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课程功能与实现策略

2023-04-25张伟

语文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任务设计

编者按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任务群之一,具有衔接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和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课程功能。课标要求这一任务群重点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本期围绕这一任务群的教学实施策略,集中组织了三篇文章。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伟在解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时要以中国现当代社会變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这一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置研习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架。浙江省富阳中学于飞飞、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季丰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选文、学习目标与考查目标、研习任务与测试形式三个方面,探寻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考衔接”的可行路径。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欧阳荣华、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冯晓云着眼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重难点内容提出,在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时要基于“学习者”视角,构建“学习者中心”课堂。希望这三篇文章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课程功能;任务设计;指导重点

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指该学习任务群对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发挥的实质性作用。不同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影响。课程标准强调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从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总体目标入手,分析特定任务群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切入点,由此确定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价值,以设置具有明确课程功能导向的核心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把中国现当代优秀作家的典型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在提升学生研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力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有准确把握本任务群的课程功能,并在任务设计与过程指导中逐一落实,才能提高研习质量。

一、课程功能:引导学生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

本任务群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需要发挥衔接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和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作用。在课程功能上,既要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要求,促进学生延伸、拓展和深化在必修课程中积累的文学知识与读写经验,也要引导学生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和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为选修课程中的专题研讨作好铺垫。

1. 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以文学法则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意识与能力

以文学法则读解文学作品,是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时达成的共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本任务群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由于课标、教材推荐或选编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这些作品多是叙事性较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内容大于形式,不少师生阅读时直奔其情节、主题等内容要素而去,“将表达内容的方式抛在一边”[1],有的教师甚至运用阅读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内容的科学性或真实性,忽略了文本的特性,偏离了文学文本阅读的重心,削弱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以文学法则读解文学作品的课程功能。从文学作品的细读法则看,叙事性越强的作品,越需要以文学的眼光运用相应的文学法则,只有从叙事的形式进入文本内容,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叙事意图及匠心所在。

研习本任务群时,要引导学生调用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积累的文学知识和经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成一种“修辞文本”[2]进行阅读,在语言文字、段落篇章、体裁样式等层面,研究作家分别运用了哪些文学法则,如何运用的,用这些法则创造的文学形式要表达什么内容,表达得如何等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对诸如语气、氛围、步调、体裁、句法、语法、韵味、节奏、叙事结构、标点符号、意义暧昧等统称为‘形式的元素,要分外留意”[3],要用心研究。由此进入文本,才能以文学眼光和文学思维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实现本任务群最为基本的课程功能。

2. 引导学生在文学审美中提高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的深度阅读能力

以文学法则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是文学审美。文学审美,是在遵循文学法则的前提下,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辨识美、评析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进入文本世界,深度探析文本世界的形式美、意义美,以及形式与意义相映成趣的整体表达之美、文本意义与现实意义相互转换的创造之美等,并据此来进行增强自身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等的读写活动。中国现当代作品的文学审美,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之美中发现和评鉴其意义之美的阅读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4],是“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5]描绘的中国百余年奋斗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之美中发现和评鉴其意义之美,实际上就是以文学审美的形式破译隐含在文本之中的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抗黑暗、抗击欺凌的奋斗精神及其蕴含的文化基因。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是以文学审美为主要形式,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发现、评析、欣赏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以此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引导学生在文学审美中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并据此提高深度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本任务群的核心课程功能。研习这一任务群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从表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分析作家如何运用文学法则表现中国百余年的奋斗精神,表现了哪些奋斗精神,为何要表现这些奋斗精神,表现的效果如何,其艺术创新和艺术价值何在等,并围绕“奋斗”这一关键词赏析作品的形式美、意义美、形式与意义相映成趣的整体表达之美。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提高以文学形式表达新时代中国人民奋斗之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研习活动中提高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螺旋式互生的能力

创造性迁移,是在新的文学实践情境中,灵活运用文学法则开展文学活动,完成新的文学实践任务的学习活动。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是在研习本任务群時,既灵活运用已有文学知识和经验读解、创作新的文学作品,也在阅读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丰富文学知识,形成新的理解与新的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新理解与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去,推动文学实践与文学审美能力实现新发展。

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较好地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这是本任务群的提升性课程功能,只有实现了这一课程功能,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自主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动力和能力,并为积极选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创造条件。强调这一课程功能,既是由本任务群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所处位置决定的,也是由本任务群作品数量多、样式丰富、小说和戏剧篇幅较长等特征决定的。学生只有在运用文学法则进行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迁移能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习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二、任务设计:在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中丰富文学想象知识,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实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上述课程功能,需要以中国现当代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置研习任务。

