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22赵艳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大学

操 磊 赵艳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1 “三全育人”的内涵解读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尤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三全育人”教育路径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颁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工作。随后,教育部公布设立多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改革试点高校以及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旨在全面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的实践内涵,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与教育新生态。

具体而言,“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因此,“三全育人”作为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相得益彰[1]。就全员教育而言,狭义的施教者指的是学校的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而广义的施教者还应包括家庭、企业、社区等相关教育及指导人员,例如,父母、企业实践老师、社区教育工作者等。全过程育人意味着要把教育的场所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企业、居住社区等多个校外区域。全方位育人关注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作为智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与家庭、企业、社区多方面协同,共同推进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工作。

因此,将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融合是“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下的必行之势。一方面,社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大学教育的外延;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将有效推进社区教育的正规性与专业性。此外,二者的融合对构建我国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以及整合教育社会资源具有重大作用。

2 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常见的社区现象及教育活动,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社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风貌等因素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活动[2]。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的概念发轫于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他在DemocracyandEducation(《民主与教育》)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属性:除非明确了社会类型,否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功能并没有明确的概念[3]。这也意味着,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及社区,而应该与社会及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即教育应该深入社区。与大学高等教育相比,社区教育的边界更为宽泛,教育服务的受众更为庞大。

西方发达国家如英、美的社区教育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与完善,对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各州开展了大量高校与社区间的合作项目[4]。主要表现为,大学为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以此实现社区经济和大学教育的协同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动发展的深入,大学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决策,从而开辟大学与社区共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大学与社区的合作关系也成为新时期美国大学的标志性特点[5]。大学在社区及社会中也实现了由教育参与角色向社会参与角色的转变。不仅如此,美国还成立多所社区学院,为中小学生、准大学生以及老年人提供大学过渡课程、职业培训课程以及社会服务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学院为少数族裔群体、妇女、残疾人等低收入或特殊群体提供了广泛而灵活的高等教育机会,不仅有效服务了社区经济和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为大学与社区合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例如,1990年首次颁布了《国家社区服务法案》,该法案详细阐述了社区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提到要鼓励科研技术专业退休人员参与社区服务,从而提升美国青年的全球竞争力。例如,为国家退休专业技能人才提供服务社区的机会,包括为那些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退休的人员提供这种机会,以改善国家青年的教育,保持美国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利用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6]。

除了以上的大学与社区合作的实践探索,还有相关的理论学术研究,但基本集中在近二十年。1997年,Lerner在其著作University-CommunityCollaborationsfortheTwenty-FirstCentury:OutreachScholarshipforYouthandFamilies(《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社区合作:面向青年及家庭的外展奖学金》)中分享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社区合作的实例[7]。2014年,Bryer基于“社团主义”(Corporatism)的理论框架指出高等教育急需一场深刻的变革来实现对公民性格及社区构建的功能[8]。美国日裔研究学者Yamamura探讨了大学对社区的决定性影响力:对一个没落的社区来说,大学的机构影响力可以为其发展项目带来重要资源。大学也可为其提供重要的行政支持基地[9]。

国内对大学与社区的互动研究也在近几年兴起。李建强[10]从“三区联动”的视角研究了大学与社区的联动发展。官远发[11]通过对中美“三区联动”实际案例的分析,对“三区联动”发展战略进行审慎思考,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实现我国大学、社区、科技园区三者的良性互动提供现实指导依据。王霞[12]7通过研究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发展的历史、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协同发展的可能与必然,提出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战略。

但是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的研究均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相应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完善[13]。

3 我国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高等教育与社区合作互动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第一,大学与社区的互动领域比较局限。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院校与周边社区的互动集中在院校为社区培养专业岗位人才,社区为院校提供专业实习学时及就业岗位。虽然这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场所和契机,但是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德、美、劳方面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实践,社区在这方面的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大学与社区互动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在江浙沪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及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较为充足,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发展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明显滞后。

在当前“三全育人”新的育人形势下,应对上述挑战尤为重要且必要。此外,“三全育人”体系的提出不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拓宽了思路,而且明确了社区及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全面统筹大学教育与社区教育,把大学发展为社区的大学,把社区打造为大学的社区[12]27,将会开启大学育人与社区发展的新篇章。

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4.1 大学教师与社区人员联动育人路径研究

“三全育人”的内涵之一是“全员育人”,即在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责任[14]。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教师队伍应由原来的高校教师、辅导员等校内教育工作者扩大到校外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打造大学与社区一体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具体而言,既要引导高校专业教师走进社区开展教育工作,又要鼓励社区工作人员进入校园展开育人工作[15]49。

