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球本土研究:“全球本土化”的再语境化
2023-04-25日本上杉富之朱翊叶王荟
(日本)上杉富之 著 朱翊叶 译 王荟 校
(1.日本成城大学 日本 东京 157-8511 2.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99 3.集美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21)
引 言
人们把人、物、资金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而引发的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称之为“全球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①特别是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现象变得越发明显。在今天,全球化这个术语已经不仅是学术界和大众媒体的专业用语,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
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正当一个席卷世界被称之为全球化的现象开始受到企业家、学者甚至是广大民众所关注时,一个社会学家提醒大家注意,凡是全球化浪潮所波及的地方,本土化的现象也会同时出现。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借用了当时在全球市场上迅速扩张的日本公司常用的一个营销术语——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指出,全球化与地方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现象或者过程。②
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提出这个概念,似乎是想要提高与全球化的“中心”相对立的“地方”这一部分在全球化现象中的地位(费瑟斯通、拉什,1995:3)。但同时,一些全球排名的跨国公司会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旨在“走出去”并“领先于全球”的地方中小企业;寻求国际合作的人道主义、环境保护等非政府组织;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旨在将权力下放的政治家们也都会将“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作为口号或者座右铭来使用。
然而,尽管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在不同语境中都十分盛行,但是它仍然会被认为是全球化的附带现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结果就是,它的使用方式已经和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提出“全球本土化”概念时的初衷和本意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全球本土化”作为一个强调和分析具体现象的概念,似乎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会回顾和分析“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在被提出时的含义和意义,并且追踪其在传播或者扩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全球化业已成为常态,笔者将对现代社会与文化现象中出现的一些特征进行记述和分析,从而试图重新定义全球本土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构想了一个以“全球本土化”作为核心概念的“全球本土研究”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是为了构建“全球本土研究”而做的前期文献梳理。
一、全球本土化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由全球化与地方化这两个术语合并而成的一个组合词(Glocalization,亦可被简称为Glocal。国内的学者针对这个术语的翻译各异,陈历明在《Glocalization与一名多译》一文中列举、比较了该术语现存的12 种中译名后指出,由于Glocalization 具有“单名多义”的特征,有必要针对不同的语境,结合不同的关注重点,用不同的指称各自表述。总的说来,使用“全球本土化”或“全球·本土化”较为合适,笔者采信了这一观点,并因此沿用。——译者注)。全球化这个术语,主要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是作为世界各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而进入到大众视野中的。本土化这个术语则大致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它最初以反对或者制衡全球化现象的角色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学术界有关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之间的争论,这样,才能厘清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出现时的背景和其演变的过往。
(一)全球化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逐渐融入了同一个全球体系之中,作为表述这一现象的全球化一词一直被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然而,被称为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现象和过程早在1960 年开始就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
在20 世纪的60 年代初,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便提醒人们注意,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正在消除世界上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障碍,地球在不远的未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е,有关“地球村”之说,详情可参阅译林出版社2019 年出版的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之详述。——译者注)。
之后,在20 世纪的80 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加上人们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人权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全球化这个术语开始逐渐地流行起来。
