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智慧:“跨学科学习”行动的“锚点”

2023-04-24任丽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行动

任丽芳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以任务群的方式呈现,不仅带来了学科内容结构的变化,也必将导致教学方式的变革。文章立足“跨学科学习”行动,抓住“实践智慧”这个“锚点”,试图去破解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难题,形成与“跨学科学习”价值相适切的核心目标、展开逻辑和评价导向,让“跨学科学习”能如其所是地转化到实践土壤中。

【关键词】实践智慧;跨学科学习;行动

原则上,“各门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中被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回应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自此,让近年本就大热的 “跨学科学习”也成为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前期,通过多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学理阐述和经验分享,一线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依循生活逻辑编排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相互呼应,成为六大任务群“金字塔”模型的两侧支撑,沟通了基础型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质,更契合素养养成的规律。

“跨学科学习”不仅包含了语文学习内容结构的改变,更意指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如果没有后者之“变”,语文学习虽然更新了内容结构,却依然难逃知识灌输的窠臼,“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也将失去它设立初衷的深远意义。那么,如何从纷繁的复杂性中找到确定性,从源头上解决一线教师 “跨学科学习”行动的难题?笔者选择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切入,探寻2022年版课标视域下“跨学科学习”行动的“锚点”,以期化繁为简、探骊得珠。

一、借“实践智慧”的内涵统一“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

1.为何要聚焦“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指向将普遍规则应用于生活的具体情景,去确定正当的行动。实践智慧和品格德性是不可分的,因为后者决定着正当的目的。没有正当的目的,一个人只能说是精明的,不能说具有实践智慧。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知识、欲求和行为达成了高度一致,欲求内部各要素也实现了和谐统一。培根把应用于具体的事例,依靠对于类似事件的综合观察获得的智慧称为“事务智慧”,尤其提到了蕴含其中的“为个人的智慧”,他希望人类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追求做外在之事成功,还要拥有个人幸福,努力用统一的智慧,避开在实现幸福的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杜威也说过:“如果我们要把一切分裂的目的和信仰的冲突统一起来,其有效的条件就是首先要承认智慧行动是人类在一切领域内唯一最后的方法。”(杜威《确定性的寻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综上,实践智慧以“德性”为前提,以“行动”为观测对象,以在具体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在个人与社会利益共生关系的感知中获得和谐的内驱力,是人的内在精神宇宙与外部世界改造之关联的集中体现。它与“核心素养”所指称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同核同向。在当前呼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语境下,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创造着成长”,聚焦“实践智慧”显然能让转化2022年版课标精神的行动方向更明、抓手更准。

2.“跨学科学习”可能出现哪些目标偏差

回到2022年版课标中,认真研读语文课程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在一般意义的统摄下又具有怎样具体的内容和路径要求呢?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从语文学科跨向生活实践,跨向真实问题,跨向综合创新,跨回学科能力。看似并不复杂,但分科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惯性很有可能导致“跨学科学习”行动目标发生偏差,常见的两种情况如下:

一是割裂化。比较典型地体现为“跨学科学习”的“拼图”现象。用同一“主题”这个框子,裝下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并未形成在真实问题下的内在有机联系。“跨学科学习”只是带领学生在“知识拼图”上走马观花一遍,花哨的新形式掩盖了 “分科知识灌输”之实,未能指向从语文学习出发的综合创造。

二是肤浅化。比较典型地体现为“跨学科学习”的“搜索”现象。貌似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没有关注话题是否能触发引人入胜的“真研究”,是否能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知识和思维的综合运用,仅凭生活常识或查找资料就能解决,或仅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唯一追求,对“跨学科学习”“跨出”后要“跨回”进行肤浅回应。

