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丰富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3-04-27王永钊程扬李丽军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王永钊 程扬 李丽军

[摘要]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注意力素养、数字参与力素养、数字链接力素养、数字协作力素养。文章在分析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及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构建全覆盖、多形式、分层次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机制。

[关键词]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培训

[作者简介]王永钊(1984- ),男,河北青县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程扬(1984-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李丽军(1967- ),女,河北武邑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2JY023,项目主持人:程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87-04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的践行者,其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和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等学校应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纳入师资队伍基本能力建设,并列入继续教育范围,保证教职员工信息素养提升的常态化与持续性”。

一、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丰富内涵

1.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界定。1994年,以色列学者Youram Eshet-Alkalai提出“数字素养”的概念,认为数字素养是“生存技能”。1997年,美国学者Paul Gilster在其著作《数字素养》中将数字素养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介质,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在图书馆学领域广泛探讨。

综合前人研究,文章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指的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2.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素养开展了相关研究。2006年,以色列学者Youram Eshet-Alkala提出了数字素养概念框架,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再生产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5方面內容。2017年,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发布《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涉及3个范畴与6个素养领域的22种数字素养。“数字智能联盟”发布的《2019年DQ全球标准报告》,涉及3个层次与8个领域的24种数字素养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素养全球框架》包含了操作、信息、交流、内容创作、安全、问题解决和职业相关7个素养领域和26个具体素养。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包括5个一级维度(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

文章认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注意力素养、数字参与力素养、数字链接力素养、数字协作力素养。数字注意力素养指的是在信息极度丰富的世界里,信息会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在过多的信息中合理地、高效地分配注意力,形成注意力技能以及专注的精神状态。数字参与力素养包含一系列的技能,如说服、策展、讨论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呈现的能力,也包含多种参与方式,如给照片贴标签、收藏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页面或者写博客。数字链接力素养指的是数智时代的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链接资源,整合资源,了解不熟悉的领域,并将这些教学资源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数字协作力素养指的是在数智时代教师随时准备好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帮助同伴进步,协作方共同制定目标、分担责任、勠力同心、贡献资源,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二、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1.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有待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可以接触各式各样的数字化工具,但没有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职业教育场域中的数字化变革,不能正确看待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不用”“难用”“怕用”。有的教师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熟练,没有掌握正确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其在设计制作微课、在线课程、数字化教材时感觉数字化教学难度太大,易产生畏难情绪,对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缺乏积极性。虽然职业院校基本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Wi-Fi、校园网、电子数据库、数据中心机房等,但对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学管理、数字教学资源常态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等还不够完善。

2.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有待健全。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制订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方案,往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征,没有准确认识到一线教师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第二,职业院校教师的年龄、成长经历、所从事的工作、任教学科不同,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也都不尽相同,导致教师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目前,现有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缺乏针对性,仍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层面,如制作课件,导致实效性不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数字设备更先进、信息系统更好用、网络速度更加快,还要深入推动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变革。

三、数智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

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及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第一,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素养全球框架》的“数字内容创造素养”包括“开发数字内容、整合并重新阐述数字内容”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数智化时代,要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的教室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与分享以及感知学习团队内部协作情况(如成员参与度、小组进度、团体氛围友好度等)。首先,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让教师认识到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大胆地尝试数智化,将自己培养成时代需要的数字工匠,与学校的数字化转型融为一体。其次,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在课堂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参与,要构建多方合作模式,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时下基于区块链的微认证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微认证是一种轻量级、场景化、一站式的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内容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倡导对专业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依据在线学习、实验、考试对能力进行认证考核。利用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师数字素养内涵进行对象解构,重构可评估、可测量的能力素养监测项,在此基础上创建在线微认证系统。参与认证的教师需要搜集日常数字能力实践的佐证材料(如数字案例、数字视频、数字作品等),并根据操作指引提交到认证系统,经过线上多方专家的评价得出结论,符合认证要求后会获得相应能力的电子认证徽章,即表明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数字素养。

2.构建全覆盖、多形式、分层次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培训方案也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

政府层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机制,如教师轮训制度、评价与督导机制、企业积极参与奖励机制等,充分调动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层面要提高培训工作管理水平。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需求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优化培训内容,制订操作性极强的培训计划,并做好不同级别、不同层次培训的衔接。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包含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五个层次。职业院校要面向所有教师实施差异化培训,提供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3.推进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政府层面:第一,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搭建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第二,将教师数据素养纳入资格证制度中,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数字素养方面的考核。第三,为各地培育教师数字素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经费、资源、人才等保障措施,推进教育数字化,让教育迈上新台阶。

学校层面:第一,职业院校要充分意识到数字教育的重要性,为教师开发数字化培训课程和项目,以期重构数智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第二,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校内教研活动,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层面:鼓励头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产业趋势分析和未来能力预测,探索数智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确保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前沿性,增强教师数字安全意识,提升教师数字创新能力。

教师层面:教师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学习的方式,拥抱数字科技,进一步提升数字素养,为数智时代培养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良好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4.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评价机制。第一,研发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工具,制定科学的、详细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工具能在第一时间帮助教师进行评估,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借助教师数字资源包,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上传数字素养相关成绩佐证,如奖项、出版物等,自行鉴定;同时,发现待完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效能,促进自我发展。第二,研制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突出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综合评价。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传感系统等,全方位、全过程采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行为、认知、情感等多模态数据,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实现伴随性评价,形成一套客观、规范、成熟、公平的数字素养评价实施流程,实现教师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第三,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中增加数字素养方面的考核,对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提出不同的数字素养要求,如数字化知识掌握情况、数字应用能力等。以考核为导向,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进一步明确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前应具备的基本数据素养,如教育数据理念、数据获取能力及掌握数据工具的技能等。第四,建立使用数据改进教学与管理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增强教师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师的数据意识、数据思维和数据习惯。

5.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保障机制。第一,完善外部经费投入机制。国家应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升级改造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系统。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积极投入资金。第二,完善校内经费投入机制。学校与教师是水和鱼的关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特色就是学校特色。因此,完善校内经费投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数字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晓娟,王屹.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31-37+45.

[2]闫广芬,刘丽.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欧盟七个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2(3):10-18.

[3]郭瑞.歐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下我国图书馆员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图书馆,2022(3):56-62.

[4]蒋敏娟,翟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公民数字素养:框架、挑战与应对方略[J].电子政务,2022(1):54-65.

[5]王旭燕.面向未来的全球数字素养与能力标准框架——基于《2019年DQ全球标准报告》的分析[J].图书馆建设,2021(3):173-180+183.

[6]兰国帅,郭倩,张怡,等.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要点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6):23-32.

[7]鹿星南,高雪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态势、风险检视与消解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23(2):48-54.

[8]杜岩岩,黄庆双.何以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基于 X 省和 Y 省中小学教师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62-69.

[9]王永钊,程扬.推拉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流动治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2):73-78.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