众所周知1992 年苏联宣布解体,以此事件为标志的冷战宣告结束。于是在全球范围内人、物、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开始急剧性地增加。全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全球化也成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被学者们广泛使用。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在全球化成为社会常态的同时,其在文化与社会层面的缺陷也开始显现,许多人开始反对或者抵制全球化,世界各地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全球化”运动。一部分人认为全球化最优先考虑的是合理性和效率,是“美国化”“麦当劳化”的代名词,并且它已经波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会把其他地区的地方“传统”和固有文化消灭殆尽。这样一来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社会与文化将会按照美国式的方式统一起来,朝着均质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显然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担忧的。上述观点可以参考麦休尼斯(John J.Macionis)和普卢默(Kеn Рlummеr)的相关论文,我们暂且可以将他们称之为“全球化的均质化论”。③
从20 世纪的80 年开始,全球化的浪潮波及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社会与文化都迅速地均质化了。两个曾经只是美国的“地方”食品——麦当劳的汉堡包和肯德基的炸鸡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迅速地席卷全球,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没有这种快餐店的大城市了。
然而在另一方面,正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日本变成了照烧鸡腿汉堡,在印度变成了素食汉堡那样,这些“全球化”的食物并没有压倒“地方”的食物,“地方”的食物也没有因全球化而消失,这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的要素与地方化要素相互融合并且产生了许多混杂的现象,正如同下文将要详细讨论的那样,全球化往往会与它所到达的那些地区的地方“传统”与固有文化要素混合在了一起,并且产生许多新的混合文化,这就意味着全球化让地方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这一方面同样可以参考麦休尼斯(John J.Macionis)和普卢默(Kеn Рlummеr)的论文,我们暂且可以将他们称之为“全球化的多样化理论”。④
以上两种有关全球本土化的观点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为了能够区分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麦休尼斯(John J.Macionis)和普卢默(Kеn Рlummеr)归纳出了下述这张表格。
表1 和全球化有关的“均质化论”与“多样化论”,源出Macionis and Рlummеr(2008: 847 ~848)
从上述表格对全球化特征的总结和评价来看,强调均质化与强调多样化这两个方面的观点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性。
需要提醒的是,表格的左栏也就是全球化的均质化论者普遍站在了全球化的“中心”这个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相反,表格右栏的观点,也就是全球化的多样化论者则大多是从全球化的“边缘”这个角度出发的。正如后面所解释的那样,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我们更加提倡全球化的多样化这个观点,强调需要更多地关注“边缘”地区的地方化形态。
(二)全球本土化的提倡
在1991 年版的《牛津英语新词词典》中,“glocal”或“glocalisation”这个术语被认为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公司的营销术语。当时,谋求在世界各地销售产品的日本企业最先提出,需要开发出符合本地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本地化”。这种因销售目的地受用者的需求而改变生产产品的经营策略称之为“全球本土化”(global localiztion)。同时,日本企业还用“glocal”这个新术语作为其简略语进行指代。而率先将这个营销术语引入到人文社科界进行使用的,正是英国的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⑤
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的功绩并不是让大家注意到“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而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当全球化的均质化理论大行其道时,引入这个分析性的术语可以分析当时发生着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无疑推动了“全球化的多样化理论”的有力发展。
根据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的观点,在20 世纪80年代到20 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有关全球化的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化抹杀了本地的地方文化,从而使得地球出现同质化、均质化的现象。其中,英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еns)认为,全球化处于全球现代化的延长线上,现代化会使世界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一定会出现单一化(均质化)的现象。吉登斯的观点代表了当时学界和舆论界的主流观点,可以说一直到20 世纪的90 年初期,学者们主要讨论的还是全球化的均质化。
与此相对,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认为全球化从本质上和内在上增加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他梳理了近三十年全球出现的各种宗教现象,认为这些宗教出现的现象、相互之间的交流、宗教自身的变迁自然不用多言,全球所有的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全球化都是在全球运动与本地运动的复杂交织下同时进行的。其结果是,当每个地方的全球化与本地化相互交织后(通过全球本土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现代化后),都会呈现出每个地方特有的现代化,即在全球范围内会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形态。
