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

2023-04-22姜长云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千万工程美丽农民

姜长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8)

“千万工程”(“Zhejiang's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1))最初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系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的重大工程。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千万工程”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转变,不断实现阶段性跃升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激荡变革和互动提升,深刻改变了浙江的乡村风貌和农民精神风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探路试水作用,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之举,也是有效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广泛认同感的重大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万工程”的实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源头。透过“千万工程”的实践,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千万工程”的主要阶段及其成效

(一)“千万工程”实施20 年来的3 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启动阶段,时间跨度为2003—2010年,重点是以推进农村“脏、乱、差、散”治理为切入点,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2003年,在浙江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仅有10%左右环境较好,绝大多数村庄环境较差,存在“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矛盾”。2003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浙委办〔2003〕26 号)将“千万工程”的总目标定为“用5 年时间,对全省10 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 000 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有人进一步将2003—2007 年作为“千万工程”的示范引领阶段,将2008—2010年作为整体推进阶段。示范引领阶段中,在加强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进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污水净化处理、河道净化等相关工作。整体推进阶段中,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浙委办〔2008〕18号)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富民美村、固本强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对照村庄规划,重点整治村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突出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重点,做到路平灯明、水清塘净、村洁景美”。至2010年,浙江全省对17 283个村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了第一轮村庄整治工作(2)。

第二阶段,为“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阶段,时间跨度为2011—2020年,重点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 年12 月31 日发布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委办发〔2016〕21号)要求,“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的美丽度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实现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的美丽乡村美好愿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型,并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

第三阶段,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创新升级阶段,时间跨度为2021 年以来。《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浙委办发〔2021〕57号)提出,“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坚持标准化推进、精细化建管、数字化赋能、品牌化经营、人文化引领、均等化服务,对标国际一流,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产业壮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行动,建设具有‘江南韵、乡愁味、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共同富’特点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明确要求“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导向,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2022 年1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22〕4 号)强调,“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则,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要求“有农村区域的县(市、区)每年开展1~3 个未来乡村建设。自2022 年开始,全省每年建设200 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5年,全省建设1 000 个以上未来乡村”。“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已成为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目标和抓手。

(二)“千万工程”的实施成效

20年来,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引发了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农民精神风貌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农村从“脏、乱、差、散”向“绿、富、美、强”的有序转换,培育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风村韵,为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广大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丰富滋养,也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开拓了思路,打造城市“后花园”,助推了“人人共享”“诗画浙江”的美丽大花园建设。多年来,浙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构建了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体验旅游圈,一批特色风景线、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许多乡村“景在村中,村在景中”,堪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探路先锋”和“领航旗舰”,也为让农民就地就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提供了先行典范,其示范效应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彰显。2022 年,浙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 565 元,位居全国第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6%(3)。

“千万工程”的实施,激发了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和城乡空间格局的深刻调整,推动了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数字、资本等现代要素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渠道,畅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径,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促成了“城市让乡村更和美、乡村让市民更向往、城乡协力富裕富足”的生动局面。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以都市圈为依托,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要节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有效延伸,通过信息化或数字技术等建立有效链接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30 分钟便民公共服务圈、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繁荣兴旺的休闲文旅圈和幸福体验的品质生活圈。2022 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1.90∶1,城乡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坚实。

“千万工程”的实施,还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激荡转化,激发了乡村人气活力,推动了乡村多重功能价值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带动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生活的融合共生和相互转化,增加了城市人口和人才下乡、乡贤归乡的吸引力,堪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标杆”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头雁”。“千万工程”的推进,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涌现及其与乡村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为浙江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推动形成了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合力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的良好氛围。通过实施“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与乡村制造业和乡村服务业、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结合实施“千万工程”,加强乡村基层民主法治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生动活泼局面,推动浙江形成了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数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乡村善治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互促共赢的重要基石。

二、“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

(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是20年前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动因。因此,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要求切实把实施“千万工程”办成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明确“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正是瞄准了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计划》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当时,在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增加、社会阶层分化、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凸显,但基层治理能力跟不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信访热点问题突出,这在浦江表现得尤为突出。习近平同志倡导推动并带头实践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深入群众、直奔基层,帮助群众解决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走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

