优化,彼此之间取向的不一致性导致合而不为,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停留在合作表面,通常是重形式而轻内容,致使乡村技能教育的质量不高以及技能资源流通性低、整合性弱,阻碍了乡村群体技术技能提升与技术技能融入乡村建设的效度,进而拖缓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三、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向

技能型乡村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主体,需要立足于自身特质,面向乡村发展的需求,从乡村技能环境建设、技能资源配置、技能治理主体等方面着手,切实解决乡村群体“愿不愿”发展技能、“能不能”发展技能以及技术技能融入乡村的效度等问题,以全面加快建设技能型乡村,促其培养大规模的优质乡村技术技能人才,弥补技能型人才缺口,强化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持续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增加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度

技能环境是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继续完善技能环境建设,激发乡村群体学习技能内在驱动力,推动形成人人学习技能的良好乡村形态,全面盘活乡村人力资源。

一是厚植技能文化底蕴。激发乡村群体学习技术技能内在驱动力,是促进其技术技能的更新与优化、持续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方法。而当下乡村群体对技能的偏见极大消减了其发展技能的积极性。因此要厚植技能文化底蕴,破除乡村群体对技能的偏见。首先,形成技能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弘扬技能文化理念,塑造当代技能文化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传承优良技能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协力支持技能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全面宣传和引导技能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新旧媒体融通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技能文化核心价值观,弘扬“技能宝贵”的观念,助力形成符合技能发展的正向舆论,提高乡村群体对技能的认同度。最后,渗透技能文化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技能教育与培训中,加强技能文化的传导与熏陶,积极渗透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等优良技能文化,传播乡村精神文化,注重技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潜隐默化中破除乡村群体的技能偏见,提高乡村技术技能的文化价值认同度,促使乡村群体主动学习技能、发展技能,整体提升乡村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是优化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动机不强是造成成人学习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对此,要从提高乡村技能人才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优化乡村技能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推选杰出乡村技能人才等多方面着手,塑造“学好技能有福利”的浓厚氛围,引导乡村群体学习技能、发展技能,激发和维持乡村群体学习技能的动机,助力乡村群体技能学习行为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促使其主动提高技能综合素质。同时,要完善技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弥合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之间的隔离,面向全社会成员建构一个终身化的技能成长制度框架,畅通技能人才上升发展通道,为乡村群体技术技能的更新与深化提供有利的条件,促使乡村群体逐渐发展为学术与应用融合型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以高质量技能人才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加大赋能乡村振兴的力度

全面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是满足人人发展技能的基础条件,是增强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力度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全面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致力于为乡村群体创造技能学习机会以及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技能引进机会,满足群体技能学习需求以及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群体技能的整体提升、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盘活乡村人力资源和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强化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大物质资源供给力度。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锻炼,强化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势在必行。要破解实训平台供给侧“失准”问题,为全体乡村群体供给充足的技能训练机会。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需将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加大对乡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设立专款专项,在当地建设一批公益性的技能实训基地。同时建立合理有序的资金分配制度,根据各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变化,适当加大各地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持续建设和完善乡村实训基地场地和设备条件,以丰富乡村地区实训基地的形式和内容。另外,可基于各地区地方特色,城乡政府间联结互动,共同强化城乡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建设主体的联动意识,采取适度补助、政策优惠等多措并举的方式鼓励城乡建设主体间形成合作,共建具有普适性、共享性的城乡技能实训基地。

二是推动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差异化”发展,提高知识资源精准性。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技能人才供给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失衡,掣肘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为促进乡村人才供给精准对位,乡村技能教育要突破对普遍化技能教育的路径依赖,形成教育特色,促使自身“差异化”发展。实现乡村技能教育“差异化”发展,必然要精准定位乡村技能教育,也就是要对乡村的产业发展及其趋势、乡村特色传统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明确乡村发展的实际技能需求,了解乡村产业对技能人才规格和质量的标准,结合职业教育和各产业培训的思路从宏观上进行整体设计,确定技能教育和培训发展的基调和思路。基于此确定乡村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模式等,重构乡村技能教育知识体系,实现乡村技能教育内容与乡村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培养契合乡村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破解乡村技能人才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失衡的问题。