换句话说,吉登斯(anthony gidеns)等人认为通过全球化让世界实现了一个(均质的、单一的)现代化,而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则认为,每当全球化到达一个地方时,地方化也在同时进行,因为世界上拥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实现的是多个不同的(异质的、多样的)现代化。
因此,为了强调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影响并且同时进行这一客观事实,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提倡使用“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和概念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来进行使用。
(三)全球本土化的脉络——概念的扩展和转变
如前所述,在20 世纪的90 年代初,在全球化这个概念不断被明确被固定下来的同时,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等人提倡引入兼顾到地方性的全球本土化这个概念。但是,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只有全球化受到了关注,而全球本土化则并没有。
尽管如此,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的中期,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全球本土化则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仅如此,这一术语的意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结果就是全球本土化会因为使用语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种含义。
总的来说,使用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的语境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经济的语境、政治的语境、社会的语境和文化的语境。
1.经济的语境
适合目标市场的需求:这里主要就是指“本地化”,这也是“全球本土化”最早的用法。20世纪的80 年代,在全球范围销售产品的日本企业实行了一种经营策略,即不同地区的子公司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经营上都需要符合日本总公司的意向,同时也要生产出合适本地需求的产品,这就是采用所谓的“本地化”的策略方针。“既要考虑到全球化整体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地方化个体的优势”,因为整体和个体、全球和地方需要同时兼顾。这种“本地化”的经营策略认为:“因为不能一味地追求全球一致性的好处,所以不能使用全球一体化这个术语,而应该使用全球地方化这个术语。”于是,索尼和日本电气这两大经营巨头便将这种经营策略和方针总结并简化了(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属于和造英语,英语国家本并没有使用这个术语,是日本人根据英语用词的习惯新创造的成果,类似的例子如日语中存在“働”“雫”等一系列的和制汉字。——译者注)。如前所述,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在日本企业的经营策略及市场营销用语中的“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作为人文社科界专业术语的“全球本土化”。
扎根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就日本而言,与国家、省等“中央”相对,一些地方政府旨在提高地方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会就本地的政治、经济提出一系列的活化和振兴的方案。例如恩田曾指出:“本地企业要扎根中部地区、面向全球开展业务。”又或者“从本地出发谋求全球事业的发展”等(恩田,2002:9)。
构建全球本土化的网络:冈户指出:“要将本地经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与国外市场、国外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对接,这样的做法被称为全球本土化。”这一用法在环境问题上尤为突出,如前所述,“在本地范围内思考,在全球范围内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思考,在本地范围内行动。”这些口号均可以被认为是全球本土化的一部分。
2.政治的语境
在政治的语境中,冈户指出:“在走向全球统一(全球化)的同时,地方层面的权力被激活,区域层面的合作得到加强。……中略……这种现象被称为全球本土化。”(冈户,2002:4)近年来,随着日本有关“道州制”(道州制是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兴起的一种观点。在当时,日本社会面临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功能过度集中于东京等某些地区的困境。日本民众要求缩小区域差异,提高地方自治能力,从根本上转变中央集权型的行政体系。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随着地方分权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以及市町村的“平成大合并”,地方分权型的“道州制”论应运而生。——译者注)呼声的增加,日本媒体开始热烈讨论日本政府应将政治、经济等主导权限移交给地方这一类的话题,在这种标榜“地方时代”的讨论语境中,全球本土化被使用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多。例如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大分县开展的一个叫做“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运动,作为该项运动的倡导者平松守彦等人把以本地居民为主导的“地域振兴”运动视为全球本土化的重要代表(平松他,1997:1)。
3.社会的语境
在一些关注诸如全球环境、人权等国际性问题的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性服务组织(NPO)中,尤其会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思考,在本土行动。”这样的口号,或者他们也会反过来强调“从地域层面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行动。”这样的策略,这种兼顾全球和本地的运动策略和方针也可以认为是基于全球本土化理论所进行的。
4.社会的语境
在文化的语境中,一些全球化的要素在到达地方后,与地方(本地、地域)的文化要素相互接触,两者在突出彼此特征(分化)的同时,有时还会出现相互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全球本土化(前川,2004:1)。
