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2023-04-27孟庆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孟庆娟

摘 要:增强国家语言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高校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校院层面应优化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师资力量培养、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第二课堂实践等方面优化二者融合路径。高校教师应立足于教材载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科学有效地通过教学设计将二者有机融合。笔者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及融入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构建并践行“语言技能+文化学习+语言竞赛+活动实践”的融入路径,创新“课内+课外、显性+隐性、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融入模式,突出“中国心、中国味、中国情”。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63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思政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教师肩负着的时代使命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更要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树立并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生命。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与研究价值是巨大的。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指以农耕、中医、造纸、印刷、建筑、园林等有形瑰宝理解人们对生产、生活、艺术、文化的种种理解与诉求,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种种轨迹。优秀的精神文化以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提供有益启迪,如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以宗法制、科举制、法律和礼仪制度等所创制的规范体系,体现出家国一体、文官体制、儒家伦理、礼俗规约等制度文化。以各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价值取向为依托形成的富有创造力的礼仪规划、民俗风俗、行为倾向等行为文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承担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号召力与凝聚力,是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正确的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妄自菲薄,又能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思维,这是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尤其课程思政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探究方面,已经进行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及意义,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或分析,且研究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载体。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语言类课程教材为例。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多数文章在于让学生熟悉西方国家的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但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经济或科技方面的文章涉猎很少。尤其是英语类教材篇章尚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充分融合,甚至处于“半缺失”或“半失语”状态。以《E英语教程》为例,该教材编写依据是将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每个单元后面均设有文化模块。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存在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块的主题与单元文章关联性较小,容易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断裂;二是本册书八个单元,跟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仅有两篇,占比仅12.5%,文化拓展模块的主题几乎与中国文化无关,无法满足师生文化学习的诉求。

2.2 高校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大学教师传统的文化素养水平、专业背景及知识结构很大程度影响着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笔者对所从教的高等院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效果的问卷调查中(本文引用數据均出自此问卷),随机调查了吉林动画学院337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就“您认为您的老师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中华文化素养”选项,43.32%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30.86%的学生表示赞同。通过走访笔者所在高校10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仅有8.2%的教师认为自己经典阅读能力非常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而91.8%的老师表示,自身专业能力较强,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能力一般,存在知识匮乏等问题,很难有效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2.3 “0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行为带来一系列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00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在当今媒体发达、信息爆炸、各种智能设备充斥周围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与学习行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思想前卫、形象思维活跃;偏爱“游戏”而非严肃“说教”的模式;乐于追求新事物但是专注度不够。以上这些特点与改变给传统文化的融入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本次问卷调查中,94.0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但是75.08%的同学表示,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风俗习惯,会感到非常困难;67.66%的同学表示在阅读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英文材料时会很难理解。然而,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恰恰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是相对单调和严肃的存在,且承载的载体相对滞后与单调,不太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接纳。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路径

3.1 校院层面的顶层设计

(1)校院层面应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指示精神,明确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之中,根据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改教学大纲,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考核评价制度。例如,可根据地域特点或风俗民俗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剪纸文化、东北民俗文化课程等。

(2)合理选择或编写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或讲义。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媒介,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选取既有西方语言文化和文学作品,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教材。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引导教师因时制宜挖掘思政元素,鼓励教师结合实践教学,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义》或《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案例集》等。

(3)加大教师培养培训。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等途径,增强教师的思政能力、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教研室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在教学技能提升和教学研讨等方面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讨论,为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层面要在决策上给予巨大的支持和引导,建设好校园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融专业与中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2 教师层面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设计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评价方式、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扩宽融入渠道,优化优秀传统文化供给;要重构教学内容、采用OBE等教学理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战场。

(1)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储备,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觉。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出版物充分结合,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线上资源包括《英语学习中国文化100集》《你好,中国》等权威英汉双语视频和文本;出版物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文化自信解读》等经典文学作品等中英文版本等书籍、权威参考资料等。

(2)以课程教材为依托,深挖思政元素。英语教师以所教授的教材为载体,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内容重构。课程组教师依据单元话题,多次开展教学研讨,汇总了思政元素资源库并重构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如表2。

(3)文化素材的凝练与整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充分发挥了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语言与育人相融合,教师自身的成就感增强,认可度提高。例如讲解单词fortunate时,教师发起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幸运儿在中国文化中会用“锦鲤”表达,通过共同欣赏传统国画中的“鱼”,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鱼”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深刻“鱼”意,激发学生对中华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传统文化的激情与热爱。在问卷调查中,就“希望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形式融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同学们喜欢的方式依次为小组讨论(6024%)、情景剧(549%)、情景对话(4481%)、演讲(3116%)。

(4)完善课程考评体系。教学测评体系应始终坚持“以考促学”的测评理念,对学生的测评应坚持发展性、多元性、动态性与伦理性结合的原则。对其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和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不仅要考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注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挥测评的促学功能。比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记录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分别布置相应任务;或者用学习档案的形式鼓励学生以“红色人物或红色故事”为主题,进行作业展示。学期末采用上机闭卷考试形式,试题中加入中国文化翻译题、阅读等题型。

(5)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文化实践体验。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课堂的实践也特别重要。为此,我们应该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社团媒体,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优秀作业展,利用艺术类学生善于绘画的特点,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开展话剧或配音比赛,讲述中国经典文化故事;举办英语单词争霸赛,融入传统文化词汇,以赛促学,既发挥了学生在艺术专业方面的特长,又激发了自身的家国情怀和学习氛围。

4 结语

近几年,笔者一直致力于构建以“语言技能+文化学习+语言竞赛+活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践行“课内+课外、显性+隐性、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融入模式,彰显“国际范”,突出“中国心、中国味、中国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05):2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3]陈凯,林天水,严爱玲,等.“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0.

[4]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02.

[5]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02.

[6]孙伶俐,刘丹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育人体系建设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004.

[7]孙伶俐,刘丹丹.大學英语课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104.

[8]蒙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2.

[9]王林,宋晓璐.高校英语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的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2006.

[10]李明.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2001.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