以上描述可能会唤起“跨学科学习”行动者的相似体验,并趋向共同反思:概念认识和正确行动之间需要转化,转化需要基于深度理解的实践智慧。

3.为何用发展“实践智慧”统一“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

学界普遍认为“跨学科学习”应以学科为基础,不能因为跨学科而否定或废弛学科学习。不同学科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维、路径和工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动态交互、交叉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学科诞生,有学者就将当今学科分为“经典常规学科和新兴复杂学科”,学科发展内生出了“跨学科”的趋势。(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语文学科本身自带综合性,语用又指向实践,语文教师很容易将“跨学科学习”目标与语文本位目标画上等号,教学方法也并无二致。“跨学科学习”立足学生生活不分科的事实,契合素养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特征,解决学科与学科割裂、学习与生活割裂所造成的“惰性知识” 堆积无用的问题,必将引发学习目标的重构。

当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快速获得,“用心灵去思维、用智慧去创造、让知识技能的掌握成为探究创造的副产品,就成为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论”。(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是实践此方法论的最佳载体,它自觉地把学习活动变成实践创新的活动,把发展学生的“实践智慧”用以积极应对充满不确定的现实和未来作为应然追求。“实践智慧”立基于学科理解,但更体现于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灵活运用、创意创建,学科知识将因建立联结而活化,学科技能因组合使用而纯熟。“跨学科学习”目标割裂化、肤浅化的倾向得以匡正,其核心得以确立。这样,“跨学科学习”行动就抓住了“锚点”,可以真正地“跨出去”并能“收回来”。

二、以“实践智慧”的生成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展开逻辑

1.建立“学科大观念”,为“实践智慧” 生成培基

2022年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按学段进行了分条罗列,经过类比分析可以发现基于语文的“跨出”思路。比如:第一学段设立了“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养护并观察记录一种植物或小动物”“参加节日和风俗活动”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分别从“学习生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启示了语文走向生活并与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的路径。其中,“识字、说话、交际、记录、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语文属性,而“计算、设计、美化、观察”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则体现出跨学科的特征,它们在学习主题情境中汇聚在一起,但不能成为简单的叠加。此时,需要借助“学科大观念”将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统领起来。学科大观念是学科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有迁移力量的观念,建立学科大观念是促成学科理解的关键,这个过程需要实现抽象观念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转化,这样才能为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前提条件。

举例来说,汉语的语汇往往具有多义性,假使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一观念就可以通过广泛迁移进行无穷创造。由此,结合2022年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建议,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种子”主题跨学科学习活动。早春,引导学生在有关“小草”的古诗吟诵中发现“种子”的力量,借植树节鼓励他们亲手种下一颗种子并坚持观察,用照片、视频、绘图、文字、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带学生参观现代植物工厂,了解利用无土栽培技术也可以让种子长大;学雷锋日,通过分享和创造爱心故事,让学生感悟到“爱的种子”开出“美的言行”,“种子”的内涵开始拓展;在迎接“世界阅读日”的“阅读月”中,继续开展“种子”主题绘本阅读活动,学生感悟到“微笑”“梦想”“无畏”等都可以是“种子”,是它们“长”出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之后,组织学生到长江边“游学”,对着自然植物写生,感受“种子”的生长带来了长江生态的改善;学期末,组织了“我的种子”博览会,学生有展示自己“种子”种植成果的,有展示丰富多样的观察记录的,有展示用“种子”做的营养餐的,更有展示“种子”主题的童诗作品、美术作品、原创绘本的……

上述案例,“跨学科学习”在“种子”主题引领下次第展开。外显的是从语文学习“跨出”,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方式;内隐的是对“种子”这个汉语语汇理解的不断深化,不同程度的理解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创造。“学科大观念”仿佛是一只無形的大手,整体规划着学科事实与学生相遇的时机、次序和方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它们融于实践,进行综合创造,实践智慧应运而生并开花结果。

2.导出“自驱任务链”,让“实践智慧”自然生成

为“跨”而“跨”,奉命而跨的“跨学科学习”是无法生成“实践智慧”的,因为它缺乏学生主体的自驱需求,可以说,没有主动实践就不会有实践智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实践的需求、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冲动,形成“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呢?笔者以为,应通过大情境导出真问题,形成“自驱任务链”来解决。随着年段的递升,2022年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安排也呈现出螺旋递进的趋势。至第三学段,“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等都更趋向于整体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复出现的“分享”一词更体现出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导向。通过创造才能解决的问题充满着吸引力,而“研学”过程必然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跨学科合作学习的需求自然产生,“自驱任务链”就成为学生不断实践创造的内部引擎。