例如:本来应该是美国的快餐——麦当劳的汉堡包店在进入到巣鴨地蔵路(巣鴨地蔵街位于东京都丰岛区,因有大量的老年人聚集,所以被称之为“老奶奶们的原宿街”,即老年人的时尚街区。——译者注)的步行街后,因为使用了鲜嫩可口的肉,并且倡导老年人们慢慢品尝,这就意味着变成了“慢餐文化”。在这里,全球化的文化要素通过与本地文化要素相结合而产生了新的文化。所以在文化的语境中,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时进行,他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分层和融合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全球本土化。
(四)全球本土化概念所出现的问题
如前所述,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因为其使用的时代、语境各不相同而出现了不同种含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上述列举的这些用法中看出一些共同点的。
首先,如今“全球本土化”的使用已和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当时将其作为学术用语引入人文社科界时的意图有所不同,作为一个强调和分析具体现象的概念,其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有效性。
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将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作为学术用语引进的初衷之一在于,当时学术界倾向于在政治、经济的语境下思考全球化,但是他主张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探讨全球本土化的发展。
在政治和经济的语境中,拥有强大“力量”的全球化要素确实可能压倒甚至消灭本地(地方、地域)的要素。但是在文化的语境中,全球化的要素与本地的要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东西。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共存、共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提倡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概念时所处的位置,就是着眼于从社会、文化的语境来明确全球化与地方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如前所述,使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似乎仍然是偏重于经济和政治的语境。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逐渐丧失观察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的意志和姿态。
结果也就是第二点,人们对于全球地方化这一社会事实——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的一个现象和过程——其实关注得并不够。可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正在被全球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所吸收。如今,全球本土化被许多人认为只不过是全球化在社会、文化层面的要素渗透到地方时出现的现象和过程而已,这样的认识对全球本土化来说无疑是并不准确的(国内相关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陈历明认为:“Glocalization 一词的出台就是这一反思过程的一个结果……与其说glocalization是这一探讨的产物,不如说它就是面临全球化的一种对策。”详见陈历明:《Glocalization 与一名多译》,《外国语文》2012 年第6 期。——译者注)。
第三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暂且不论,在文化的语境中,这就意味着“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力”是不对称的。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提出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正是试图引起大家注意全球化与地方化同时进行并相互作用这一事实。更进一步地说,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的尝试,实际上并没有高估作为全球化起点的“中心”(常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力量”,而是为了正确评价全球化浪潮到达的“边缘”(地区、地方)一方所拥有的“影响力”而做出的努力。然而,如果“全球本土化”在近年来经常被“全球化”这个术语所吸收,这就意味着人为地把全球和地方对立了起来,一方面高估了全球化所拥有的压倒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反过来开始“仇视”全球化的发展。⑥这些观点都忽略了罗伯逊(Roland Robеrtson)所强调的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同时进行性和相互作用性。不得不说,这就是笔者认为全球本土化这个概念正在失去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以上几点,为了恢复“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原本就具备的有效性,我们决定重新定义“全球本土化”这个概念,目的是转换形式进而重新进行导入,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眼前的社会与文化语境。
二、全球本土化的再语境化
曼弗雷德·B.斯蒂格(Stеgеr·M.B)在简明梳理了有关全球本土化的研究后指出,当下以媒体业和学术界频繁使用这个术语为主,这个术语包含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性(globality)和全球想象(global imaginary)三个方面的含义。
斯蒂格(Stеgеr·M.B)认为,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物、信息、金钱等超越国境和地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使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一体化的社会过程。因此,就世界具有一体化的倾向这点来看,也可以称之为“全球化”。对此,全球性(globality)是指超越了国境和地域的界限,在整个地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相互管理,从而呈现出的状态和特性。而全球想象(global imaginary)则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属于全球社会的一种想象。