1. 以中国现当代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

本任务群中的综合性任务情境,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作家和中国现当代百余年社会变革作为一个整体来创设文学实践情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勾勒了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的发展概貌,也再现了中华民族反抗欺凌、战胜黑暗的斗争画面,同时也蕴含着作家个人的精神成长脉络。作家、作品和社会变革的不可分割性,要求本任务群在创设文学实践任务情境时,要有效整合这三方面元素,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创设情境、设计任务。

创设实践情境时,可以重点强化三个层面。一是整合事实性材料创设实践情境。将作品描绘的文学世界、作家成长史与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变革史结合起来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既在作品内部“走几个来回”,也在作品、作家和社会生活之间“走几个来回”;既思考作品本身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的、表现得如何等问题,也思考作品是如何以文学法则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社会中的变革与作品描绘的场景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些不同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问题。二是在作品的元认知层面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将作品的产生过程、作家的心路历程、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背后,研习作品产生的复杂背景,思考“这些作品是怎样诞生的、作家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创作这些文学名著的、作家的生活经验与创作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6]等问题,由“是什么”到“为什么”,促使学生在文学审美中破译中国人民百余年的奋斗密码。三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角度创设任务情境。可以把义务教育阶段建议阅读的《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艾青诗选》《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诗抄》《骆驼祥子》《红岩》等作品,与高中阶段建议阅读的《呐喊》《彷徨》《家》《四世同堂》《边城》《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屈原》《雷雨》《茶馆》等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把具体的作品阅读和自己的文学创作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大潮中去,以读懂读深读透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

2. 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

文学创作是“作家有选择、有组织地表现生活经验的想象活动”[7],文学作品的读解过程,就是以读者的想象破译作者想象的过程,“想象”是文学研习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与认知过程。可以将其作为文学研习的大概念,根据其需要选用文学法则,建构本任务群高频使用的文学知识链条。一是重点选用有利于读解和展开想象的语言文字知识。例如,何种词性、色彩的词语最具想象空间?想象场景的描绘主要运用哪些词语搭配、词组、修辞,有利于触发想象的汉字字源字理知识等。二是有利于把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世界的篇章知识。如把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世界需要运用的想象方式与方法,表达和组织这些想象内容的线索、场景、情节、矛盾冲突、节奏结构,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分析想象特征与效果等知识。三是有利于整体把握不同文体的想象特征等知识。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分别依托什么展开想象,其表达想象的载体、方式、方法及效果,赏析的主要法则等。这些知识的选用和组织以文学想象的发生、发展和表达需要为依托,为研习文学作品提供了文学视角的知识支撑。设计研习任务时,可在以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的综合性任务情境中,以文学想象的有效展开和表达为底层逻辑,分析完成相关任务需要运用的文学知识,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提高知识选用的有效性。

3. 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计和组织研习任务

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计和组织研习任务,是以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的综合性任务情境作为审美对象,运用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选择的必备知识,根据具体作品的形式美、意义美、整体表达之美、意义转换的创造美等,设计的感受、体验、评析、欣赏和创造等学习任务。根据这一要求设计研习任务时,要强调三方面内容。一是审美的具体内容要兼顾作品、作家、社会三要素。二是以文学想象为指向设计具体的审美任务,引导学生在文学想象的审美中把社会真实与文学真实区分开来。三是兼顾形式美、意义美、整体表达之美和创造美四个层次,优化研习任务的底层逻辑。根据这一思路设计研习任务时,可以把教材中的第一、三项单元研习任务整合进第二项任务中去,重组和优化本任务群的研习任务。如创设以下情境设计研习任务:

高二年级语文组和历史组将结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和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学习内容,开展“文学与历史”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探索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明确历史与文学的异同,并引导学生提高以史为据的文学创作能力。

为此,全年级学生将在本学期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准备:复习中国现当代史,研习本单元作品,回忆阅读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补充阅读《狂人日记》《子夜》《暴风骤雨》《茶馆》《雷雨》《平凡的世界》等现当代文学作品,根据下列项目做好资料卡片。

活动展开:整理和使用资料卡片参加如下活动。

活动一:主题演讲。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文学使命与社会担当”为主题,在《阿Q正传》《边城》《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秦腔》《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任选三部(篇)作为例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演讲词,阐明你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小组内分享和修改后在全班演讲。

