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百灵”的爱好与责任
——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金花的艺术成长之路
2023-04-25马丽娜
马丽娜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因其甜美的歌声而被誉为“草原百灵”,蒙古族民歌中的许多短调民歌,尤其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许多短调民歌,如许多脍炙人口的《礼物》《乳香飘》《敖包相会》《送亲歌》《黑缎子坎肩》《牧民歌唱共产党》等蒙古族短调歌曲,都是通过金花老师的演唱而走出草原,走向全国并享誉世界的。为此,金花老师也获得了许多荣誉,1988 年,金花老师参加匈牙利世界民歌艺术节,她演唱的歌曲《乳香飘》,荣获特等奖;1988 年,她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歌唱法女歌唱家声乐比赛”,荣获“全国十大女歌唱家”称号……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她曾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重要演出,并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她还作为蒙古族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出访美国、日本、保加利亚、朝鲜、匈牙利、波兰、坦桑尼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金花老师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为此,笔者多次上门拜访金花老师,在与金花老师的交流中,金花老师多次向笔者谈起她自己的从艺经历,言语间流露出她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及对歌唱艺术的不懈追求(见图1,拍摄内容:笔者到金花老师家采访时与金花老师的合影,图片中右边的是笔者,左边是金花老师。拍摄时间:2022 年4 月11 日上午10 点。拍摄地点: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金花老师家中。摄影:马丽娜),与此同时,也启迪了笔者对金花老师演唱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艺术特点的思考及金花老师对于传承发展蒙古族短调民歌做所的实际努力和巨大贡献的分析研究。
图1
一、金花老师的从艺历程
1943 年,金花老师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的一个普通人家里。她告诉笔者,她自己从小就爱唱歌,主要是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妈妈爱唱歌,还教会了她不少蒙古族民歌,让她记忆最深的是东蒙民歌《诺吉雅》,这是一首讲述蒙古族少女出嫁到远方,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歌。金花老师回忆说:
上学后,我遇到的第一位教我唱歌的老师叫娜拉,她是一名能歌善舞的师范毕业生,我的歌唱,得到娜拉老师的夸奖,她让我站在同学们中间放声歌唱,而其他同学手拉手地围成一个圆圈儿跳舞,同学们伴着我的歌声,跳得非常起劲,校园里荡漾着我们的欢笑声和歌声。这段日子,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光。我11 岁时,去了汉族小学学习,在那儿,又遇到了第二位教我唱歌的老师张文昌,张老师教我唱的第一首歌,是一首朝鲜族童谣《小白船》。因为我学的快,唱的好,被选为班里的文艺委员。以后,学校所有的文艺活动,都会安排我独唱,还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歌唱比赛,我所代表的班级也是总拿第一……①
金花老师从小对文艺活动就特别向往,195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为观看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来她们这里演出。在演出当天,她早早就溜进礼堂里,找了个角落坐下来,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演出的开始。当她听到男女对唱《敖包相会》时,感觉这首歌非常好听,当时她心中就想,这么好听的歌,一定要学会。当时观看演出的金花老师,完全被演出呈现出来的美的画面感动了。
少年时期的金花,是很幸运的,她能得到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在她上小学时,就是当地出了名的小歌手,旗团委的干部也都知道她的名声,每逢过年,旗里团委有个叫萨仁的女干事,总来找金花去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喜欢唱歌的金花总是欣然前往,每次唱完歌,听到台下人们的热烈掌声,她心里就特别满足。她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走到更大的舞台上,当一名正式的好演员。13 岁时,金花老师曾参加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的招生考试,虽然没能考上,但她的歌唱得到了招生老师的肯定:“你唱得很好,嗓音条件也不错。”这句鼓励的话语,刻进了金花老师深深的记忆里,也给了她从艺之路上最初的赞赏和鼓励,对金花老师选择歌唱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花老师告诉笔者,在她成长的道路上,不时会得到前辈老师们的指点,这对她提高自己歌唱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1960 年,我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文艺汇演,得到了当时内蒙古伊盟歌舞团的乐队指挥杨成义老师的赞赏,他对我说“小姑娘,你的嗓音条件不错,好好努力吧,将来会很有前途的。”1962 年,内蒙古实验歌剧团的高桂兰老师,听完我的演唱后,很认真地说对我说“小姑娘真有一副好嗓子呀,唱得不错。”1981 年,我参加了“中美首次通航代表团”出访美国。当时,中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藏玉炎老师,也是代表团成员,当时已经62 岁的藏老师演唱时,歌声是那么松弛、空灵,音色非常好听。我就问臧老师“您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得这么好呢,怎么感觉您的声音像20 多岁的年轻人呀?”臧老师告诉我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坚持天天练声,天天唱歌。”从那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一直牢记藏老师说的这句话,用于指导自己日常的练习和具体的教学实践。②