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鼓励高校及社区开展CES(Community Engaged Scholarship)合作,即寻求大学与社区的合作,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互惠生成与有效利用[16]。CES运动通过融合大学里的教师资源和校园外的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合作关系和共同活动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相互尊重、共享权利和共同创造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这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效。2008年,该校的校长、教职工以及社区成员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建立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联系[12]103。该团队针对教师职业发展、学生人才培养、社区事务管理等问题,面对教师、学生以及社区定期举办主题研讨班,为学校和社区的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多元的支持和贡献。

“全员育人”这一概念涉及两大重要的教育主体,“员”与“人”。这里的“员”是施教主体;“人”为受教主体。一般而言,“三全育人”的教育研究普遍侧重后者,即学员。然而,若要实现有效的育人,必须打造专业的全员队伍。传统的教师队伍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职工或者教育管理者,这样的教师队伍显然不够全面和完整,应充分利用其他有效的人力资源,例如,社区及社会团体相关人员。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在知识体系、学术权威方面具备绝对的理论优势。社区人员如企事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法规政策视角。有机融合以上两大人力资源团体,不仅有利于双方的互助发展,而且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专业、高效的育人团队,从而实现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长足发展。以无锡部分高校为例,定期邀请区域宣传部领导、知名社团人士前来学校为学生带来有关区域文化艺术、技术发展、就业支持等方面的主题讲座,拓展育人队伍团队,进而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功效。但同时也应看到,虽然社区在完善大学育人教育方面成效颇丰,但是大学在服务社区教育方面除了要提供专业的岗位人才,还应在社区事务管理方面有所突破,以实现大学与社区在全员育人上的可持续发展。

4.2 大学校园与校外社区全过程育人路径研究

全过程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环节中的重要环节,要求高校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成长发育及职业生涯的发展特点,遵循客观教育规律全程跟进。与全员育人的人员延展性不同,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的时间延展性。全过程育人以育人为核心,整合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逐步推进育人工作。就时间维度而言,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通识及专业基础教育,对大二学生主要开展专业核心和技能教育,对大三学生主要培养创新创业素养及岗位就业实践能力。就空间维度而言,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时间能力教育方面,可将教育空间及学习场所由校园转移到校外社区。例如,无锡部分高校在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环节,组织安排新生前往学校附近科技产业园的对口工作区进行实地参观,由企业相关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场景分享岗位标准要求以及对未来求职者的知识技能需求。这种“学校+工作区”的全域式育人模式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专业认知教育体验。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提出,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并大力倡导各级各类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机构、社会组织和社区团体以此为准则,进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全过程育人理念符合我国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要求,更是我国社区教育改革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15]41。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兼顾受教育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教育发展需求,而且要有机整合大学、政府、社区等的资源和优势,既要提供学生教育的校园教导,又要提供毕业后的人才培养,全面打造全过程育人新格局。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该区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优化组合区域内十余所高校和周边百余所科研单位、科技园区,实现大学育人及人才培养的终身化、全过程贯穿。

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对人才的培训不应该局限在学生时代或大学校园,而应当拓展到学生毕业以后的时期和场所。社区应当满足非学校教育系统人员的再教育需求,与高校合作,建立终身学习型社区,与学校教育系统的育人工作形成阶段性互补。在当前后疫情形势下,社区不仅是防疫、抗疫的主力军,而且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赖以生存的基本核心单位。社区应配合学校和政府积极完成社区内相关人员的线上教育及就业后的再教育工作,针对失业人员或待就业毕业生既要做好心理指导工作,又要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4.3 大学与社区全方位育人路径研究

全方位育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又注重学生在身心素养、道德品质、艺术情操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在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要求在全社会层面建立一种内外联动、全员协同的育人体系。传统的唯分数论将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底蕴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个人及社会问题。

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学生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虽然学生课业成绩优秀,但是心理健康、思维逻辑、人际交往、体育艺术、多元智能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其欠缺。从社会层面来看,相较于课程考试成绩,社会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求职者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水平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造成大学生求职者无用武之地,而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供求出现脱节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内部改变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崭新育人体系,而且需要社区各部门、各团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合力共育。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网络环境多样,立德树人成为我国当前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立德树人育人工作急需置于全社会的视野之下,换而言之,“立德树人”作为社会性、系统性育人工程,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命题,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的教育生活[17]。基于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广泛影响,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都应为立德树人育人工作贡献力量,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此外,受到新冠疫情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多数高校的授课育人模式发生改变,学生足不出户,居家线上教学。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公众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其感到恐慌、焦虑、担忧、抑郁[18]。高校学生本身就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社区心理服务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可组建对心理服务感兴趣的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组织人员、社区志愿者团队,并组织高校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定期指导[19],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可深入每家每户,点对点、面对面地进行居民心理问题筛查、心理保健宣传以及心理健康推广工作。

5 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下,大学与社区需要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创新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目标。二者通过资源互补、互惠互利构建点面结合、时空相连、立体多元的发展框架,实现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而促进社区的长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