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墙面我做主

2023-04-26秦爱静

新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版块墙面创设

秦爱静

我园从2020年9月开始进行区域游戏改革,在全市首创了“游戏材料超市”模式。我们将所有的游戏材料分类摆放,不再对游戏材料及游戏空间进行区域划分,把室内空间尽可能让出来,给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改革之初,我们没有关注到墙面改造,依然沿用之前分区域布置墙面的方式。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分区域呈现的墙面似乎成了引导幼儿按照既定思维选择区域场地的信号,这大大干扰了孩子们自由自主选择区域场地,也违背了我们的改革初衷。于是,“区域主题墙到底如何设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探——教师主导下的尝试

我们的研讨聚焦两点:第一是区域主题墙可以分几个版块,第二是各版块可以呈现哪些内容。讨论中,我们觉得可以借鉴原始的课程主题墙的呈现方式。课程主题墙涵盖了课程开展的全过程,如课程前的准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课程结束后的延伸及反思等。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最初的区域主题墙创设框架便出来了,共分三个版块:区域游戏活动前的准备——区域游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延伸。我们对各版块内容也进行了大致梳理:准备版块中,包含游戏材料、游戏方法等的介绍;精彩瞬间则是幼儿在各区域游戏的收获;至于延伸,就是展望下一步游戏的可能性。

当区域主题墙框架确定后,我们便带着孩子们创设。但是,问题接踵而至。

1. 版块确定了,内容也有了,可是,那么多区域,那么多游戏,到底该呈现哪一个呢?此外,各个区域的游戏主题及内容也是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不断变化的。

2. 这样的版块与课程主题墙几乎没有区别,对游戏开展的促进意义并不大,也没能真正发挥墙面的作用。

经过反思,我们认为,照搬课程主题墙的做法实际上忽略了区域主题墙的独特性。同时,区域主题墙对孩子而言也是游戏空间的一部分,它在游戏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就像我们将空间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们一样,我们也应该将区域主题墙创设的权利交给孩子们。

再试——幼儿参与下的改革

我们决定将“区域主题墙上到底该有什么”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去讨论:“你们希望在区域主题墙上看到什么?”

“照片!”好多孩子提出來。

“我们画的画儿!”“游戏计划。”“游戏故事。”……这些是之前呈现过的,孩子们有经验。

“还要有我的问题。”“老师的话。”……

我们对孩子们的想法进行梳理,基本得出墙上要呈现的内容:

1. 为什么要玩(游戏的由来)

2. 怎么玩(可以是一些大概念的引领,也可以呈现孩子们对游戏玩法的建议)

3. 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 精彩瞬间(游戏照片、游戏故事等)

5. 接下来还可以怎么玩(孩子们下一步的计划等)

当区域主题墙终于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努力下变得多姿多彩时,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综合性的区域主题墙不会干扰幼儿选择场地。但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后,问题又来了。

1. 因为有了预设版块,版块的丰富性就成了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于是,每次游戏结束后,我们总是不断提醒孩子们:“游戏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有的话就记录下来。”“你今天有没有什么新的玩法推荐?”“游戏接下来还可以怎么玩啊?”如此种种,我们盯得累,孩子们也不情不愿。

2. 孩子们对这个看似丰富的墙面并不感兴趣,它纯粹成了孩子们的展示墙。

经过反思,我们认为,孩子们的想法一部分来自他们的兴趣,另一部分则来自以往老师给予他们的经验。老师的梳理界定看似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实则只是将原来照搬课程主题墙的思维披上了一个“孩子自主”的外衣。同时,老师将幼儿的自主参与变成任务驱动,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调——我的墙面我做主

两次尝试失败后,我们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只是将墙面当作一个展示的平面,没有将它视作与地面、天花板一样是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的游戏环境。如果我们能跳出来,不再执着于区域主题墙该如何创设,而是真正将墙面使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三次尝试。

当我们将墙面使用权交给孩子们后,孩子们一开始并没能进入“当家作主”的角色。于是,在游戏评价环节,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讨论:“如果将一面墙交给你们,作为你们的游戏墙,你们会干什么呢?”也许是“游戏”这个词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有人说:“我想在这上面玩手影游戏。”有人说想玩墙面建构,还有的说想做舞台背景、想玩水管游戏、玩攀岩,等等。

针对这些想法,我们又引导孩子们分组讨论,各小组制订改造计划。各组的计划出来后,我们一起对需要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并对各种游戏适宜的墙面进行讨论。譬如,手影游戏需要在光线比较暗的地方进行,储物间前面的墙面正合适;水管游戏需要用到水,还需要有固定水管的卡扣上墙,大家商量后决定用卫生间前面的墙;舞台背景的墙面要求较低,哪里有空缺就可以去哪里,只需要几个挂钩和夹子就可以了。

除了以上各种游戏墙之外,孩子们还发现,其实游戏计划和游戏故事的展示墙还是需要的,因为大家都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趣事。另外,还有一些作品展示及照片展示的墙面,孩子们也觉得可以保留,他们也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他人欣赏,乐意看到自己游戏时的样子。

经过三次改造,我们的区域墙面才开始有了孩子的影子:窗台下的墙面是用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与精彩瞬间的,教室前一体机下面的墙面成了孩子们的游戏计划和游戏故事墙,而教室内其他所有墙面都成了孩子们灵活机动的游戏墙。

在这次墙面改造中,三次尝试因主导者不同,最终的实践结果也不同。第一次是教师主导下的尝试,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看似有了幼儿的积极参与,但是结果并不理想;第三次改革的主人才真正成了孩子,墙面终于实现了它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反思、调整,终于跳出了墙面环境创设的原有思维桎梏,明晰了墙面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墙面对于幼儿而言,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平面,它如室内天花板、地面一般,都是幼儿游戏空间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才有了“我的墙面我做主”的有益尝试,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墙面环境样态。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幼儿对墙面的自主选择权之外,还引导幼儿对墙面的运用进行规划,合理收集材料,并学会依据游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墙面。我们已由聚焦墙面环境创设转向关注幼儿与墙面间互动的支持,以及幼儿在此过程中的成长。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无限放大墙面环境的作用。在区域游戏可用空间中,地面空间才是主体,天花板和墙面只是地面空间的补充。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陪伴孩子进行墙面改革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并最终回归儿童视角的过程,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坚守,“任何材料可以在任何场地玩任何游戏”的美好愿景一定可以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东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版块墙面创设
每章一练之“反比例函数”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开关的美丽衣裳
手工字母花卉让墙面与众不同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