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浙江区域消费中心建设能级的几点建议

2023-04-22曹彦琰

浙江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消费中心区域

文/ 曹彦琰

梯队建设各层级消费集聚中心,利用丰富的消费市场不断集聚新的消费资源,促进全省消费的提质扩容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经济增长的起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支撑,需要在原有消费格局的基础上,加快形成若干消费中心,为消费创造一个底盘、平台和空间。从城市功能的视角,“区域”主要界定了城市消费服务功能的空间尺度;“消费”不仅包括个人消费,也涵盖了基础消费设施、服务等公共消费;“中心”指的是城市在区域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性,区域层级越高,消费的外围、跨区和全国的特征越明显。

建设现状

初步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为中心城市的区域消费中心,但集聚和引领作用有待提升。2022年11月,杭州提出要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以“数字经济促进消费”,强调新消费场景营造,通过新型消费驱动经济增长。2023年1月,宁波重点依托港口开放优势,在进口消费品集散、消费便利化上发力,提出到2026年初步建成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温州以民营经济为特色,以首店首发、商圈提升为载体促进消费提能升级,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温州、辐射浙闽赣乃至长三角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由于经济总量、消费资源和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三城在消费中心城市的层级、目标、推进实施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他城市尚未有明确的规划和推进措施,全省多层级消费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金华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义乌提出了“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丽水提出了“创建浙西南消费中心城市”目标,但均未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措施推进,浙江多层级消费中心的格局尚未形成。

几点建议

浙江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锚定“区域”重要方向、“消费”核心功能、“中心”关键定位。一方面,要优化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中心城市在区域消费中的吸聚力、资源配置力和创新引领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消费升级的外溢效应,实现外围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通。

优化规划布局,强化区域消费承载力。一是不断扩大区域消费空间和影响范围。结合浙江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空间发展规划,强化消费核心区域,扩展外围区域,集聚消费资源,获得更多跨区域发展动能。二是畅通区域消费资源集散通道建设。通过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建设,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城际间的轨道交通发展,特别是消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各地消费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的“同城化”。优化城市内交通枢纽与商圈、商业街区、标志性旅游景点等消费载体的互联互通。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县域商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电商和商贸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增强农产品设施化、商品化处理能力。增强餐饮、亲子、娱乐等服务业消费下沉和集聚,提升县域商业便民服务能力。

把握消费趋势,增加区域服务消费供给。从全省的数据看,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约为49.4%。对比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平均在74%左右,服务消费占比提升将是大势所趋。一是要着力挖掘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体育会展、艺术欣赏、旅游休闲、信息咨询等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提升消费品质化和个性化。二是要积极吸引区域性总部、金融中心、物流和贸易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吸纳高能级的品牌商、贸易商、零售商和服务商的进驻,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消费供给,有效推动区域消费资源要素的集散增值。三是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消费。网络直播、数字文化、在线医疗、网络会议等数字消费新业态的出现推动了服务消费的供给创新。开发云演艺、云旅游、云健康、云看展、云定制等数字服务消费产品,构建智慧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智慧营销、智慧导购、智慧停车,提升消费智慧化、便利化水平。通过增加生活性、生产性和数字服务消费的供给,构筑起多圈层、广覆盖的消费区域格局,促进区域消费联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重塑。

以品牌塑造为重点,构筑区域消费特色。一是要激发区域老字号品牌资产的消费潜力。浙江有91家中华老字号及491家省级老字号,品牌资源丰富。要积极推动老字号品牌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界合作,营造多元消费体验场景;创新传承老字号传统工艺、建设老字号博物馆等,挖掘在地文化与旅游体验文化联动,培育老字号新消费品牌。二是要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发展休闲消费。充分利用浙江诗路文化、越文化、南宋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丝瓷茶文化等标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进一步推动商旅文体展融合互通,深化对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再加工,营造区域特色休闲消费产品。三是要充分挖掘和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有效吸纳省外、周边地区知名品牌,创新业态销售模式,鼓励已有品牌企业创新发展体验店、旗舰店、定制店等。整合零散的商业设计,通过空间重组和强化地域管理,实现商业品牌向区域品牌转变。

赋能新消费,提升区域消费引领力。一是围绕新消费载体建设,推动消费城市基本功能布局更新升级。通过提升规模体量、配套设施、业态布局、空间品质等水平,重点打造对高端商业品牌和资源起“极核”引领作用的地标商圈。加快完善特色商圈、步行街、特色小镇布局,促进传统商业向消费体验中心、产品服务定制中心、消费业态模式创新中心等新消费载体转变。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提升消费载体设施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二是推进消费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夜间消费、体验消费、低碳绿色消费、即时消费等新消费业态,打造全时段消费场景。加大对无人车、前置仓、智能柜等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数字零售、数字人民币等消费应用场景,拓展“线上服务”“即时到家服务”等新模式。三是做强小店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品首发平台。提升进出口商品体验、保税展示、免税消费等业态占比。通过商贸、会展、节庆等活动不断吸引区域流动人口,在大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形成更多客流、更高人气和更大规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以消费补强产业链,提升区域消费辐射力。一是推动区域消费产品专业化制造环节及配套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有力支撑的高效协同。二是以专业市场和重点商圈为抓手,融入展示交易、设计研发、营销策划等新型功能,推动功能单一的产业体系向功能复合的新型消费体系转型。三是对重点消费行业和领域进行链条诊断、价值评估和体系梳理,提升链条整体品质和能级,释放链条消费能力。四是鼓励新型消费企业搭建开放平台,赋能传统业态数字化改造,推动提升跨区域产品运输、人才流动、技术创新、产业分工的合作水平,形成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合力。

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区域消费新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升中心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序放宽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提升国际服务资源的融通链接与高端化、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利用自贸试验区、进口商品示范区、国(境)外机构合作建设涉外消费专区等开放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新的消费促进机制,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二是以技术支撑和制度创新,营造优良消费环境。大力开展区域品牌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大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和网上跨境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建设。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猜你喜欢

消费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新消费ABC
分区域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