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为例,介绍如何紧扣2022年版课标内容,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在大单元教学中导出“自驱任务链”,用以推进“跨学科学习”的开展。本单元以“环球旅行”为主题,将“绘制环球旅行地图”作为驱动性任务,这个任务切中了学生的兴趣点,于是接连催生出三个自驱小任务:小组合作,分别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风景名胜的资料,完成电子或手工卡片的制作;全班合作,完成环球旅行图;投票筛选,确定全球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地方。投票结果显示,教材中介绍的威尼斯、荷兰、埃及均有很高的人气,教师提议能否把这些名胜的资料做成美篇或小视频推介出去,得到学生热烈响应后,“自驱任务链”又生成了:根据课文中每处名胜的特点拟定片名,三集分别为《乘着“刚朵拉”游威尼斯》《镜头里的荷兰》《探秘金字塔》;然后以第一集为例,学习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行富有创意的生动介绍;再交流后两集的创意点,小组合作创作。当学生品尝到成果交流时的喜悦时,教师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当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时,你将怎样设计参观路线呢?学生兴味盎然地产生新的“自驱任务链”:搜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合作搜集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制订出“中华五日游”的方案,举办评选会选评最佳方案,然后制作成第四集——《中华文明任你游》。旅行从国外转向国内,最后学生自然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于是,设计家乡参观路线图,做好家乡小导游,介绍独特小发现就成为完成第五集——《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的“自驱任务链”。完成这五集制作后,面向全校召开成片发布会,借用学校的电子班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作品展示。

如果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提升点,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贯通起来,形成有机关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创造性地解决大问题令人向往、充满意趣,将有利于“自驱任务链”的形成。这样,“跨学科学习”将循着“自驱任务链”自然深入,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科学习的深化,同时实现实践智慧的发展。

3.转向“兼容推进法”,与“实践智慧”生成适配

上文提到须建立新的教育方法论以适应新的育人目标,将这种思想转化到“跨学科学习”行动中,提示我们原来普遍采用的“先分解再组合”的教学推进逻辑可能不再适配。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指引下,按照“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原则组织教学,一般先学习知识技能,再进行综合运用,最后总结反思,且在赫尔巴特教学法、凯洛夫教学法的启发下,这一过程更加关注如何顺应学习者心理,如何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甚至更关注教学的德育功能。那为何在“跨学科学习”中还要转变方式呢?因为承载的功能不同。培育学生在复杂情境中遵循德性的前提,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转换心智模式,进行个性化创建,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而是在持续推进的有意义实践中,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工程师那样做事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带动“学”,通过“学明白”支持“做成事”,这是兼容推进的过程。唯其如此,学科知识才能在新情境中得到迁移、交融、转换,产生新知识,做成新产品,实践智慧在主动实践中生成,核心素养在整体联动中发展。

回到2022年版课标中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内容建议: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意象,设计、组织、参与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形成对身边问题的简要调研报告。运用跨界学习方式,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初步研究能力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方向。怎么采用“兼容推进法”落实这些内容呢?试以四年级下学期策划的“梅花节”活动为例来说明。

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古诗《墨梅》,笔者学校所在城市南京以梅花为市花,南京有著名景点梅花山,城市里有很多含有梅花纹样的标识,还有闻名海内的云锦博物馆,校园内更是种植了梅花。于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根据“梅花报春”的自然时令,总体设计了“诗文中的梅花—城市中的梅花—创作中的梅花”三个阶段的“跨学科学习”,以充分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情结。从课内《墨梅》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古代文化中“梅”寄予的君子品格,通过延伸的主题类文阅读,感受到托物言志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出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学生自然产生探究的欲望:为什么选梅花?有学生说上网搜索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放任这种方式,“跨学科学习”就陷入“肤浅化”的误区。因此,教师需要引导:“要成为市花得获得大多数市民的喜爱,你可以到小区里调查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喜欢,他们为什么喜欢呢?注意用统计图表来说明,把大家的意见分类整理好,再得出你的结论。”通过形成这样简单的调研报告,把统计、交际、小组合作、公共决策、非连续性文本创作等兼容其间,知识的获得便成为其副产品。调研之后,学生发现城市里到处都有梅花元素,于是,在校园内办一场“金陵寻梅”展览会,通过布展内容、方式的呈现,将策划设计、自然观察、园林种植、美术造型、云锦艺术等包裹入内,创作出以“梅花”为主题的诗歌、绘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学生真正沉浸于“跨学科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实践智慧。