三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大人力资源供给度。推进乡村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已然影响到乡村技能人才培养的情况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引进制度,加大输血式职业教育师资的供给。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招聘职业教育教师,鼓励高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农村职业教育兼职教師,尤其是本地区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量。另一方面,赋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可通过邀请技能名家开展技能理论专题培训、讲座,开展技能培训观摩活动,以及拓展乡村技能教育相关资源等方式,切实赋能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提升教师技能理论素养和地方性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有效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可搭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合作交流平台,成立农村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联结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以及高技术技能人才等主体,共同探讨和研究乡村技能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教师地方性技能教学知识与能力,切实解决技能知识“脱农”、教育方式方法“离民”的问题,全面增强技术技能传授的有效性和适切性,以提高乡村技能人才的质量,满足乡村发展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三)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提高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

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效度的关键在于构筑协调有序的技能共治格局。以技能主体功能有效发挥和技能主体合作共治为抓手,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而培养更多的乡村高技术技能人才和更好地将技术推广至乡村农业产业发展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强化乡村技能主体治理功能。技能型乡村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县乡学校及相关社会组织等主体功能都在技能型社会系统中承担着一定的功能或作用。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各主体的功能发挥是发展和建设技能型乡村的关键。首先,地方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一步细化国家政策制度,聚集技能专家围绕区域技能人才谁来培养、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等内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本土化制度设计,及时为地方技能型社会建设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导,以提高乡村技能人才培育效度,推动乡村整体发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结合本区实际印发《开展“技能广西行动”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技工大省的意见》,对于进一步细化国家政策制度推动区域技能型社会发展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其次,乡村企业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将自身优秀的职业培训和学徒培训经验推广至全社会,并深入参与社会技能教育与培训,从技能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内容、价值引导、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详细指导,以增强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的效度以及提高其培养内容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加快培养出契合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推动乡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县乡职业院校要发挥好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县乡职业学校是培养乡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要充分利用其规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强化自身技能教育与培训职能,面向广大县乡劳动人民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致力于以技术技能赋能乡村人才与农业产业,推动人才振兴和乡村农业产业现代化。

二是打造技能型乡村协同治理共同体。技能型乡村建设主体间要相互配合,指向于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形成协同治理、共同前进的格局,打造“1+1>2”的集成效应。首先,多元主体共建技能资源数字库。塑造良好乡村技能资源数字库既利于乡村群众突破乡村环境因素的限制,获得掌上可取、随时可见的技能学习资源,也利于乡村产业有效运用和获取技术技能,是促进乡村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要协调组织县乡职业学校、农业企业及高技能人才等主体参与技能数字化建设,共同建设具有本地特色、适合当地行企业使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职业技术技能资源库,共建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平台,并通过引导各主体积极将可推广性的技术经验共享至技能平台,不断丰富技能数字资源,增强资源整合度和流动性,以为广大群体供应随时随地可取的技能资源,形成技能平台人人共建、技能资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其次,多方协同共同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地方政府指导组织,聚合各行各业,协同建设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探明不同乡村不同产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促进人才需求和培训一一对应,满足市场技能型人才需求。同时,落实与农业企业相关的组合投融资等激励政策,调动农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使其深度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农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双向平衡,形成校企技能共同培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5):69-81+149.

[2]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22-33.

[3]黄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内在要求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5-12.

[4]李玉静.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1.

[5]张利华.技能资本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83-89+96.

[6]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职教论坛,2022,38(1):35-41.

[7]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5-11.

[8]吴燕,曾绍玮.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价值、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7):13-20.

[9]王俊杰,张崇生.技能型社会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10):37-43.

[10]周志艳,陈新文.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挑战与变革[J].教育与职业,2022(14):21-2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