20 年来,“千万工程”的每次迭代升级和创新举措,都是通过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影响其生活品质、就业增收和民生改善的急难愁盼问题,增进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广泛认同感,使“千万工程”成为在国内外富有影响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为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千万工程”能够一步步地促进浙江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由“盆景”向“风景”转化,这是重要原因。通过推进全域、连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和农民的生活体验,促进了农村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开拓和农村人气活力的增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好看”“好玩”“好吃”“好带”“好创意”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拓展了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发展空间,也提升了乡村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下乡的“魅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浙江深化“千万工程”也好,全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好,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在参与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能力

之前,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罢,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干,农民看,还有几个在捣蛋”“干部积极,农民消极,风凉话不断”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重视不够,不注重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不足。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计划》强调,“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浙委办发〔2016〕21 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合实施“千万工程”,浙江许多地方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方式和路径上也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如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共商带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不仅为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便利,也为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提,有利于广大农民更好地在共商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有利于规避外来企业、外来资本、外来人才“代替农民”而非“帮助农民”的问题,引导其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联农带农。最早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定权交给农民,让农民选择美丽乡村要不要建、何时建、怎么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等桂冠,连续4年位于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

当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面临的局限,比如,视野不宽,容易出现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社会关系网络不发达,多面临对接外部市场、资源要素渠道不畅的问题。因此,加强培训、引导农民“干中学”、帮助农民搭建就业创业和对接外部市场、资源要素的平台,鼓励农民在参与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是“千万工程”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小古城村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立了引导农民拓宽发展视野、培育长远眼光的有效机制。《计划》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扶持政策”“支持布局创业孵化基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实施农民创业促进行动”等。

(三)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思维,努力形成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大合唱”

20 年前,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快生态省建设”,明确要求与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结合起来,并将农村作为建设的主战场。实施“千万工程”,从治理农村“脏、乱、散、差”入手,将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结合起来,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久久为功的重点,突出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计划》将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作为其4 大主要任务,且都与生态有关。2005 年8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安吉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安吉率先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推动浙江的“千万工程”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平台。

“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入手,虽属于推进生态振兴的范畴,却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千万工程”并非止步于此,而是注重系统发力,利用浙江的资源、地缘、人文和发展优势,构建农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融合互促的格局。由此,为推进农村生态振兴、巩固农村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成果提供了持续的财力保障。同时,注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通过“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推动了乡村“生态优势”更好地对接人文优势、市场优势,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民生福利”。借此,也容易增加乡村对外部人口、人力、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带动许多乡村由“脏、乱、差、散”向“绿、富、美、强”转化。让“好山好水好生活”,成为吸引游客、增加文旅收入的“撒手锏”,也为农业、乡村产业品牌产品、特色产品、文创产品拓展了市场,为产业融合、民宿经济、“电商+”等新业态的崛起疏通了对接市场和创新要素的渠道。

(四)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头雁带动作用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在浙委办〔2003〕26号文件中强调“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搞好县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计划》在部署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浙江构建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规划体系[2]。近年来,浙江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城乡发展较为协调的省份[2]。通过推动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控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了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质量,推动了城乡成为各美其美、比翼双飞、和而不同的命运共同体。2008 年,安吉县完成了全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长期以来,该县坚持“多规融合”,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规划,有效保障了各类项目落实落地。

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在部署启动“千万工程”时,不仅强调发挥“千村示范”的带动作用,还特别强调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建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评选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和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进一步凸显先行榜样的示范作用。如小古城村,村容村貌治理、村庄和产业发展瓶颈的化解、民生工程建设等工作,都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成为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示范价值的典型模式,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等80 余项桂冠,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水平1 倍以上。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头雁”带动作用,包括鼓励乡村社区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引领和平台带动功能,通过增加社区公共品供给等方式,帮助普通农户降低参与“千万工程”的成本和风险。《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美丽大花园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大花园示范县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县域大花园建设典型模式,推进全省县域大花园建设提质扩面”。

(五)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完善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

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同浙江省坚持党建引领、党政重视,培育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牵头进行了“千万工程”的顶层设计,创新和推动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先进集体和个人[2]。积极营造各级党委政府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并进行干部绩效考核,在激发调动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基础之上实施“千万工程”。