活动二:作品推介。选择你在记录资料卡片时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推介其在文学想象上的独到之处及艺术价值。

“文学与历史”项目学习资料卡片

作家作品__________;记录人__________

活动三:创作分享。运用上述活动成果,以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的发展为背景,选取一个点展开想象,创作一篇不少于1000 字的小说或散文,或不少于50 行的现代诗歌,或演出时间不少于20 分钟的戏剧片段。

活动改进:以综合性情境、文学想象和文学审美为关键词,将本任务群的三项课程功能转化为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本任务群的学习。

上述任务设计,以综合性的任务情境创设为前提,以文学想象联结中国现当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以文学审美活动统整各项任务和不同层面的文学法则,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知识、经验,落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本任务群的课程功能。

三、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参照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时间跨度长,学生研习时容易出现内容隔膜、难以深入等问题。要引导学生实现本任务群的课程功能,可以重点在知识、生活、意义等方面指导他们建立作品研习的参照系,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架。

1. 帮助学生建立读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知识参照系

读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所需要的文学知识,既具有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所需知识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但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都应围绕文学想象这一大概念建立知识参照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多数作品,都善于“借助想象力再现他人的经验”[8];读解这些作品的重要路径,是“去‘想象事实,借助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9]。离开了“想象”,读解作品的知识与能力就会失去文学性。在建立共性知识参照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最有利于展开和表达想象的语句、段落、篇章、体裁等所隐含的文学知识,并在新的文学情境中加以延伸、拓展和深化。“可以分析一段文字的声音质地,也可以专注于其中重要的意义含混,还可以关注语法与句法的运用方式。我们可以研究一段话对其呈现之物持何种情感态度,或是聚焦于某些发人深省的悖论、差异和矛盾”[10]中的文学想象,以此建构文学阅读的共性知识参照系。

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围绕“文学想象”这一大概念丰富本任务群的个性化知识,包括: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产生的土壤及其经历的主要变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主要类型与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的主要风格类型、文化文学传统与西方的异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材倾向、表现手法等。将这些个性化的知识整合进共性知识,既能帮助学生读出文学作品的共性,也能使其读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个性。

2. 帮助学生建立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场景的生活参照系

“我们阅读文学,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11],以增進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12]。这种心灵的探索与交融,是以生活经验为媒介的。“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通过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经验领域,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经验”[13],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学生就难以走进文学作品中的经验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呈现生活经验的基本手段是文学场景,学生要想进入这些文学场景,需要对相关生活经验有一定了解,这就需要建立生活参照系。

一是建立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整体认知框架。采用跨学科教学思路,利用学生对政史学科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整体认知,既明确百余年来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与人民生活的变化轨迹,又在中外历史的对比中明确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特殊性,为学生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特殊场景和感情提供宏观背景与心理基础。二是借助人工智能搭建多样化的中国现当代生活体验平台。以场景再现、情景模拟、虚拟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百余年来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人民奋斗不息的火热生活,增强相关生活体验。三是补充和丰富中国现当代历史故事。利用课余或专题活动时间,引导学生选取中国现当代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讲述,促使学生在创编、讲述或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四是还原优秀文学作品中典型场景蕴含的生活经验,借助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领域。

3. 帮助学生建立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的意义参照系

每一个优秀的现当代文学文本,“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亚文本”[14],这个亚文本就是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学生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意义世界的方式,是与其“对现实的认知方式绑在一起”[15]的,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意义参照系。它是进入作品意义世界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而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意义世界的认知基础,主要是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精神、主要内容及其常用表述,形成的对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的认知框架。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意义世界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层层追问。例如:这部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为何要描绘这些?是用什么描绘的?描绘的这些内容能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带来哪些启示?这些启示对今天的社会建设有针对性吗?还有哪些作品具有这样的启示?我们还能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吗?……由表及里层层追问,才能逐步养成进入文学作品意义世界的思维方式。

在引导学生研习这一任务群时,可以指导学生在“严酷的事件,关键的转机,矛盾的转化,在通往人生目标、追求和向往的征途上的胜利和挫折,形形色色的机诈妙策,危机和冲突,人类不同理想、愿望的矛盾斗争,辩论、争吵和孤注一掷,忧虑、苦难、创伤、疾病和死亡”[16]等关键处进行追问,并把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形成的认知框架作为参照系,分析和表述其意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为全面实现本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任务设计
浅谈微机任务教学之任务设计
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
找准教学基点 精准任务设计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口语课堂的实际应用研究
谈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英语口语教学探析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焊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成本核算流程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