笔者认为对于迄今为止被统称为全球本土化的现象或过程也有必要援用上述关于全球化的概念来进行区分。⑦也就是说需要划分出全球本土化和全球本土、全球本土性以及全球本土想象之间的区别。接下来我将对各个概念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引入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分,明确哪些是研究对象,可以进行什么样的记述,从而能够分析出什么。
(一)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 侧重全球本土化的趋势和过程)
所谓全球本土化,是指到达地方的全球化要素(主要集中在社会与文化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适应本地的环境和人们的需要而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或者与地方的社会与文化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前所述,这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同时进行并且相互影响的。通过“全球本土化”这一概念,可以强调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而到达地方的产品、技术、方法、思想都会根据地方情境的不同而加以改变和修正。或者,作为受到全球化影响后的结果,来自地方对全球化做出的抵抗和应对也可以视作全球本土化的一部分。甚至,尽管已经受到全球化的波及,但是选择对其进行主观上的无视,或者选择对其进行抵制,不与其发生关系这两种应对也可以认为是全球本土化的一种表现。
例如笔者前些年做得有关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АRT)的研究,如果站在全球本土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发现,ART 技术是英国科学家于1978 年率先研制发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生殖技术。在这项技术成功后,ART 迅速地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在短短数年间,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普及,甚至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南美洲、中东等地区也都看到了他们的踪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引进了同样的ART 技术,即使引进了同一项技术,这项技术也被不同国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法国和德国明令禁止引进包括代孕在内的需要他人提供卵子的相当多的ART技术。而在美国,对于ART 技术的处理则由各个州自行决定,有的州允许商业性的代孕和有偿向他人提供卵子,有的州则禁止所有此类技术。此外,在伊斯兰国家,有的教派则明令禁止第三者参与生殖(逊尼派,“逊尼”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遵守逊奈者”,全称“逊奈与大众派”,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译者注),有的教派则巧妙地利用“临时婚姻”这一“对策”允许向他人提供卵子进行妊娠和分娩(什叶派,“什叶”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追随者”“派别”“同党”。同样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译者注)。像这样的,在世界各地开展的全球化的推进、渗透现象和过程被称为全球本土化。
(二)全球本土(glocalization 侧重全球本土化后的形态)
所谓全球本土是指全球化和本土化同时进行后本地的文化与社会形态。或者也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指的是一种思考方式,甚至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
如前所述,全球本土化指的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同时进行的现象或者过程。全球本土作为这个现象或者过程所呈现出的状态和以此为导向的意识形态,会因为承担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个人、组织、国家等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
在全球化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全球化的社会与文化要素将原封不动地进入到本地并且扎根下来。当然也可能会出现当地人“放任不管”的态度,从而忽视全球化要素的导入和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是地方要素强大的情形,为了适应地方的语境,全球化的社会与文化要素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或者说,全球化也有被拒绝的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力量不分伯仲的情况下,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要素就会不同程度地相互融合或者混合。这就是社会、文化的混杂或者杂糅化。
以上述的ART 为例,在面对是否同意向他人提供卵子这个问题时,日本试图让关系亲密的姐妹之间向对方提供卵子成为可能,这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全球本土化的例子。
(三)全球本土性(glocality 侧重全球本土化后的特性或者方向性)
全球本土性是指全球本土化后本地所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以及文化发展的指向性。以移民为例,全球化的状态应该是指持有本国的国籍,并与留在本国的妻子、孩子保持联络,同时居住在另一个国家的移民国。另一方面,所谓本地化的状态应该是指居住在本地,与本地人建立社会关系,这意味着可以根据情况获得移民国家的永久居住权和参政权,甚至是加入移民国的国籍。在这个例子中,全球本土的特征和指向性是指保持着出生国和移民国的双重国籍或者获得移民国的永久居住权(近年来,世界上约有一半的国家允许移民人员拥有多重国籍)。
综上所述,近年来移民的多种方式,可以说具有了全球和在地的状态和指向性,也就是说包含了全球本土的特性。⑧
(四)全球本土想象(glocality 侧重当地人有关全球本土的想象)
所谓全球本土想象是指根据全球本土化的现象、过程、状态、特性,想象会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态,这就意味着具有想象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对应关系的想象力。也就是说,在描绘全球语境的同时,也要具备能够描绘地方语境的地方想象力。
