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犯错?
2023-04-26王晓波
王晓波
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班主任。曾获“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年度十佳班主任”、江苏省“十佳卓越班主任”、龙城“十佳班主任”、常州市“学生最喜爱班主任”、常州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她信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坚持“文化治班,治文化班”,所实施的“农历课程”等成为班级品牌活动,受到省市区媒体的关注,所带班级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
她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多篇文章在《班主任》《中国德育》《江苏教育》《新班主任》等杂志发表,出版有个人专著《愿你在二十四维时间里盛开》。
“小學是我心里的一个黑洞,黑到好像融化进了心底,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什么……我一直不敢面对我的小学,一直以为小时候的自己如过街老鼠,一直想把小学和自己割裂开来。现在,我觉得自己有点力量了,所以很想见见您。”
2023年2月16日,毕业十多年的学生小红突然加我的微信,并发来上述信息,希望能见面聊聊她的小学生活。在我的印象中,小红是一个漂亮聪慧的女孩,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且颇有主见,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所以深得老师的喜爱。
出乎意料的是,小红对小学的印象却和我截然不同。她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既灰暗又自卑,一直活在黑暗里。她甚至一度仇恨自己的小学生活,以至于小学毕业后,就和所有与小学有关的人断了联系。在她欲言又止的只言片语里,我拼凑出让她耿耿于怀了十多年的事。原来,她小学时一直有偷窃的行为。我曾经教育过她,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把手伸向数学老师的钱包被抓了个现行。我把她的父母喊到学校来沟通,她才暂停了偷窃行为——是的,只是暂停。进入初中后她又开始偷窃,而我一直以为当时的教育成功了,她已经戒掉了这个坏习惯。她的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女儿偷窃的现实,把她狠狠地打了一顿,据说打得非常惨烈。从此之后,她便背上了道德的枷锁,始终不能释怀,甚至还常常做噩梦。哪怕她已经大学毕业,依然被这段遭遇所困。考研时,她选择了心理学,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将自己拉出泥潭。
对于小红所描述的偷窃事件,我完全没有印象。我没有想到,一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的事给她带来了那么深的伤害。或许,对于班主任来说,早已经习惯学生犯错,一旦处理完毕就放下了。但学生不一样,一旦犯错被揪住不放,便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教师处置不当的话,错误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错?如何面对犯错的学生?又如何把犯错变成学生成长的契机呢?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学生犯错时,大多教师会批评教育。如果我们把批评学生换成指导学生,只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且从错误中走出来。因此,相较于“批评”而言,“指导”对学生更加有意义。
尽管小红在说到我处理她的偷窃问题时,提到的是“你没有骂我”“你很温和地对我说的”,但我依然为自己当年处理问题的不专业而自责,要是我早一点知道“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该多好!这样,在小红初犯时,我就会和她沟通:“你拿了小倩的钱,这个行为很不好。不过,你是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我会替你保密的。你把钱还给小倩。”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描述事实,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把钱还回去),而不会涉及人,更没有牵涉学生的人品道德。如果当年我这样说的话,不仅不会伤害到小红,或许还有可能终止她的偷窃行为。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般的偷窃,而不是指病态的偷窃。对于病态偷窃,或许还需要对学生和病因有更多的了解。
一是批评行为,不攻击人品和性格。
一般来说,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能不批评就尽量不要批评,多给予指导,让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合适的。觉得有必要批评的,一定要守住底线,即不要攻击孩子的品格,也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而当学生因为犯错而感到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我们一般不太会顾及他们的情绪,通常很自然地给出评价意见,甚至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麻烦?老是惹是生非!”“你太缺德了,居然还偷同学的钱!”这么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伤害。
不难发现,我们所谓的批评,本质上是在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比如“缺德”“麻烦”。而这样的批评,除了打击和伤害孩子之外,还让他们学会谴责自己和别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甚至会朝着所贴的“标签”方向发展。就像小红一样,母亲认为她“道德败坏”,她就一直活在自我怀疑中,她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她无法摆脱这样的困扰,于是便对母亲产生了憎恨之情。她告诉我,母亲已经向她道歉了,但她还是没能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由此可见,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如果一味批评或者谴责,妄加评判他们的品德,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二是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
学生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动机。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扮演检察官的角色,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学生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动机,但在“为什么”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学着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谎话。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成为研究者,探究“孩子为什么会经常这么做”的动机,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真正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小红每次拿别人东西,我虽然不会用“偷”这个字眼,但大概率还是会问她:“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她每次都会给出一个理由。其实,她到现在都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拿别人的东西。她甚至和家人一起试图去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但始终不得要领,最终只能以“年龄阶段的问题”来说服自己。显然,小红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她读研选心理学就是为了找到答案,她联系我也是为了找到答案。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习惯性而不能控制的偷窃是病态的。一个病态孩子偷窃多半是因为没有爱,他的动机是不自觉的。”“不管他偷的是钱或珠宝还是其他东西,他的潜在愿望都是偷‘爱’。”“只有给他足够的爱,才能治好这种偷窃病。”“假如一个孩子在爱里长大,经过一段时间爱的治愈,就会度过这段偷窃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和小红见面时,我跟她聊起很多她小时候的事情。她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的自己那么鲜活,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自卑和灰暗。回家后,我把《夏山学校》里关于“病态偷窃”的文字拍照发给她。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她给我发来信息说哭了,她觉得那段文字才是“正解”,她終于彻底打开心结,很多疑问也得到了解答。原来,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把她送去住校,尽管她特别不情愿,甚至为此哭闹很久,但父母并不为之所动。再加上她平时心思多,朋友少,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于是便有了偷窃行为。她又给我发来信息:初中时妈妈第一次因为偷窃没有打我,初三时爸爸一直陪伴我,我突然就不偷了。我们一直试图去解释其中的原因,却始终找不到答案。我们都以为这是年龄的问题,却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个原因。王老师,谢谢您!我想我可以活得更自信更坦然了,我也可以试着做一个更温柔的人……
尽管我知道小红的不幸不是因为我缺乏爱心,也不是因为我缺乏智慧,但确实是因为我对她缺少了解,也缺乏相关的知识。读着小红的留言,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难过、释然、懊悔、自责……当年,如果我了解她,如果我有心理学的知识,如果在面对犯错的她时,我能多思考“为什么”,如果我能第一时间帮助她,该多好……一直以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采用批评加说教的方式。从来不去想一想,这样的方法是否有效,也不去辨析追问学生犯错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或许在教师看来,学生犯错很正常。殊不知,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错,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需要老师去研究,用交流取代批评和说教,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给予孩子慰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而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症又是因何发病呢?研究表明,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可见,“关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问题时,实际上就是重构关系。师生关系是和谐还是僵持或者对立,完全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不给孩子良心的谴责,不涉及道德是非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再指导孩子,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若一种不良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教师就要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