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为做 教学共长

2023-04-24姚赛巾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童谣陶行知导学

姚赛巾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方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做”是分离的,学生在“做”上学得不够,很多学情没有真正地呈现出来,而教师的教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教与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课堂上,何为“做”?笔者认为,“做”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语文能力和智慧的,教师应依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争当小先生,实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葆有浓厚的兴趣,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行动起来,积极做,主动学,及时传,做到“即行即知”“即知即传”,争做自主学习和辅导他人的小先生,实现“教学做合一”。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单元教学

进行整体设计,对第一课时课堂作业做整体安排,以此推動教学的开展:

【作业目标】

1.认识本单元二类生字,能正确、工整、规范地书写一类生字。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作业内容】

1.字音作业。

自读本单元二类生字两遍,再围绕难读易错的字音出两道题目给同学做。

2.字形作业。

在一类生字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个字,说说你的识记方法,和同学分享。

3.读书作业。

朗读本单元课文,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我觉得最难读的是____课的____自然段。

我打算抽查同学读____课的____自然段。

4.写字作业。

在方格中书写本单元一类生字,选择你认为最难写的生字,并在易错的笔画上标红,提醒同学注意。

该作业既改变了传统作业课后布置的方式,又改变了传统作业巩固、诊断的功能,把作业融于课堂之中,变为学生要做的事,让做作业和课堂学习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仅是完成者,还是同伴学习的小先生,是合作者、检查者和指导者。

学生先自学生字词,再出题给同学做,提醒同学注意生字的易错点,抽查同学朗读情况,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想做好小先生,就得自己先在做中主动识字,仔细朗读,认真写字;在和同伴的合作中认真倾听,并指导同学读好书,写好字。学生怎么做,就怎么学。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旁观课堂,把握学情,及时出手,指点迷津,教学做融为一体,臻于和谐。

二、比较探究,实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做有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的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一面行一面想呢?教师有必要把零碎的知识整合成具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发现、归纳、总结。

以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教学为例,目标是学完诗歌单元后,学生能够感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学习创作一首诗歌。

传统的教学是带着学生一篇篇地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意,学习表达方法,完成相应的作业。笔者在设计现代诗歌教学单元时,打破了这样的惯例,从“教学做合一”角度出发,整体切入,让学生带着“这些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探究性问题,先自主探究诗歌的特点。

学生交流时有的发现课文中的现代诗歌都很短小,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学生还发现这些诗歌很押韵,比如《繁星(一三一)》押ɑng韵,《白桦》押ɑ韵,《在天晴了的时候》押ou韵,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有的学生发现这几首诗都是分行来写的,每一行有长有短,依据学生的发现,教师点化诗歌具有形式美,分行叙述。还有学生发现了诗歌中的语言很有特色,善用修辞。《繁星(一三一)》中运用了反问,《绿》中运用了拟人,《白桦》中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在天晴了的时候》运用了拟人和比喻。

教师依据学生发现的诗歌语言的特点,告诉学生:读诗歌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会看到很多美的画面。教师教的方法随着学生做与学的情况而自然产生,教得更有成效,学生学得更丰满。

除了这些相同点,学生还发现这几首诗的不同之处。《繁星》是三首诗歌合在一起的,其他的都是一首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出组诗的概念。学生还发现,这几首诗表现的主题也不一样。《繁星》三首短诗都和妈妈、大海有关,《绿》写的是颜色,《白桦》写的是植物,《在天晴了的时候》写的是一件事。这个发现很有意思,教师据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选材,诗歌来源于生活,它的题材广泛,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要想成为一个小诗人,须要留心生活,注意观察,还要用心去感悟事与物,丰富自己的情感。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围绕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大问题,统整了单元四篇课文及综合性学习与诗歌创作的学习,在对比发现中,感受到了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和语境美,而这种发现是学生在语文探究活动中自主发现的,在小组合作互学中习得的,在教师及时点拨中感知到的:教学做,达成了一致。

三、研发导学单,实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不做无学,不学无教。”“教师教的法子必须依着学的法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做”的情境,让学生在耕作中学种地,在泳池里学游泳。但学生的“做”和“学”又不该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导学单。

学生拿着导学单,就拥有了做事的清晰思路,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边做边学,学情也展露无遗,便于教师掌控。教师在学生困惑时点拨,在学习困难时引导,在认识渐入佳境时提升。

比如学生阅读整本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2022年版课标规定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但现在学生阅读整本书时,一些教师放任自流,学生读到何处?读得怎样?该用什么法子读?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笔者在引导一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时设计了一份导学单:

导语:全班共读一本书,让我们跟着导读单开始阅读吧。

阅读内容:《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之“摇篮歌”。

作业完成时间:一周。

作业一   我会找

导读1:拿到一本书,先来读目录。

我找到啦,目录在____页—____页。

导读2:读目录,在“摇篮歌”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五首童谣做上标记。

我最喜欢的童谣分别在____页、____页、____页、____页、____页。

作业二    我会读

导读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五首童谣,争取读得很熟练,完成后展示给你的父母听一听。

导读2:在五首童谣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背一背,准备在全班展示。

作业三    我会玩

导读1:读了摇篮歌,你觉得童谣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其实童谣里还藏着许多游戏,比如《开城门》。请你到其他童谣里找一找藏有游戏的童谣或儿歌吧。

导读2:在家里练习把童谣编成游戏,到学校后,和你的小伙伴一道玩一玩。

这份导读单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阅读整本书可以从目录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具体的任务要求——读你最喜欢的五首童谣,争取读得很熟练,选择其中一首背诵;还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把童谣编成游戏,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一道玩一玩。根据这样的读书指导,学生就知道该怎么读,怎么学,教学做是合一的。学生的阅读也会从浅层次的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习作3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项观察任务,给每个学生一些绿豆和一份导学单,要求他们观察并记录绿豆发芽的过程和变化。每过两天,教师就会追踪学生的观察情况。通过交流,教师了解到不少学生只观察到绿豆的长势,而对绿豆前后的变化缺乏细致的观察。如绿豆经过水泡后大小、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豆子的哪个部位冒出了豆芽,豆芽的粗細、颜色、形状几天内有没有变化。基于这个学情,教师及时出手,指导学生共同研制了一份导学单(见表1)。

有了这份观察导学单后,学生的观察就有了抓手,而不是只观不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观察日记。教师在抽阅了部分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后发现,不少同学只记录了观察对象的变化,没有记录观察时的心情或感受。于是,根据这一学情,教师又及时对观察量表进行了修订,添加了心情记录(见表2),学生在写观察日记时,就能及时表达自己观察时的感受了。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做观察的事,教师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及时引导,在学生困难处、关注不到处搭设支架,帮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最终达成写作目标。教是随着学的情况做动态调整的,教学做是融为一体的,推动了本次习作任务高质量地完成。

陶行知说:“做是发明,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所谓不破不立,唯有打破,才能有创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且思且行,让“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晓庄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陶行知语录

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教育的新生》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况且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

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猜你喜欢

童谣陶行知导学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