例如,因为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意识,地方上的人可以不经过首都、省政府所在的这些“中心”而直接与其他“地方”的人建立联系。两个地方城市直接缔结“姐妹城市”的做法也可以认为是这种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缔结友好城市的关系以后,居住在两个不同“地方”的人可以点对点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样的做法基于的正是全球化和地方化的想象,换句话说,必须具备全球本土的想象力才能让上述的交流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笔者将以往被统称为全球本土化的现象或者过程分为四个方面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这样的再语境化的区分是否具有说服力另当别论,但至少以下这点是能够明确的,在“全球本土化”这个概括性的术语或者概念之下,迄今为止所有已发生的现象和过程都能够得到具体化,并且能够进行描述和分析了。在全球本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至少我们应该把全球本土化作为与全球化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与全球研究区分开来,并且在其适用的领域中对其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明了全球各地不同的现实情境。
三、“全球本土研究”的构想
如上所述,笔者将全球本土化这一概念分成四个方面,并且强调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展开对全球本土的研究。而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统称为“全球本土研究”。接下来笔者将分别从全球本土化、全球本土、全球本土性和全球本土想象这四个方面,对“全球本土研究”的可能性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全球本土化的语境
全球研究认为,全球化是从欧美发达国家等全球化的“中心”开始的,并且一步一步波及发展中国家等全球化的“边缘”,这是一切全球研究中所隐含的前提。其结果就是,在全球化的研究中,往往会从“中心”的视角来观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过程。这就使得受全球化浪潮影响的“边缘”一方对于全球化的应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因此,在全球本土化的研究中,由于聚焦于地方,并且强调以“边缘”为视角,所以能够准确地对全球本土化过程中地方这一方是否拒绝、是否接受、是否放任不管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
(二)全球本土的语境
笔者将全球本土的语境定义为全球本土化常态化后的状态,以及和全球本土化方向性有关的研究。
在面对由全球化和地方化同时进行后的结果,以往的学者大多会采用“克里奥尔化”或“杂糅化”等术语或概念来表示(国内也有学者用“奇美拉化”来表述相同的概念,详情可以参考徐赣丽:《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民族艺术》2016 年第3 期。——译者注)。“克里奥尔化”或“杂糅化”主要是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要素在全球化进程中与本地要素接触、交流、融合的结果,而关注这一现象的研究催生出了一个较广的研究领域。
对此,全球本土恰恰就是用来描绘上述现象的概念。以跨国、跨地区的人和物的流动研究为例,这些人和物具有的多层次、多重或者多元的归属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部分的研究又和跨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研究相重叠。
(三)全球本土性的语境
如前所述,全球本土性是指全球本土化成为常态后所呈现出的社会与文化的特性。这里可以同时解读出某个现象所包含的全球化与地方化这两个方面的特性,这就意味着它同时归属于全球场域和地方场域。
例如上述移民的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将移民获得的永久居住权、以及通过归化而获得的多层次、多重或者多元的归属状态作为研究的话题。而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又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文化的“克里奥尔化”或“杂糅化”现象的相关研究产生重叠。
(四)全球本土想象的语境
具有全球本土想象力的当地人会对全球化中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力量”的不对称性非常敏感。然后他们会对全球本土进行想象,并且尝试掀起一个“边缘”影响“中心”的反向的全球化浪潮,或者也会出现一个不经过“中心”,而是让“边缘”和“边缘”直接交流与联系的现象。
这种不经由“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直接联系的例子可以参照上文两个地方城市之间相互缔结的“姐妹城市”;也可以参照以NGO、NPO 等非营利组织或者团体开展的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还可以参照跨越国境原住民联盟、国际社区保护地联盟等组织开展的斗争运动等。地方与地方之间直接联系甚至是结盟现象,在以往的全球研究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并没有被当做问题进行对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全球本土想象为焦点的全球本土研究,可以关注到以往全球研究中没有被重视的一些社会与文化的现象或者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从全球本土化、全球本土、全球本土性和全球本土想象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全球本土研究的可能性。显而易见的是,一些在全球研究中没有被具体化的现象和过程,在全球本土研究中反而能够变得更加明晰了。
结 语
人们往往把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现象、过程、状态、特性、想象等研究领域统称为全球研究(global studiеs)。目前该研究正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各个国家中成为“显学”。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了专门从事全球研究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全球研究还作为一个大学的专业或者一个研究生院的学科存在。可见,全球研究在世界各地已经迅速地制度化。
在另一方面,提倡“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时发展的,并且是相互关联的。”这个观点的全球本土研究不仅在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太多进展。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此类研究一直正在作为已经确立的全球研究的一部分来进行的。然而,正如上文所阐明的那样,伴随全球本土化出现的各种现象已经到了需要采用和全球研究不同的另一个语境——全球本土研究来进行展开的阶段。因此,本文尝试建构一个将全球本土化作为独立研究的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全球本土研究”(glocal studiеs)。