我所了解的金花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她们这一代人身上都有一种使命感,尤其是金花老师,对于歌唱事业,有一颗被爱点燃的责任心,她对舞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2012 年时,70 岁高龄的金花老师身患癌症,但她以自己的乐观态度和顽强精神,战胜了病魔。康复后的金花老师,又重新回到了她所钟爱的舞台上。这源自金花老师从小对于演唱自己民族民歌的喜爱与执着,更来自她艺术成长道路上前辈们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以及她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金花老师的艺术成长之路,与“草原轻骑兵”乌兰牧骑的出现与发展关系密切。
1957 年6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艺团队形式——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为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延伸意译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的农村牧区)。活跃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是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其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机动灵活,适合于为草原牧区的广大农牧民服务“乌兰牧骑队员除了巡回表演文艺节目外,还要为牧民群众提供综合性服务,诸如图片展览、代销图书、放映幻灯, 乃至照相、理发等……”[1](337)
1960 年夏,金花老师考入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乌审旗乌兰牧骑,成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金花的父母亲选择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今天,金花老师与笔者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十分感谢自己的父母:
记得当时爸爸对我说“孩子,你学习成绩那么好,应该继续上学,将来上大学。”我对爸爸说“我不上大学,我要参加乌兰牧骑当演员,将来当歌唱家。”爸爸和妈妈还是遵从了我的意愿。我因为热爱,就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实现了自己从小就有的当演员的梦想,哪怕遭受再多的苦难,也无怨无悔。刚到乌兰牧骑时,每天不到5 点就起来练功,当时许多队员都不识谱,也没有懂音乐的老师教我们,在乐曲的伴奏只能奏F 调的情况下,我们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要准备一台节目。1960 年的冬天,日子过得最艰难,供应的粮食也少,吃完供应粮就得靠收集沙蓬籽煮粥当饭吃了,沙蓬籽没加工成沙米时煮的粥,非常粗糙,难以下咽。烧的燃料,都是乌兰牧骑的青年队员们,到野地里砍来的沙蒿、柳条子,没有运输工具,队员们就用肩膀往回扛。为了改善伙食,队员到深秋时就结了薄冰的水塘里割芦苇换钱,再换来土豆,水塘里的水刺骨的冰冷,分分钟就冻得人浑身发抖……③
乌兰牧骑主要的演出任务是在农村牧区,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行李、乐器、服装和道具等,全靠队员们身背肩扛。内蒙古大草原上地广人稀,很多时候,去一个演出点演出,队员们要扛着装备步行几十到一、二百公里,这对金花老师来说,都是常事儿(见图2,图片内容:图片中左边的金花老师和图片中右边的南京知青孙晓灵,背着行囊穿越沙漠去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召公社的一个大队去演出的路上,她们俩当时是乌审旗乌兰牧骑的队友。拍摄时间:1971 年春天。拍摄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毛乌素沙漠地带。摄影:王源源)。
图2
乌兰牧骑演出队的下乡演出,从来不分酷暑严寒。因为演出条件简陋,夏天演出张嘴唱歌,经常有虫子飞到嘴里。冬天老乡都穿着皮袄看演出了,演员在台上还穿着单衣,脸上的肌肉都冻僵了,字也咬不清了,调也拿不准了,一场演出下来,半天缓不过来。即便是碰到在城镇里有一个简单的舞台,条件也十分简陋(见图3,图片内容:图片中站在舞台上歌唱的是金花老师。拍摄时间:1972 年11 月19 日。拍摄地点: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市文化馆。摄影:王源源)。而下到农村牧区演出时,晚上休息也非常不便,很多时候,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就是分配到当地的牧民或农户家里休息,炕上住不下,就睡在地上。那时的被褥也单薄,在寒冷的冬天,常常半夜里就被冻醒了,没办法,只能是几个队员挤在一起,瞪着眼盼天早点亮。
图3
1962 年,内蒙古实验歌剧团的艺术家们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乌审旗演出,金花老师利用演出的空挡,找到歌剧团的高桂兰老师虚心求教歌唱技艺。金花老师告诉高老师说,以前,她自己上台演出,两只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好。看了高老师的表演后,她就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学高老师在台上的样子,唱到哪一句,伸出哪只手,平日里练得好好的,可真的一到了舞台上,这手刚伸出来,就开始发抖,赶紧又缩了回来。后来,又练了很长时间,手才不抖了,表演也自如多了。当真正见到高老师了,自然更要虚心求教,高桂兰老师看到这样诚恳虚心的金花,倾其所有,传授给金花不少表演经验。由此可见,功到自然成,多虚心学习,多有表演实践的机会,才能可以练出真本事来。
1963 年冬天,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集中培训,金花所在的乌审旗乌兰牧骑,也有包括金花在内的许多队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她们观看了哈扎布老师、敖登高娃老师、宝音德力格尔老师这些蒙古族艺术大师的演唱,接受了许多名家的教学指导,这是金花老师第一次接受高水准的艺术专业教育,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演唱水平。
l964 年秋天,一支乌兰牧骑第代表队进京汇报演出。看完演出后,周恩来总理高兴地鼓励他们说“乌兰牧骑队伍轻便、灵活,演员一专多能,节目短小精悍,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全国文艺界,都要向乌兰牧骑学习。”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内蒙古文化局于1965 年2 月初,再次举办了全区乌兰牧骑培训班,金花老师也被选调参加学习。因为培训要求和队员选拔的需要,金花老师需学习三弦演奏,负责教金花老师的乌日古木勒老师,让金花必须早上五点起来练习弹琴,于是,金花老师每天不到五点,就抱上三弦坐在党校院内体育场的沙坑边上,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天天如此。
