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表达的观点,落实语言的运用

2023-04-24王林波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精心自然段半径

王林波 吴忠豪

一、图片导入,渗透保护地球的意识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看几幅图片,这些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看懂图片表达的意思。(出示有关保护地球的宣传图片)

师:说说看,你看懂了什么?

生:画面上几双手托起地球,意思是说我们要携手保护地球。

生:这些图片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保护地球。

师:虽然图片上没有文字,但是大家都看懂

了。我们要保护地球,一个同学还办过保护地球的手抄报呢。(出示同学的手抄报)

师:从这张手抄报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4月22日。

生:我们要携手保护地球。

师:是啊,我们要携手保护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出示)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响亮口号。

师:在人类环境会议上特别提出“只有一个地球”,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梳理要点,明确保护地球的原因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想表达什么?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生默读思考,勾画相关词句。师巡视,及时提醒学生坐姿,肯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师:谁发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生:我认为应该是第9自然段的这句话: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这句。

师:非常好,大家看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精心。为什么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会告诉我们很多重要的信息。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注意一定要提取关键信息。

(生默读思考,勾画语句。)

生:我从第6自然段抓住了关键信息“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生:我从第3自然段抓的关键信息是“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生:我从第2自然段抓的关键信息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很多有效信息。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师:如果大家能从这三句话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三句话变成三个关键词,那就更厉害了,谁来试试?

生:地球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

师:同学们发现了吧,地球太渺小了,资源很有限,因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保护地球。作者就是这样层层推进地介绍自己的观点,最后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必须精心地保护地球。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号召更多的人都来保护地球——(出示,生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聚焦表达,运用中强化保护意识

1.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作者生动的表达

师:我们来看一幅地球的图片,(出示地球全貌图片)大家发现这幅图片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看上去基本都是蓝色的。

师:我们学过科学课,谁知道蓝色是什么?

生:海洋。

師:大家猜测一下,地球表面的海洋大概会占到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多少?

(生猜测)

师:老师带来了一段资料,大家快速浏览一下,看看你能从中汲取哪些有效信息。(出示)

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在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中,海洋有3.61亿平方千米,占70.78%;陆地只有1.49亿平方千米,占29.22%。洋面远远超过陆面,地球上的海洋是彼此连成一片的,而陆地却被海洋隔成几大块。

师:发现了吧,地球表面的海洋大约占百分之多少?

生:占到了70.78%,有3.61亿平方千米。

师:陆地的面积呢?

生:陆地只有1.49亿平方千米,占29.22%。

师:读了这段资料,我们对地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在地球表面海洋占的面积很多,陆地相对较少。同样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到了海洋的面积很大,写得很生动,有一种美的感觉。

生:我也觉得很美,尤其是这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师:是啊,晶莹的球体,给你什么感觉?

生:特别的宝贵,像个宝贝一样。

师:注意这个词:晶莹,你在生活中看到哪些东西是晶莹的?

生:妈妈的玉镯。

生:妈妈的吊坠。

师:晶莹的宝贝很宝贵,可千万不要打碎了。这晶莹的球体——地球,在作者心中它就像一个宝贝,值得珍爱。不止如此,你看这句话还写道:它的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你能想象出纱衣的样子吗?我问一位同学,你觉得水蓝色的纱衣适合你们家谁穿?

生:适合我妈妈穿。

师:蓝色的纱衣,妈妈穿上多美。读到这儿,你有没有感觉到,地球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地球,它就像是我们的——

生:母亲,而且是很美丽的母亲。

师:是啊,地球就像是母亲一样。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面对地球,面对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要爱护她。

生:要精心地保护她。

师:我们齐读这句话——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定会用到一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快速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都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默读,批注。)

生:“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这句话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是的,非常好。大家在数学课上应该已经学过圆了吧?这里说半径是6400千米,你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换算一下,直径是多少?

