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的思考

2023-04-22刘媛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从政者之德政德

■刘媛媛

(晋城市委党校,山西 晋城 048100)

政德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传统社会集中体现为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要求执政者要以“爱民为大”的高尚德性实施“富民、安民、教民”等德治,并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影响力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这一德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历代为政者的行为,也影响着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从政者的政德建设不能仅仅只是形而上的道德说教,也不能秉持道德虚无主义的态度。尤其是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其成员必须具备无产阶级队伍中“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1]这一基本道德素养。因此,在我国从政者需要时刻保持无产阶级战士的先进性,投身国家民族事业。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政德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了一代代身正品直的古圣先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得人们的道德生活也日益复杂化,与之相伴随的是从政者道德标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面临多种考验。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对预防和干预从政者道德失范和行为失守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德者本也

从政者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对从政者这一“人”的因素而言,《大学》中说“德者,本也。”因此,涵养为政之德,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从政者队伍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德和才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二者之间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关于其必要性,《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德是才的统帅。现实中,才胜于德的从政者的失范行为往往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在国家事业建设以及地区和部门工作的发展中,需要有一支信念坚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德才兼备的从政队伍。而高尚的政德和以此为基础的忠诚、干净、担当等良善德行是选拔和衡量从政人员的关键,也是各项工作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二)德者风也

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我国是一个受“以吏为师”观念影响深远的社会,从政者的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影响作用。《论语》记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现实政治生活中,从政者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和行使者,其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等基本的为政之德关系公共部门的形象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也关系民风社风的形成。而且其忠诚、担当、实干、无私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风尚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组织动员和社会凝聚力,在公共政策的运行中增强政策的现实转化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如缺乏政德规范,一些从政者可能会利用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和专业信息钻制度漏洞之空并有效规避监督和制裁,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损害并形成不良带动和示范作用,最终以削弱政府公信力、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因此,从政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引导构建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公共利益。

(三)德者基也

人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人民对国家政权发自内心地拥护和认同,即执政合法性是执政党有效实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执政合法性不仅来源于政党回应民意的能力、政治社会化能力以及政治领导人人格魅力等方面,而且“任何执政合法性必须以合道德性为前提”[2]。比如,以人民为中心、公共利益导向等道德要求。对此,我国传统文化政治上的民本思想,经济社会上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价值理念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另外,我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赢得了良好和谐的国际环境。可见,合乎政德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是政党获得国内外支持,赢得政权合法性并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政者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要通过为政之德的涵养来提升政党合法性和国家治理效能。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的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离不开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从政者队伍,而“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从政者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政德建设作为为官从政的基础,才能在德的引导和规范下将才干利国利民的发挥,作出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从政者要时刻注重政德建设。

(一)明国之大德

明大德是政德建设的高线,养大德才能成大业。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广大从政者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高尚政德。当前,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渗透的日益增强,多元价值观对从政者的理想信念造成冲击,个人利益的存在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多元性也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使得影响经济社会有序运转和公平正义实现的重要因素除了看得见的政治腐化和作风低效之外,更是看不见的将从政者凝聚在一起为崇高目标奋斗的具有终极价值性质的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丧失。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求为官从政者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党性原则,以经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这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及“位卑未敢忘国忧”的责任担当有助于从政者涵养家国情怀,在明大德的基础上坚定信念,锤炼党性。

(二)守公之道德

守公德是政德建设的基线,要求从政者要强化宗旨意识,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崇高境界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但不可忽视的是,从政者虽担负公共职务、行使公共权力,但也有其个人利益。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处理上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家和官僚同普通公众一样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公共行为中会按照成本- 收益原则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虽有其现实性,但在公共领域则潜藏着将从政者的利己行为合理化并以人类自利性征服社会公平正义的危险,显然是需要加以克服的,即要以从政者的高尚政德克服“经济人”倾向,作出合乎公共利益的道德行为选择。正如古人所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因此,从政者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要坚守初心使命,时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前面,自觉约束各种自利倾向,以为国为民服务的崇高责任感,自警自省自律,守好公之道德,维护好公共利益。