1965 年12 月20 日,对于金花老师老师来说,是个激动人心的好日子,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内蒙古乌兰牧骑三个代表队的全体演职员及新疆和田文工团的演员,并宴请了大家。金花老师被领导安排坐在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中间。席间,周总理几次给金花夹菜,并亲切地嘱托金花和其他乌兰牧骑队员“你们生在蒙古包,长在马背上,希望你们还回到蒙古包,回到马背上……”金花理解周总理的意思,是让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到家乡,永远扎根在农村牧区,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
周总理的嘱托和教导,成了金花老师一生的追求。
1965 年,遵照周总理的指示,金花老师所在的乌兰牧骑全国巡演第三队,去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省、自治区巡演,每天至少两场,尤其是到了西藏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她也没停下来演出的脚步,一句歌,原来一口气能唱下来的,在西藏,要换四五口气才能唱下。一个节目完成后,汗水就会让人浑身湿透,得赶快吸氧。尽管这样辛苦,但金花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乌兰牧骑,正是她的这份执著和坚持,使得金花老师在多次演出的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平日里,不论金花老师走到哪里,就将自己的学习精神带到那里,金花老师回忆说:
到后来,学习都成了习惯了,看到其他演员上台演唱,就总要站在侧幕后面,仔细听、仔细看人家是怎么唱的,有些细节部分,人家是怎么处理的。随时随地学习其他演员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我深知,艺无止境,天外有天,搞艺术的人,要终身走在学习的路上。在自己的家乡鄂尔多斯演出,虽然我已经是专业歌唱演员了,但我还是在下乡演出时,跟着当地老乡学唱了许多鄂尔多斯传统民歌。在甘肃,我学会了“花儿”《上去了高山望平川》;在西藏,我学会了用藏语演唱《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光辉》等歌曲;在新疆乌鲁木齐,我学会了维吾尔族语歌曲《果园之歌》和克孜族语歌曲《歌唱解放军》;到非洲去访问演唱时,我学会了用当地的民族语言演唱布隆迪民歌《阿嘎恰恰》;在出访东欧时,我向波兰艺术家学会了用波兰语演唱波兰民歌《小杜鹃》;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我还向延边的一位青年歌唱家,学会了用朝语演唱朝鲜民歌《山间小径》……学乐器,也不容易,1977 年,我调到了鄂尔多斯歌舞团,由于没接触过钢琴,不会弹奏练声曲,学习非常不方便,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会弹钢琴,目标是至少能自己练声练歌。当时在乌兰牧骑演出队,是许多人共用一台钢琴,平日里,大家都抢着练琴,根本轮不上我学琴,当时的工资水平又低,没法自己买一台钢琴。我就用五合板自己做了个键盘来练习。1980 年,我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师从中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把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录下来,回到住的地方,反复听录音,把课堂上老师说的话,一句不落地记在笔记本上,反复看,反复练。平时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唱的机会,精益求精地做尽可能完美的准备。④
1964 年,金花老师被借到内蒙古伊盟歌舞团参加全区汇演。为了这次的全区汇演,金花老师找到歌舞团专门搞创作的宝日其劳老师,帮她写了一首新歌《礼物》,又找了作曲家玛希吉日嘎拉老师,谱了曲子。她带着这支全新的歌曲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乌兰牧骑汇演,获得了广泛好评。这次汇演的声乐作品,内蒙古电台录了音,而金花老师的独唱歌曲《礼物》,作为当时的“每周一歌”,播放了很长时间。尤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礼物》红极一时,广为传唱,金花的名字也和《礼物》一块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家喻户晓。
多年的实践,虚心的学习,终于使金花老师在全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其他一些从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歌唱家一起,如群星闪烁般地活跃在声乐舞台上(见图4,从左至右,著名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著名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拍摄时间:2011 年12 月11 日晚20:00.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大播市。拍摄内容:三位著名蒙古族歌唱家一起录制内蒙古蒙语卫视的春晚节目时共同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摄影:韩义)。
图4
二、金花老师对蒙古族民歌的探索和实践
“传承、发展、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必须把它落实到培养青年一代艺术人才的教学中,金花老师对于蒙古族民歌探索的具体举措,就是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学的工作,将自己多年来对蒙古族民歌院继承、发展心得和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金花老师对于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多年实践和探索,她将自己的心得借助内蒙古艺术学院这个教学平台,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创建“传承班”的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班的形式,直接传承给年轻的学子。这个绝好的平台,既是一个课堂,又是一个舞台,同时,它还是一个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特点的学术研究的讲坛。金花老师利用这个平台,旨在民歌演唱方面,努力传承鄂尔多斯传统短调民歌,在表演风格方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路径,形成从歌唱、表演、教学到学术研究的完整教学与研究的完整链条。