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也是“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重要密码。“村美、户富、班子强”,早在2003 年就是“千万工程”对示范村的要求之一。近年来,浙江结合实施“千万工程”,加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效发挥了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的作用。可以说,“千万工程”既是乡村建设工程、乡村发展工程,也是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工程。如安吉县以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创建为抓手,推广完善余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经验,通过“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民情网”四网融合,推行“掌上矛调” APP行政村全覆盖,推动组织扎根、资源下沉、服务进门、矛盾化解,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党建引领有力、部门协力共建、乡村积极有为、农民主动参与、社会积极响应的乡村治理格局。近年来,该县坚持建管并重,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了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从问题发现到问题反馈、整改、督查的云上闭环管理。

“千万工程”的实施,不仅注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增强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创造了条件,还注意通过深化改革,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千万工程”的积极性,鼓励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村庄运营。浙委办〔2003〕26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各方支持,密切协作”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千万工程”的政策理念,甚至明确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计划》明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实施“千万工程”,浙江许多地方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企业捐建、“两进两回”(科技、资金进农村,人才、乡贤回农村)等方式参与“千万工程”,培育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浙江大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鼓励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股份合作社发展、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如推动“三变改革”,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的路径等,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也激发了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六)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

浙江“千万工程”的启动,是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浙江省委、省政府顺应当时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需求和城乡发展规律的产物。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陆地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经济发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但当时省内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特征差异较大,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千万工程”始终强调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发展程度的村庄,考虑地方财政支撑能力、社会力量的动员能力和农民接受程度,体现“千万工程”落地的不同层次、等级标准和地方特色,“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不追求“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当前,在全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强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财力限制,“浙江经验虽然很好,但我们学不了”“因为浙江有钱”。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质疑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只要我们将“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结合起来,努力结合本地实践推进“千万工程”,取得成效的希望仍然是比较大的。

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届接着一届干,接续发力,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整治范围不断扩大到全域乡村,内涵不断丰富并迭代升级,促进了浙江全域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和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乡村活力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体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耐心。浙江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阶段变化,因地制宜地探索“千万工程”的实践模式,促进了其在不同类型地区“千姿百态”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格局,也培育了各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规避了“千村一面”对乡村多重功能价值的损害。浙江许多地方乡村产业发展能够做好“土特产”文章,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当前,浙江的“千万工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浙江省委明确提出要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努力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但仍然提出要“在全省选树建成1 000个左右和美乡村示范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加快探索走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3]。可见,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区域特色和差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三、“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优化组合的“合理区间”

“千万工程”从清理庭院垃圾等生活小事做起,投资少、见效快、直接惠及民生,容易操作。如前些年,浙江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边”“双清行动”(4),这些事情看起来都谈不上“高大上”,但都属于农民群众所思所盼,都属于影响农民农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影响农村民心民生的“基础实事”。“千万工程”一直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注意带动农民农村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推动“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让政府工作重点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亟待化解的痛点难点结合起来,培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兴奋点”。

“千万工程”从实施之初就突出强调系统观念、综合发力。如浙委办〔2003〕26 号文件强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计划》要求“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等。《纲要》提出,“建设人人共享的美丽大花园”“联动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安吉县很早就提出,要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长期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得益彰,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有序转换,并推动“美丽乡村”“美丽园区”“美丽城镇”“美丽县城”四美联创,近年来正在着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

“千万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还突出体现为科学处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关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农民各尽其能、各就其位、优势互补,避免主体行为错位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损害。如在实施“千万工程”之初,更重视政府投入支持等行为的引导作用,将众多涉农工程汇聚其旗下,如农村自建饮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农村建设节地”工程和“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日益重视培育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强村公司发挥更大作用。在坚持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更加强调尊重农民的决策选择权、参与发展权和利益分享权,但不强调农民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主体。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关系上,更加强调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帮助农民拓展就业增收和提升发展能力的渠道,增加“干中学”的机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202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强村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目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积极培育强村公司,规范公司运营机制,增强发展安全性、稳定性,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

