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维:促进学生的学力生长
2023-04-27李倩
李倩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有向性”的材料,注重“有向性”的思想方法渗透,引导学生的“有向性”表达。“有向性”材料是学生有序思维的根基,“有向性”方法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关键,“有向性”表达是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标志。培育学生的有序思维,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然之举。有序思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序思维 学力生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学习。要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方法,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质量、思维品质。有序思维是指学生能“循序渐进、有条有理地展开思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促进学生认知的生长,促进学生的学力生长。
一、“材料有向”:有序思维的根基
培育学生的有序思维,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有向性”材料。课堂教学时空是一个有限的时空,如何在这个有限的时空内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有向性”学习,要给学生准备“有向性”材料。材料是学生思维的依托,是学生思维的载体,材料的有序与否直接关乎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提供“有向性”的材料,能让学生展开有序性的思维、有序性的操作,进而展开有序性的学习。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法”探寻了圆锥的体积之后,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化材料,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其中,圆柱体材料包括“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这样一种结构化材料,必然催生学生的有序思维。“应该选择怎样的形体与圆锥进行实验比较?”当学生从形状、外观上确定选择圆柱和圆锥作为比较的形体之后,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该选择怎样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比较?”从优化探究的视角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探究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选择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经过深入的研讨,学生认识到如果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而当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时,它们之间不一定等底等高。“有向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用好丰富性、结构性、“有向性”的数学素材,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材料的“有向性”上准备得更充分、更具体;应当让材料逐步展开,让材料的呈现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
二、“方法有向”:有序思维的关键
有序思维不仅依托“有向性”的数学素材,更依托“有向性”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相关的教学知识既不能“和盘托出”,也不能“简单告诉”,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有向观察”“有向操作”“有向想象”。“有向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逐步地建构、创造数学学科知识。
在教学中,为了助推学生“有向性”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向性”的问题与“有向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向度”。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笔者就依托学生有序性的活动经验,启发学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等角度来研究;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邻角等角度来研究;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视角来研究,等等。在学生提出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笔者将之概括、提炼成“边”“角”关系,并以此作为学生思维、认知的出发点,让学生的数学活动有序、思维“有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继续发散学生的有序思维:“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边’呢?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角’呢?应该怎样进行研究?”有的学生说,应当根据“边”的特征来研究关系;有的学生说,应当根据“角”的特征来研究关系;有的学生说,应当结合“边与角”的特征来研究关系,等等。正是活动预设、活动组织、活动展开的有序性,催生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研究方法的“有向性”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基石。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的顺序与方向,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顺序与认知方向。只有深刻地、“有向”地把握数学学科本身以及学生的认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一种规范性与“适切性”。
三、“表达有向”:有序思维的标志
学生的“有向性”表达是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散学生的有序思维,还有引导学生“有向”地表达;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清楚数学学科知识“是什么”,还要表达清楚“怎么樣”“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样”,等等。在“有向性”的表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关联。
“有向性”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表达的先与后、表达的主与次。思维、探究和表达,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其实,“有向性”的表达,既能让教师洞察学生有序性的思维,又能让教师易于聆听、易于理解、易于同化。“有向性”的表达,能够让有序思维具有逻辑性与严谨性。可以说,有序性思维与“有向性”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之后,要求学生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还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什么?”)。通过比较,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转化”的精髓,即“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转化过程中,面积本身是不发生变化的”。接着,笔者追问:“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一定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吗?”通过追问,让学生认识、理解图形剪拼过程的科学性、必然性与合理性。
“有向性”的表达是有序思维的外在表征,有序思维是“有向性”表达的内在支撑。通过“有向性”的数学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按照一种特定的步骤、线索去展开学习。对有序思维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有向性”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学生对数学观察、操作、表达的始终。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学习的素材,以敏锐的大脑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创设“有向性”学习平台,用“有向性”思想、“有向性”方法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向”走向“有向”。
参考文献:
[1]李步良.归纳推理的内涵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J].小学数学教育,2015(6):12-15.
[2]张海生.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0):53-5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