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多媒体设计应用研究
——以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为例
2023-04-25聂鸿涛
聂鸿涛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辽宁沈阳 110170)
红色题材舞台作品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主题的表演艺术创作,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和文化,重塑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还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与设计得到迅猛发展,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为舞台艺术的设计和创新提供助力,为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作品提供舞台化的可能和技术支持。
一、舞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的功能与作用
大型舞台作品创演是结合了美术设计、灯光设计及表演艺术的舞台空间设计,其本质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1],协调配置包含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舞台表现手段,实现艺术作品的多维度舞台呈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相较歌剧、舞剧等单一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舞台呈现更具综合性,是当代舞台艺术对各门类艺术手段广泛吸纳与融合的成果。
(一)提升舞台效果,增强演出感染力
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的多媒体舞台设计在先进硬件辅助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舞台空间要素,辅以LED屏幕、3D成像仪、舞台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并依据舞台场地、舞台空间进行综合调整。舞台多媒体设计将观众更直观地带入演出场景,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仅靠演员自身表演所不能充分传递的情感,多媒体设计与表演的有机融合使观众身临其境,能更快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整体的演出效果及演出意蕴。
在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的第一篇章“革命曙光”中,主要场景设计依托于表演作品及表演形式,视频元素、色彩、构图、运镜方式、场景、人物关系等承载于故事内核下,其中灯光明暗转变,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画面元素配合动响音效,组成这一部分的叙事框架。此处舞台段落的多媒体设计,对于整部作品叙事情境的构建、主题的凸显、艺术气质的彰显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舞台设计,叙事线索得以清晰展现。同时,在多媒体设计中,充分考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将难以呈现的叙事细节给予重点塑造,从而实现作品多层次内容的完整传递与充分演绎。在多媒体系统的加持下,《红韵颂》的舞台创作在氛围的营造、节目的展示、舞台的空间设计与制作中,都充分升华了舞台的美感和灵韵,为表演者拓展更深层次的表现空间,推动了整体舞美的表达与演绎灵魂的融合。
以现代戏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打动观众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舞台演出对戏剧主题的演绎,二是舞台演出的整体氛围。多媒体技术以其不受限制、极具戏剧张力的舞台辅助功能,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画面的巧妙叠加,展现戏剧内容中演员所不能完全展露出的情感,带给观众更好的情感触动。在传统剧目的演出上,由于其年代过于久远,无法让观众体验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观众的代入感成为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多媒体舞台技术的应用以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为演员的演出背景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视听感受。多媒体舞台的搭建在视觉上对剧院的固有场景进行二次设置及变换,增强了舞台与剧目的适配度,同时配合听觉叙事策略,通过多媒体调控台对音响、灯光的控制,将声光系统与剧目发展绑定,以达成预定的演出效果。
(二)打破场地的束缚,实现舞台演出特效转化
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的舞台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设计思路,最大限度减少了传统舞美因制景困难对整体演出环境的影响,做到演出效果与场地的和谐统一,营造出美轮美奂的盛大场景。《红韵颂》的舞台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时间、空间方面自由转换的优势,根据演出的叙事进程设计完成时空切换,实现以往舞台演出环境中难以实现的火光、燃爆、季节、天气、昼夜转换变化等特效[2]。以先进的舞台多媒体特效制作技术完成独特且完整的舞台风格,呈现出预先设计的舞台演出效果。在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中,“黄河怒吼”篇章的舞台以灯光、道具、屏幕为背景,展现王二小牺牲时的场景,目的是为视听歌曲创造情感氛围,使之在情境中寻找到那个年代的红色印记,在青年学生心中塑造小英雄形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小英雄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和大无畏革命精神。