(二)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思维,创新新阶段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促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厥功至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守正创新、融合思维。具体地说,就是顺应发展阶段和要求的变化,创新实施方式、路径选择和工作重点,在促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与区域发展融合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新阶段新征程上,实施“千万工程”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如存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以及“‘50 后’‘60 后’劳动力回农村干不动、‘70 后’‘80 后’干动 不愿 回(农村)、‘90 后’‘00 后’不会干不愿回(农村)”的现象。农村人口、经济布局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适度集中化将是大势所趋,继续沿用传统的“村村通”思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很难避免大量浪费。因此,立足新阶段新征程,创新“千万工程”的推进方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更加重视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更加重视优化乡村布局和城乡布局,将十分紧迫。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 年6 月,中央财办等部门已发文,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要求我们在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不仅更加重视学习借鉴浙江经验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更加重视浙江特殊性对实施“千万工程”的影响,防止“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甚至“穿新鞋,走老路”。要注意立足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特征,提高推广实施“千万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强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目的在于推广应用,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转化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不跑偏、不走样、不落空”,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这方面的因素。20 年前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入,其前提是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已经形成了良好基础,乡镇企业的长期较快发展,为乡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户参与“千万工程”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但也导致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改善村容村貌的要求更加强烈。

(三)坚持人民至上、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村庄建设与村庄运营有机结合

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20 年前“千万工程”的启动,基于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农村的长期深入调研,凸显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前瞻思维。20 年来,“千万工程”始终坚持稳打稳扎,不断实现“小步迭代”,推进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型,将“千万工程”建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浙江省域、“三农”领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成功路子和机制办法[4]。其中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解决当前问题着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不搞“大拆大建”。浙江推进“千万工程”,“有钱”只是条件,但“有心”更为重要[5]。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心。只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注意想民忧、解民难、惠民生、暖民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一步一步实现。通过一件件关系民生民心的“微改造、精提升”,逐步化解让农民揪心、烦心、操心的“老大难”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稳打稳扎,包括注意增强“千万工程”的可持续性。“千万工程”从根本上说是乡村建设和发展工程,但将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与成果管护、乡村运营结合起来,又是其能够持之以恒、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前,许多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或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依靠政府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但“重建轻管”的问题突出,很快就因缺乏管护而导致功能残缺和闲置浪费,甚至被迫部分报废。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意解决好谁来运营和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6]。浙委办发〔2001〕51 号文件提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完善长效管理标准,推广物业管理等做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的运营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建设健康乡村”。浙政办发〔2002〕4 号文件提出,“建立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全面衔接机制,统一谋划、同步推进、统筹运营,统筹抓好未来乡村与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协同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许多地方财政减收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实施“千万工程”应把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有些具有“旗舰”性质的县市或乡村,在推进乡村运营方面,往往走在前列。如2023 年3 月发布的《中共安吉县委 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提升乡村能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安吉路径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产业质量、人才动力、运营效率三大革命系统集成”,要求“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思维运营美丽乡村”“率先制定和发布全域乡村运营指南,坚持以‘运营前置、产权清晰’为核心”“推动运营机制村级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型、建投机制从财政投入向社会投资转变、价值实现机制从有形资源向有效资产转化”。该县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坚持强村富民方向,持续推动“建设美丽”与“经营美丽”双轮驱动,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推进,将村庄建设与村庄运营结合起来,不断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创造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工业、乡村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不断取得实效。根据浙江余杭区的相关资料,该区小古城村成立村级旅游公司,开展3A 级景区村庄运营,将彩虹滑道、民宿集群等旅游项目沿茶山绿道“串珠成链”,探索集田园观光、养生度假、农耕体验、文化文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注 释:

(1)本文将“千万工程”翻译为“Zhejiang's Green Rural Revival Program”,源于中国日报网,https://language. chinadaily. com. cn/a/201809/29/WS5baec08ca310eff303280269.html。

(2)资料来源于《浙江争当新时代排头兵》,参见http://zjnews. china. com. cn/jrzj/2018-11-26/155374.html。

(3)数据来源于《2022 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见http://tjj.zj.gov.cn/art/2023/3/16/art_1229129205_5080307.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见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4)“五水”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四边三化”即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双清”即清理河道、清洁乡村。

猜你喜欢

千万工程美丽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