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与建设思路探析

2023-04-2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叶 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指示。思政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缺乏亲和力及感染力等实际问题。如何在新时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守正创新,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大思政课”这一新概念为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打开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需要对比思政课,明晰“大思政课”究竟意味着什么,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推动“大思政课”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本研究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充分发掘历史资源,结合社会实践,以学生听得进去、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深、讲活、讲透“大思政课”。

1 “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

一般而言,思维的出发点决定思考的方向和最终归宿,了解并掌握一个新概念应该以旧概念为基础,在对两者进行比较之后明确新概念的深刻内涵。思政课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大思政课”的参照对象之一,“大思政课”提出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传统思政课以“小思政课”的意蕴。“大思政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课堂容量、教育方法、情境创设等维度实现了对思政课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一是教育主体之“大”。教师是传统思政课堂的主力军,“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而且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班团学生干部队伍、网络评论监督人员等。不仅如此,“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还可以拓展至校外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先进模范人物等。从整体来看,“大思政课”的教育主体,既有制度化的,如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有非制度化的,如社会公众人物、大众媒介等;既有正面的,如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典型,又有反面的,如具有警示意义的反面典型;既有现实的,如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又有虚拟的,如网络中的虚拟偶像等[2]。

二是教育内容之“大”。“大思政课”的提出是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完成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讲好“大思政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把社会实践元素转化成课程资源,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痛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而且涉及思维科学等应用知识。教育者只有不断拓展自身储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讲好“大思政课”。

三是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是“大思政课”教学题中的应有之义。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空间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领域需要发挥官方媒体的作用,对正向的事件需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传播,守正创新;而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当言论则需要正本溯源,极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实现教学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大思政课”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是教育方法之“新”。要与“大思政课”的价值主张和固有特点相适应,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大思政课”善用启发式、体验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情境体验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需要教育主体灵活运用社会资源。在特定场景开展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有效挖掘空间场景的育人潜能,激发教育对象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其营造丰富的学习体验氛围。

五是情境创设之“真”。“大思政课”的实践场域突破了课堂、校园的界限,扩展至课堂、校园之外,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等虚拟空间之中。课堂空间的转变使教育情境也随之变化,这也赋予了“大思政课”更多的可能性。“大思政课”的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和浸润性。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叙事引导,强化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官体验,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4]。将“大思政课”的教育情境建设成有浸润性意义、可感知的生命体验系统,让教育对象自发产生有别于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意义连接和体验共享。

2 “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善用“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效能的“必答题”与“必选项”。新时代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就要善用“大思政课”。善用课堂教学,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完善“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1 善用课堂教学,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

一是要运用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借助历史思维加快“大思政课”的建设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大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资源,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外敌对分子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发言权和主导地位,争抢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图和行为依旧存在。中国改革卓有成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当代中国青年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以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比较中外差别,就能自然地回应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增强“平视世界”的底气。

二是要将学科理论成果转化成“大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大思政课”的建设历程之中,促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资源转化是核心,尤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要明确并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担当,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学科优质、优先、优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支持,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必要补充,它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基础的学术资源和学科支撑。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生相长的关系,而不是相抑相克的关系。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能激发出科研灵感,迸发出科研生命力,将相关科研学术成果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使“大思政课”更具吸引力、说服力,真正感化学生。

三是要在“大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辩证思维。辩证法的智慧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随处可见,思政课具有多重功能和属性,其中蕴含了一系列富有辩证法的命题。灵活运用辩证思维看“大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即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讨论历史问题时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探讨剖析社会问题时要跟学生讲清楚本与末、主与次,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避免学生走向极端。

2.2 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完善“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

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统筹引领“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工作。把握“大思政课”发展全局,需充分利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也就是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从长远看当前。在当前形势下,要办好思政课,需把思政课建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来看待。

第一,政府要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细化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思政“大课堂”,推动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机结合、深化发展,建立一批能体现协同育人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特色项目。要搭建“大平台”,加强“大思政课”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为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和建立健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要建好“大师资”,推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为高校与企业、家庭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探索解决“大思政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育人困境,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全方位的“大思政课”格局,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第二,学校要完善“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学分要求。高校要建强思政课程群,统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5]。同时,高校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外“大思政课”学时与学分的细则,精心设计校外“大思政课”教学安排,坚决避免校外实践教学表面化、娱乐化、形式化。高校要把校外“大思政课”教学计划纳入思政课整体教学大纲,并且要按比例合理分配校外“大思政课”学时与学分,使其与各门思政课程相互配套、同向同行,以保证“大思政课”的教学适恰性。

2.3 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思政课仅仅在课堂上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拓宽思政课的领域,放到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教师要有机统一“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取长补短,借鉴两者的合理因素,优势互补,让“大思政课”破除思政课堂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走出“狭小”的思政教室,走入学生心灵深处,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行动上,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为思政课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大思政课”理念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家庭熏陶、社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有课堂教育、校园浸润并不足以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建构“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就要努力构建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教师学生互动、网上网下融合的局面。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拓展“思政小课堂”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构建完备合理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一是在同一学段中,要统一协调各门思政课,由此在横向上贯通教学内容。二是要使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合理运用思政课的相关因素,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关性,让思政课在更多课堂中发挥其育人作用。三是要对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进行统合,不断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显著优势,内外联动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思政课”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并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7]。要延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就必须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实教育功能。例如,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贵州遵义、革命摇篮——江西井冈山、红色圣地——陕西延安等一系列具有独特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增添“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性的鲜活课堂。除此之外,思政课线上平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线上平台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由此延伸拓展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能引入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教学方式,创新第一课堂教学形式,为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创造有利条件。

2.4 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第一,要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去”,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结合社会实践经验讲好“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这也同样是办好“大思政课”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政治修养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进行学习、调研和实践。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作为,将社会上有能力上好“大思政课”的思政教育者“引进来”,让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者讲深、讲透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讲好、讲活思政课。“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吸纳全党、全社会的精兵强将,如果狭隘地认为“大思政课”的教育主体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那么就忽视了“大思政课”的真正要义。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善用“大思政课”并非一蹴而就,只有善用课堂教学、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善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全局,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