三、凭“实践智慧”的产出评估“跨学科学习”的行动效果

1.建立体现学生“实践智慧”产出的作品库

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有这样的表述: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课标还对评价过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导向等作出了概要式指示。我们采用“成长档案袋”模式,把建立学生作品库作为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的主要手段。当下,依托现有教材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全程评价化到每个主要环节,以体现实践智慧生成的作品为评价载体引导学习进程、呈现学习效果。这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就不是最终的一个结论或一个作品,而是在每个学习节点留下的成长“痕迹”,“成长度”就成为重要的评价导向。

以“金陵寻梅”展览会的作品评价为例,教师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五项任务:“参加一次布展图招标会”“完成一份校外研学作品”“自创一件艺术作品”“做好一处展览布置”“进行一处展厅介绍”。以下是对第一项任务给出的评价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有明确分工,发挥个人特长,主动承担任务。完成一份展览会设计图:场地选择、环境布置有创意;展区分布合理,展区说明简明;图文并貌,清楚美观。赢得一次招标会演讲:自信大方、条理清晰地介绍设计方案,用自己的创意打动别人,听取大家的评价意见,现场修改赢得更多的选票。

其中有对学科素养的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口语交际的能力、构图绘制的能力。有对实践能力的关注:组织策划、分工协作、反思优化。更有对创意的重视:因地制宜、提出创见、创新表达。设计图纸、演讲视频都是学生实践智慧不断发展的佐证材料,将此类作品依序积累下来,就会形成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品集,逐年结集成库,通过纵向比较就能诊断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

2.观察教师在持续行动中“实践智慧”的表现

“跨学科学习”指向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学科教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系统变革,“跨学科学习”就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当教师真正把培育学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关联点,把生成实践智慧作为推进“跨学科学习”的核心轴,把实践智慧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产品作为检验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成效时,就会产生关于“跨学科学习”行动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为立足学科理解、紧扣2022年版课标精神、巧用身边资源,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案设计;体现为用大观念来梳理跨学科知识、形成知识树,借助适切的情境激发真问题,组织创造性实践活动,以高阶学习“兼容”低阶学习,将学科知识学习化入其中,让学科理解与创造性实践相辅相成;体现为主动进行跨界教研,在《方案》的指引下,发现学科之间的交会点,从一门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驱动走向各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联动,“跨学科学习”就会呈现出理论所示的各种实践形态。这样,从基层生长出优化整个学校课程结构的动力和思路,“顶层设计”中的“跨学科学习”才能真正扎到实践的土壤中。当然,更理想的体现是日常语文课也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发生根本的转向,真正实现分科不分家。教师实践智慧所表现出的层次直接决定着“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水平,观察教师实践智慧的表现也是评估“跨学科学习”效果的可靠依据。

2022年版课标中的“跨学科学习”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案》里“跨学科学习”的具体体现,语文老师在“跨学科学习”行动时必须上承宏观理论和国家政策,下接充满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的现实,理论向实践转化之难题普遍存在,一些盲动、乱动也造成了弱化学科的负面效应。破解困局不能采用按图索骥的办法,须靠主动实践者深度理解“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意涵,运用适切的方法论,寻找智慧实践的突破口。因此,抓住实践智慧这个“锚点”去行动,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新方案 新課标 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6]郦平.实践智慧与伦理学的命运——基于实践智慧发展嬗变的考源[J].中州学刊,2022(10).

[7]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及意义[J].文教资料,2022(8).

[8]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行动
在歌唱中表演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动”
保护考古文物,重在行动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从“抽象”到“写实”
《狗镇》中戏剧情境的构建
如何加强高中英语展示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