生:我算出来了,直径是12800千米。

师:地球的直径是12800千米,刚才这句话如果用直径来表达,你会怎么说?

生: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直径约为12800千米的星球。

师:非常好,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一般来说,列数字一定要准确,但是读这句话时,有一个字给人的感觉好像不太准确,你发现了没有?

生:是“约”字。

师:那咱们把这个“约”字去掉,更准确地表达吧,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地球的半径或者直径是不好测量的。

生:我也觉得不行,可能算出来后面有很多的小数,不方便读者阅读,就四舍五入了。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列数字,还有其他的说明方法没有。

生:“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很好,地球同宇宙相比是渺小的。想想看,地球还可以和谁比?

生:可以和木星比,也可以和太阳比。

师:我们选一个熟悉的吧,和太阳比。老师带给大家一段关于太阳的资料,大家读一读,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出示)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

生:我知道了,太阳的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

师:刚刚我们说了,地球的半径是6400千米,能不能算一算地球半径和太阳半径之间的关系,或者地球直径和太阳直径之间的关系?

(生計算)

生:我算出来了,太阳半径大概是地球半径的109倍。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拿地球和太阳比,把下面这句话说完整?(出示)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太阳相比,地球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生: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太阳相比,地球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109。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生: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太阳相比,地球很小,太阳半径约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师:表达很清楚。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3.学习第3、4自然段,感受各类资源的有限

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提取有效信息填写学习单。(出示)

(生默读,填写学习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都有哪些资源,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且面临枯竭。

生: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原本可再生,但被随意破坏,也不可再生了。

师:说得特别好,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已经面临着枯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师:读到这句话,你发现作者除了列数字,还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我从“拿矿物资源来说”看出来的。

师:作者通过举例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矿产资源的形成是漫长的。我们看看下面这段资料,快速浏览,注意提取有效信息,感受矿产资源形成的漫长。(出示)

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生:我发现煤的形成要1亿到3亿多年,至少也是几千万年。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刚才举的是矿产资源的例子,现在来举煤的例子,谁可以把这句话改写一下,让我们感受煤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漫长。

(一生直接把资料加到句中读了一遍)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积极,值得表扬,但是直接把资料加进去,句子显得太长了,我们要学会汲取有效信息,抓住主要信息,简洁地表达。

生:就拿煤来说,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经过几千万年、1亿年甚至3亿多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

师:汲取了有效信息,这次的表达更简洁,更清楚了。面对这样有限的资源,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要珍惜它,保护它。同学们再读读这两段话,你会发现事实似乎不像我们想的那样。

(生读第3、4自然段)

生:我发现人类在破坏自然环境,不加节制地开采,滥用化学用品,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生:确实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资源,每个人都应该节约资源。

师:说得特别好,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精心保护,可事实并非如此。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朗读。

师:(读)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生: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生: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我知道,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滥用化学品等行为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就是我们的母亲。同学们,如果不转折,不用“但是”,从正面来讲,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可以怎样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我们要合理地、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这样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就不会枯竭了。

生: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我们不能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能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我们要让这些资源能够再生,避免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

师:特别好!

生: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如果我们不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化学品,就可以让这些资源不断再生,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生态灾难,也就不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同学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又不能移居,怎么办?我们必须精心地保护地球——(出示,生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最后留给同学们作业,大家可以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同时还可以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

深度评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了“把握文章的中心”,因此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把握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难度不高。林波老师在出示课题之后,就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学生比较轻松地找出了课文中的关键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接着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学生通过默读,找到了“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其实也可以视作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又一次练习。第一次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次是通过保护地球的原因分析,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各个段落的主要观点。接着老师又顺藤摸瓜,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三个句子的意思:地球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有了感性的认识,较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而且引导学生梳理清楚了课文的脉络层次,明确了保护地球的原理;还进行了概括小标题的练习。整个环节设计非常精心,教学效率很高。