二、舞台演出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与舞台美术的结合。众所周知,舞台美术是创建剧目风格,打造舞台氛围和情境的重要内容,包含服化道、舞台灯光、舞台布景等方面。舞美的设计核心在于为舞台中心提供背景支持,为演出整体营造合适的表演环境,为演出中的人物、氛围的塑造提供高效有力的支撑[3]。多媒体与舞美的全面融合,不但强化了舞美原有职能,更为舞台美术设计开辟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更多样的舞台构建方案。
(一)新型多媒体影像设备在演出场馆中的应用
多媒体影像在戏剧舞台的演出空间塑造中效果显著,就舞台空间展示这一方向而言,其与传统的物料绘景的相同点在于,均是利用透视策略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多维空间。但多媒体影像技术在视觉形象的塑造中剥离了传统物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演出场馆中实体空间自身的结构特征制约。
影视多媒体包装技术伴随多媒体演出策略的迭代,全面推动了舞台影像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型影像设备在大型演出中的展用次数逐年增加,其中以LED屏幕组合框架的使用最为显著。其优势在于替代传统演出的舞台布景形式,将演出背景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巧妙整合,以真实情景的视频播放形式将舞台演出与动态演出背景采用空间堆叠的模式重新呈现。相较于传统舞美布景而言,其最大特征是情景展现得更加充分,情境变化得更加迅速。笔者在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中的背景视频设计制作就利用了LED屏幕节奏转变快速的特点。动态的屏幕画面伴随着演出节奏的变化,以情驭景、以境驭情,将情与境、意与韵的结合巧妙地呈现出来。多媒体系统的合理变换为舞台表演营造出合理、完备的外部支撑,伴随演出者的情感表达,更好地拉近观众的视听距离,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共鸣。
(二)多媒体视觉特效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开始尝试新的视觉体验,别具特色的视觉特效已经成为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与表达手段。为确保视频节奏变化与整个节目保持协调统一,特效的包装重点应结合背景视频的转场进行变化。视觉特效的制作必须围绕剧目演出需求或晚会主题内容建立。舞台多媒体技术创新性地将虚拟化的情景以数字化的演绎形式展现出来[4]。在视频播放的同时,舞台演出、舞美设计、灯光音响配合均与晚会表演进行全面整合,以确保特定节目段落的演出内容能够展现出比预期更完备的视觉效果。
在大型演出的舞台设计初期,多媒体技术可为演出设计出整体效果。舞台的整体布局以3D渲染图的形式得以充分显现,为演出者的舞台表现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设计者可以针对表演者的不同演练条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预示性,为舞台演出提供解决方案,即使在场地受限的条件下,虚拟场景的数字化制作仍可以结合演出者的群体群像实现演练结合,展现不同场地类型的模拟表演效果,为舞台整体构建服务。很多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创作在演出正式入场之前,通常会利用数字虚拟背景这一有利条件,帮助表演者对表演整体时间和细节内容进行演练,以合理规划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不断提升舞台表演的最终演出效果,实现舞台设计中预见性这一特点的具体效用和价值。
现代大型综合舞台演出的主题演绎往往是分区域的,核心区域和旁衬区域只占整体演出空间的局部。但对于观众而言,其个人视角始终贯穿整个舞台,观演距离固定、观演视角固定[5]。因此,整体舞台的戏剧风格应强化视觉感知中可变化的“场”。这一概念的引入,主要目的在于可随时根据当前演绎的意境帮助观众调节其内心观演的心理距离。多媒体特效在强化和推动表演者内在情绪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其在演出活动时更加全面、自然地融入整个表演过程,完成表现型表演的演出效果,让整个演出的戏剧表现张力与氛围烘托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多媒体在舞美和舞台设计方面的应用
舞台屏幕是演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性表演设施,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之下,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创作正借助于舞台背景屏幕逐步摆脱传统手工舞美的封闭性和局限性。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舞美艺术的结合,在舞台设计的整体展示形式上将时间与空间展示相结合,打破原有文学与音乐在时间性和听觉性上的局限,打造出着重扩展视觉表现范围的艺术形式。多媒体舞台艺术主要依靠计算机对舞台整体效果进行多层级控制,以大屏幕直观的视觉呈现形式烘托舞台背景,让整体舞台节目的实效性和表演过程中舞台效果的连贯性需求得到及时应对,带动观众的情感体验,使观众更好地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不断提升,要求更新颖、更丰富、更高质量的舞台作品。现阶段,新时代舞台演出剧目紧跟时代脉络,大量不同时代的社会活动场景被重新排演并搬上荧幕,传统舞台物料的抽象意蕴形式,在现阶段的演出效果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舞台审美需求。在央视大型晚会的舞台设计中,多媒体影像的运用出现了更多层次的变化。舞美设计师以多样化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极具空间层次的变化堆叠,为多媒体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展示和变化的空间。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多媒体形象可针对时间空间的需要进行定制化设计,其与演员的动作、演出脉络相契合。例如,多媒体影视设计可以针对雪季的季节特征景象设计出大雪纷飞的场景,与演员动作步伐进行整体节奏上的配合,从而推动角色心境上的演绎展现,其节奏的展现力是传统物料制作的雪景所无法达成的。多媒体舞台效果可以在视觉上实现不同时空场景的平行蒙太奇空间效果,为舞台的整体塑造提供跨地域、跨时空的交融形式,为戏剧舞台空间维度上的叙事线索表现提供新的制作方向。