2015 年,金花老师被内蒙古艺术学院聘请担任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的导师、客座教授,努力为蒙古族民歌的发展培养新生力量和后备人才。内蒙古艺术学院也在创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班的招生体制、师资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切实保障,有机会地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纳入办学机制。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虽然已经在内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但大都处于自生自灭的零散状态,没有正规的教材结集出版,没有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可资借鉴,没有专门培养的集教学与表演为一体的年轻一代作为后备力量,所有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传承班的教学进度,也制约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传承、表演、教学和艺术层次的提升。
金花老师经过自己的多年艺术实践和教学方面的悉心摸索,开始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教学与表演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舞台表演研究。在教学方面,如何认识和把握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教学的内在规律,推进教学与科研并行,渐次推进传承班课程内容的逐步拓展和创新,金花老师投入了巨大的经历。在为学生进行歌唱的基本功训练时,金花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歌唱共鸣,讲究歌唱语音语调,强调咬字和吐字的原理和方法,着力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理解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旋律感觉和转调方式。如蒙古族著名音乐理论家满都夫先生对蒙古族民歌艺术所表述的那样“……无论是其调式调性感,还是其旋律旋法及其旋律转调方式即其旋律感觉,都是蒙古人民对调式调性及其旋律旋法规律的审美理解和创造性应用的感性展示。”[2](426)在曲目演唱训练方面,金花老师强调要突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语言特点和音乐风格。
金花老师来自艺术团体,尤其是多年在乌兰牧骑的工作经历,使得她对民歌的表演最为重视,有丰富舞台演艺经历的金花老师深知:实施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舞台上,而不是在琴房。因此,金花老师把自己设置的声乐教学分为三个彼此相连的渐进环节:歌唱发声、曲目演唱、舞台表演,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这个三个环节中,“舞台表演”环节,最能展现金花老师民歌传承的教学特色。为了教好这个环节,她亲自演绎做示范,辅助每个学生完成好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甚至具体的手位如何摆放,眼晴看向哪里,手眼如何配合与观众交流,如何与乐队伴奏协调配合等等具体细节问题,都要通过在舞台上具体的实战演练,解决学生们舞台表演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使学生们在舞台上表演自如、自然发挥,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只重声不重情”、“只重唱不重演”等与舞台表演脱节的教学弊端。金花老师在充分发挥传统民歌教学“口传心授”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特色的同时,又采取了“个别授课指导与音乐会专题汇报”二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音乐会上,每一位学生都要演唱一到两首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观摩的老师们则集中对每位学生的演唱认真点评,为同学们耐心细致地分析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演唱特点、音乐结构、人文内涵,同时梳理和总结这些声乐曲目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体验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认识时代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而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魅力。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她从选曲、实践、编辑、审核、修改、出版的完成等等,这些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她都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以保证教材中就能体现出来以教学、表演、科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传承班的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规范的教学体例,也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确立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三、金花老师对蒙古族民歌艺术的贡献
总之,金花老师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笔者所能表述的范围和深度,归纳金花老师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我们获得了下面几点启示。
