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理解”“我很高兴”“我还认为”
2023-04-26万聪
万聪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解决“麻烦”。要想优雅地处理好“麻烦”,我认为好好说话很重要。面对棘手的班级问题,我往往会采用“我能理解”“我很高兴”“我还认为”这样的三段式沟通话术。
高一开学不久,学校就发放了校服,也要求孩子们上学时间必须穿校服。没过几天,在几个有个性孩子的鼓动下,班上掀起了“吐槽校服”的热潮。“这校服太丑了,天天穿真让人不舒服。”“学校不会是想多卖几件校服挣钱吧?”“衣品就是个性,大家都穿一样的有啥意思!”虽然学生都是随口说说,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某天,我布置了一份“成长日记”作业,让大家聊聊校服那些事,鼓励大家开诚布公地把想法通过日记私下告诉我。仔细整理日记,我发现在这场风波中,学生分成了如下几类:大部分学生对穿校服的规定其实能接受;一小部分同学暂时不愿意接受这个规定,主要是出于爱美之心,怕自己穿校服难看;还有少数同学不是看不惯校服,而是觉得自己已经16岁了,但还要处处受限处处受管,感觉憋屈。理清原因就算开了个好头,“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班会课上,我总喜欢安排一个“有话大家谈”的即兴演说环节,说说班上的事。这天,我就依据“校服风波”当了一回主播。
第一段:“我能理解”
“孩子们,我们班有关校服的讨论已有些时日了。前几天我拜读了大家的日记,内心颇不宁静,现在我觉得有说些什么的必要了!”
大家本來以为我要发脾气,听到我故意模仿起鲁迅的口吻,都“噗嗤”一笑,露出了心领神会的表情,脸上戒备的表情也没有了。
“说真的,我充分理解你们的这些‘吐槽,恰如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说罢,我稍做停顿。
孩子们一个个腰板挺得更直了,竖起耳朵等待我“想当年”。
“记得我读高中那会儿,也觉得校服千篇一律。那个时候我怕班主任批评,又不敢像你们这样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没办法,我就只能搞‘地下工作。几个女生凑在一起,经常买些自己喜欢的贴布,在寝室里一针一针地绣进校服里,还专挑袖口或标签处下手,一方面班主任很难注意到,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终于穿出了个性。谁的青春不爱美,是不是?”
“哈哈哈……”孩子们被我的故事逗乐了。
“一个年轻人,追求美和个性,实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精神需要,也是你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你们的路,老师也走过,所以贸然呵斥和阻止你们是不明智的。每个孩子在学生时代都有几个‘家,我们在班级里朝夕相处,甚至比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正如情侣衫是爱侣亲密关系的象征,校服也是同窗共读感情的最好体现。再者,现在商场里学院风的衣服颇为流行,观察一下你们就会发现,那些其实不过是成人版的校服呀。校服代表的学院风、青春风正好满足了成年人校园情怀的精神需求。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穿各种服装,但是对成年人来说,校服就是回不去的青春啊!”
说到这里,孩子们都若有所思,教室里一片安静。
第二段:“我很高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今天我很高兴。”我接着说。
班上学生为了校服都快“翻天”了,班主任还能高兴?孩子们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我很高兴,原因有两点。其一,对于你们和我的关系我很高兴。也许有同学能猜到,我作为班主任,肯定是支持学校关于穿校服的规定的,但大家没有把我放在对立面,而是把我当知心人,在日记里开诚布公,没有一名同学因为我的身份而恶语相向,甚至还有很多同学对我说了许多体己话。大家刚刚聚到一个班级里,我们也需要更多机会了解彼此,只要我们彼此摆正心态,任何冲突都可以是一次沟通的契机。我为我在这次风波中收获的真诚和信任而高兴。”
我观察到,那些在日记里给我写下“私房话”的孩子们的表情多了一丝欣慰,而那些言辞略激烈的同学反倒因为我的“致谢”而有几分不好意思。
“其二,我高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勇敢而自信的。我们在最美的年龄能够大方地探讨美、追求美甚至创造美,这本就是一件好事。与其暗地里嘀嘀咕咕,不如放在桌面上大大方方、有理有节地探讨一番。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家作为学校生活的参与者,评论一二并无错;但评头论足甚至恶意揣测,就不是君子之风了。若能化被动的评价为积极有效的参与,岂不更好?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人剪长辫、习外语、穿洋装,但辜鸿铭先生留长辫、着长褂,保留着旧时习俗。面对学生的质疑,他反问:‘我的辫子在头上,但我心里却认为我们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但有些人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现在我也想让大家思考,多少人即便不穿校服,实则也不具有保持自己清醒而独立的思维、不人云亦云的个性?”
第三段:“我还认为”
“针对大家对校服的‘吐槽,我还认为,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孩子们虽不说话,但个个都期待无比,等待着我说出后续的提议。
“我们班正式开启班服设计大赛。虽然校服的样式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着手设计自己的班服,材质、样式、花纹、配色……这些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大家集思广益,争取设计出一套人人满意的班服。以后我们的班级活动、校园展示,甚至高三时的毕业典礼,都以班服为我班的统一服装。”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太好了!”“哎呀,我腿粗,千万别让我穿裙子!”“汉服很棒啊,很有特色。”“还不如T恤来得简单,没必要搞得太复杂。”……一时间大家都各抒己见。
几分钟后,我清了一下嗓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小刚,小雨,我暂且安排你们作为班服设计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先去收集一下大家的想法,再拿出具体的方案吧。”这两名同学对校服的意见最大,让他们参与其中,正是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让他们感受一下,在集体中做一个决策是多么不易,需要花费多少心血。
“下周班会课上,我们就继续推进这个计划,期待两位同学给我们的班服设计带来更多的金点子。”说罢,大家热烈地鼓掌,既激动又感到有趣。两名男同学知道任务不轻,面露难色,却也目光坚定,跃跃欲试。
一场风波就此停息,大家都投入到班服的设计中。
“我能理解”是人与人的共情;“我很高兴”是师对生的接纳;“我还认为”是长对幼的指引。“麻烦”往往是躲不过的,唯有在一次次“麻烦”中走近学生、引领学生,才能真正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