于是,首先我们应该先论证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如何成立。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探讨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扩张和变迁。在此基础上,我们确认了一系列变迁所导致的结果——全球本土化已经丧失了其作为分析概念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或者概念恢复其有效性呢?本文试图从概念上对全球本土化的内容和含义进行区分,即迄今为止被概括为全球地方化的现象包含了全球本土化、全球本土的状态、全球本土状态所呈现出的特性以及基于全球本土所出现的想象这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探讨了针对这些区分出来的概念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可能性,提出将所有有关全球本土化的研究都构想为“全球本土研究”。
本文所构想的“全球本土研究”是一个以全球化为前提开展的,聚焦于地方的研究。在全球研究中被忽略的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直接联系(如“姐妹城市”)也可以纳入“全球本土研究”中来。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本土研究能够解决全球研究中包含的隐性前提——“中心”和“边缘”之间“力”的不对称性这一缺陷。将“力”的不对称性显性化,重新找回研究对象之间的均衡性,平等看待不同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在全球本土研究能够得以实现。
如果要举出几个代表21 世纪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关键词,全球化无疑是其中之一。从20 世纪末开始的全球研究迄今为止已经过了20 多年的时间。尽管如此,全球化和地方化同时展开,并且密切影响的重要性至今仍然难以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共振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本土研究才是现在我们所需要的。⑨本文如果能够作为全球本土研究的开端,那真的是荣幸之至(本译文的原文,名为《「グローカル研究」の構築に向けて--共振する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ローカリゼーションの再対象化》,发表于2009 年《日本常民文化紀要》第12 期。本文作者上杉富之教授,是长期关注“全球在地化”这一理论视角的日本学者,2009 年在此文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全球本土研究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注释:
①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球性(globalism),有时也译作全球主义。这两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61 年。然而它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被固定下来,并且在一部分大众媒体上出现,则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事情了。日本频繁地使用这个词语也是21 世纪以后的事情了(大谷,2008.7.);
②据《牛津英语新词词典》(1991 年版)的解释,“全球本土化”的说法最早源于日本企业的营销战略。然而,据说其更早来源于早些年将外来农业种植技术根据日本本地的土壤进行改良的方法——本土化。在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日本企业不断向全球市场扩张,其营销战略并不是“本土化”,而是“当地化”,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还可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③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和拉什(Scott Lash)创造了“全球化的均质化论者”这个术语,“均质化论者”的代表人物有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功能和结构主义的学者;
④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和拉什(Scott Lash)同时也创造了“全球化的多样化论者”这个术语,“多样化论者”的代表人物有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
⑤根据大谷的研究,1992 年罗伯逊在德国召开的一次关于“全球文明与地方文化”的学术会议上首次使用了“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不过,正如罗伯逊本人明确指出的那样,“全球本土化”这个术语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使用了;
⑥关于全球化中出现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力”的不对称性这个话题,在笔者的另一篇论文中也有所提及,接下来笔者会专门写一篇有关这个方面的文章;
⑦在斯蒂格(Steger·M.B)的概念划分中,全球性(globalism)并没有被特别定义。按照常规的用法,学者会将与全球化相关的意识形态表述为全球主义(globalism)。而本文则借鉴了跨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这个术语中作为“状态”的用法,所以将グローバリズム(global-ism)称为“全球性”而不是“全球主义”,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⑧在移民研究的脉络中,保持原国籍的同时获得移民国的永久居住权或者拥有多重国籍的形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跨民族性”(transnationality);
⑨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提出了“关于全球本土化时代下日本社会与文化的跨地域、跨领域研究”的命题(简称“全球本土研究”,研究代表:松崎宪三,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以文部科学省2008 年度私立大学战略性研究基础支援事业项目的获得为契机,在2008 年的10 月成城大学于民俗学研究所下新设立了全球本土化研究中心这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