(三)严私之品德

私德是政德的底线。私德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其形成主要基于人们对社会伦理关系的认同和自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助于人们在政治实践中坚守原则、保持定力。私德同大德和公德一起构成了从政者政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德和公德的基础。因为不讲私德,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的人格,大德和公德的构建便无从谈起。

从政者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影响着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其私德绝非一己之事。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从政者的言行备受社会关注,如果在私德操守上出现了问题,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从政者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公共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慎独”“慎微”等个人修养之道所强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对从政者的私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求其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做到识大势明大理,严以律己,始终把修身立德摆在重要位置,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遵循,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提高自我修养的意识和境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利益诱惑,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素养践行对党忠诚、一心为公等政德要求。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之德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学习,涵养品格

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前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在涵养为政之德的过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宝贵资源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在传统社会中,思想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很多美好的憧憬和设计,如儒家的“大同世界”、墨家的“平等社会”等,而且在实践理想和信念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刚强坚毅、居安思危、积极进取等美德,此外历史上还有很多为国为民舍生赴死、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这些理想和精神既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所尊崇的高尚道德底色和崇高理想人格,对人们道德品格的涵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从政者要在学习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和教育,见贤思齐,涵养大公无私、重义轻利、清正廉洁、正直刚强等高尚品格,并努力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理性的转化,即将习得的政德要求内化为为官从政的基本遵循。

(二)实干担当,付诸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从政者加强学习,涵养政德,贵在增强本领,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做到学用相长,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这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认为个人对整个世界应当具有责任担当,如《中庸》“至诚无息”的思想认为“至诚”的本质在于让世间万物按照自然规律运行不息,因此,为政者要顺应天道,努力“学达性天”。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的关键步骤是笃行,即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维要用来指导实践、付诸实践。因此,从政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找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在准确查找问题、深刻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为国家、民族、人民谋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担当实干。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始终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并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三)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而党要赢得民心,要保持权威,就必须清廉。这要求从政者需要具备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我国当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在于广大从政者清正廉洁的作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形成了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实中,从政者会面对多种利益诱惑,产生多种欲念,如果缺乏清廉的品质和定力,就可能会在利益相关者的围猎中迷失方向,作出错误选择。在这方面,古人认为“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即当为政者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时候,会正确看待义利关系,树立健康的利益观和权力观,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马克思同样认为“不可收买是最高的政治美德”[3]。因此,从政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廉的定力,守牢廉洁自律这条法纪红线和政德底线,以无欲则刚的坚定态度在利益诱惑面前挺起腰杆,以“无私”的底气和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守自觉抵御诱惑,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团结奋进,共同致力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四)培育家风,筑牢防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可以演化出其他丰富的伦理关系,影响从政者方方面面的行为。因此,从政者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优良家风是从政者防腐拒变的第一道“防火墙”。“枕边风”虽然风力不大但影响深远,是侵蚀从政者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政者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廉以治家、严以治家等家风智慧,管好“身边人”,涵养好家国情怀,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政德的风向标作用使得优良的家风对社风、政风的形成有着正向的引导和激励,即从政者的家风不仅是其个人家庭建设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外在的社会风气,这要求从政者要以身作则立标杆做示范,以优良家风带动引领良好的社风民风政风。此外,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官风与家风、治国与治家是紧密联系的,家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如《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种家国观念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把个人的“小家”同“国”和“天下”的命运紧密联系,也使得家风建设成为考察官员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新时代从政者家风建设需要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

总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关系从政者的政治品格,也关系国家政权兴衰。而以强调为政之德政治伦理为显著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可以为新时代从政者的政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从政者要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传统优秀政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为政之德,增强基于公共利益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从政者之德政德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人生“十不得”
常修“四为”之德
慎独是“背阴面”的专用防腐剂
“三严三实”蕴含中华文化之精华
慎独是“背阴面”的专用防腐剂
谁的头脑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