这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说明方法。学生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过了“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因此这堂课对常见的说明方法是复习,不是新授。这堂课里林波老师结合课文第2、3自然段教学,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课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三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值得称道的是,林波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上,而是积极创设语境,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口头表达。第一个练习是出示太阳直径的资料,通过地球与太阳的比较,说明地球的渺小。学生说出了“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太阳相比,地球的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109。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学生正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地球的小表达得很清楚。第二个练习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表达,林波老师出示地球上煤形成过程的资料,要求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煤形成过程的漫长。学生根据资料说出了“就拿煤来说,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经过几千万年、1亿年甚至3亿多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两次表达练习,学生通过尝试运用,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认识更加清晰了,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语境中灵活地使用这些说明方法。林波老师将说明方法的指导目标定位在运用上,鼓励学生学了要去运用,能增强学生学用结合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其他合适的语境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观念是很值得提倡的。

这两个练习设计非常精心,只是课堂实施得比较局促,留出的时间不够充分。两个练习留给学生表达的时间都少于两分钟,并且老师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点评,似乎有点可惜。比如第二个练习说煤的形成时间漫长,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用上了,但是这段话似乎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完整:“就拿煤来说,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经过几千万年、1亿年甚至3亿多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后面如果再加上“可见煤矿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煤矿资源就会枯竭”,这样意思表达就更清楚了。除了这样的表达,这段话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说法。如果练习时间再充分些,让每个学生都先自己说说,再进行交流,交流的学生再多几个,最后进行简单的点评,这样效果会更好。

林波老师上语文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关注课文语言表达,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除了上述两个运用说明方法的表达练习,这堂课最后还通过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的两个转折句,引出了练习:“如果不转折,不用‘但是,从正面来讲,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可以怎样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呢?”开始学生表述不够简洁,经过老师的点拨指导,后来学生表达得非常清楚而且简洁,进步很明显。接着老师要求同桌先试着练习,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次两个学生交流都很不错。整个表达练习加上开始的朗读,用了4分钟。虽然时间只多了两分钟,但练习面扩大到每个学生,交流的人数也成倍增加,加上有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表达质量明显提高了。可见,表达练习要更加有效,就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有了思考和个人练习的时间,再加上教师有效的点拨指导,效果就会更好。

练习不一定要多,但是必须保证质量。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势必要压缩其他教学内容。课文第1自然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表达确实比较生动,在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描写生动毕竟不是说明文的特点,也不是这堂课非教不可的教学内容。有舍才会有得,如果将时间花在学生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应该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贴近。

林波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表达练习,引导学生灵活地建构语言,增加了一次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体现了林波老师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生语言训练的特色,这值得肯定。听课时我在思考,这个运用语言的设计与前面运用说明方法的表达练习基本无关,表达练习设计的整体感还不够。如果能够将几个表达练习融为一个整体,前后关联起来,效果是否会更好?比如换一个话题,要求学生根据“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主要观点,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或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清楚为什么人类要保护地球,怎样保护地球,这样学生说的就不再是几句话,而是一段或几段话了。

比如:“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就拿煤来说,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经过几千万年、1亿年甚至3亿多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煤矿资源就会枯竭,因此我们应该有节制地开采,守护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这样就能减缓地球资源的枯竭。”

或者:“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比如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如果我们节约用水,少量使用化学品,就可以让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断再生,不造成生态灾难,这样就不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六年级学生的表达练习,应该是完整有条理地说一段或几段话,这样的练习设计应该更加符合年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表达时,需要明确根据自己想要表達的观点,选好合适的材料,组织好语言,进行条理性的表达,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练习,可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这堂课前面两个运用说明方法的表达练习整合在一起,课堂练习设计的综合性、整体性都得到了加强,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也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一家之言,仅供林波老师参考,也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精心自然段半径
“精心、贴心、尽心” 赴一场一年一次的“约会”
精心选购 合理搭配
秋天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吾栖之肤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美丽的秋天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