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的舞台设计力求创新融合,丰富红色题材舞台作品的表现样式。在创作过程中,高效的多媒体舞台技术使原有繁杂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舞台美术工作得以简化,减轻了舞台美术的工作量,并且以丰富的设计方案和呈现效果,大大强化了整个舞台的戏剧张力,提升了舞台的综合戏剧效果,为舞台设计的整体规划提供了更广阔、更系统的构造空间。同时,多媒体技术也为舞台构建提供了更高的专业设计标准。在大型综合晚会中,盲目运用灯光影像系统的场次不在少数,特别是影像语言系统与演出内容脱节的现象最为突出,不仅无法完成预期的演出效果,还可能会令整个舞台演出显得杂乱无章。也正因如此,当下的舞台设计更需要整体统筹把控,力求舞台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整体演出的协调统一[6]。在《红韵颂》的序章“百年礼赞”段落中,舞台多媒体的初版制作了火焰与3D字体结合的开头部分,配合卷轴引出在三维空间呈现的建党百年事迹,但在结合舞美之后,创作团队发现这种设计与整体宏大的演出氛围相比略显单薄。笔者根据问题进行调整,将百年事迹提到前面,卷轴后改用三维空间中火焰与英雄雕像的画面,同时,修改卷轴打开方式,在结尾增加党旗飘动,增添时空隧道穿梭镜头,配以舞美、灯光系统的综合演示,以多媒体技术的巧思设计帮助观众获取深层次的艺术信息,更好地达成了预期的演出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与舞台设计的有机融合发展
整体舞台的呈现需要通过多种元素共同协作阐释,运用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能有效提升舞台张力,对多层次的舞台呈现,作出完备的效果支撑。红色题材舞台艺术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舞台设计创新的重要路径,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为观众提供更为广阔的观赏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表演的感染力。舞台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为舞台设计注入新的灵感,推动舞台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利用影视特效的多样性,能够使观众从角度、多方面进行节目赏析。就舞台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而言,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必将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应用在该领域的发展中。
多媒体舞台技术伴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其制作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够综合性地改善舞台单一的视听感官[7]。在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的视频制作中,充分调用PS中Matte painting绘制屏幕场景,通过调整构图和色调使模型构建更具真实感。为贴合舞台演出效果,整场舞台感官更具层次,使用内容填充和手绘修补画面,再将制作好的场景导入AE中,使用Particular+Starglow制作粒子,Optical Flares模拟真实阳光制作体积雾效果,巧妙地将实景场地戏剧化,将天气、自然、风光的变化穿插其中,震撼受众感官。在篇章衔接处以E3D制作三维字体和字体变形动画,运用噪波、表达式、扭曲和木偶工具等将云雾水的流动和画面中各种元素的运动巧妙融合,辅以火焰与爆炸素材的合成模拟战场硝烟场景,辅助演出节奏的变换。在PR中对战争等场面进行剪辑合成使其呈现的画面更加贴合台词,用looks和lumetri color将色调统一,结合舞台实景与灯光对最终合成视频进行亮度、饱和度、色彩风格的调整,将历史事件与现代演绎技术相融合,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的手段将先烈的热血信念完整地传递给观众。
多媒体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其特效制作、舞台包装形式的整体迭代,促使舞台艺术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表现形式。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洪流下,舞台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演出环节中仍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相关的影视行业从业者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戏剧舞台的渲染力与共情能力,最大化地调动观众的感官,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红色题材舞台作品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是担负革命叙事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航标。随着舞台艺术创演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戏剧观念的更新,舞台艺术研究人员和创作表演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舞台美术、灯光等不仅是为剧情、演员提供一个合理环境、一个活动空间,更要深度融入叙事情境之中,充分展现和抒发情感,使之成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为整体叙事模式的丰富、舞台样式的升级和舞台效果的堆叠,都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