金花老师从艺近60 年,在乌兰牧骑这所大学校的艺术实践中,她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乌兰牧骑演员,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所产生的影响和获得的荣誉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有研究者总结金花老师对蒙古族民歌,尤其对蒙古族短调民歌所做出的贡献,有如下的评价:她的演唱艺术集风格性之大成,开舞台化之先河,在传统的演唱技巧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给古老的鄂尔多斯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⑤梳理金花老师的从艺经历、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所做的贡献,上述评价是中肯而准确的。金花老师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如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对歌唱表演的审美要求,对歌唱方法的科学性处理方面,她能都轻松驾驭,另外,在共鸣、气息、力度、吐字、行腔、音色等方面,也有自己较为完善的一套理念与方法,即便是到了花甲之年,金花老师唱起歌来,依然有足够的气息和明亮的音色,这与她多年的舞台演出实践经验与科学独特的气息处理方法不无关联。她所演唱的许多歌曲,如《礼物》《乳香飘》《敖包相会》(与蒙古族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男女生经典重唱曲目)《森吉德玛》《送亲歌》《草原上有条小河》《圣洁的鄂尔多斯》等,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保留曲目,展现了金花老师较高的艺术水准,此其一;
其次,金花在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班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学、表演、研讨为支点,对蒙古族民歌传统传承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她在教学时,金花老师将学院派的演唱技艺同鄂尔多斯民族民间唱法相融合,她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曾上过金花老师的课,她不止一次教导学生,怎么样能使自己的声音嘹亮优美?达到高、中、低声区的通常一致?那就需要在演唱中完全打开喉咙,保持头腔共鸣。金花老师有十多年的乌兰牧骑工作经验,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参加过大大小小无计其数的演出,其时,乌兰牧骑的设备差,在没有麦克风和其他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全凭自己的一条好嗓子,这就需要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声音要集中,要通透,要明亮,将声音保持在高位,笑肌抬起,要“微笑着唱”……这要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和悉心的摸索,才能实现。在教学中,金花老师运用一对三,或一对六的集体教学模式,她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让学生们采用齐唱、男女对唱、重唱、合唱等上课形式……可以缓解上课时学生们的紧张气氛,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感情。为了让学生们在专业上有所提高,以及让鄂尔多斯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她经常会带着学生们录制鄂尔多斯民歌演唱专辑,录制MV、举办音乐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方式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也使得鄂尔多斯民歌很好地得以传承和发展。⑥
再次,金花老师坚持教学须有适用的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她主动展开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分析研究,发现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节奏欢快、情绪活泼、结构短小、歌词简捷、曲调优美,在传统的五声调式中还不时加入一些七声调式的“引子”和“过门”,还有真假声结合的技巧、润腔演唱技巧,另外,注意衬字(多为鄂尔多斯方言的运用)、衬腔(起烘托气氛、生动形象的作用)是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惯用的表现手法等技术细节,认识和把握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这些特点,就掌握了传承蒙古族民歌尤其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内在规律,将它们无一例外地在教材中显现出来,对促进特色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的建设大有裨益。金花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尤其是演唱和舞台相结合的教学法,系统地融进教材中,增强了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舞蹈元素的运用和传唱的广泛性,探索和创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表演的新路子。作为一位知名的声乐艺术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又通过教学的形式,发掘并培养了一批新人,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注 释:
①本段文字实录,来自于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的家中与金花老师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21 年9 月16 日下午3:00。访谈人:马丽娜。被访谈人:金花;
②本段文字实录,来自于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的家中与金花老师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21 年9 月23 日下午16:00。访谈人:马丽娜。被访谈人:金花;
③本段文字实录,来自于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的家中与金花老师的访谈记录。为2022 年4 月11 日上午10 点。访谈人:马丽娜。被访谈人:金花;
④本段文字实录,来自于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花老师的家中与金花老师的访谈记录。2023 年1 月26 日晚19 点。访谈人:马丽娜。被访谈人:金花;
⑤对于金花老师歌唱艺术分析及评价的这段文字,可参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哈日嘎2018 年的硕士论文《蒙古族歌唱家金花演唱艺术探析》(指导教师:杭红梅教授)一文第7 页之详述;
⑥同“注释”⑤,可参阅该硕士论文第17 页~第18页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