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八个“和”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04-22黄祖辉

浙江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宜业宜居共同富裕

文/ 黄祖辉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未来乡村,须注重城乡关系之“和”、产业发展之“和”、经济生态之“和”、村庄治理之“和”、公共服务之“和”、乡村类型之“和”、多元主体之“和”、共富发展之“和”

“千万工程”指引未来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围绕乡村的村庄道路建设、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村庄污水治理、村庄厕所改造、村容村貌绿化等五大工程建设,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持续用力,不仅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而且还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和迭代升级,实现了从新农村建设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的跨越。

“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

一方面,“千万工程”向数字化延伸,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另一方面,“千万工程”对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

浙江省的新“千万工程”是“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即未来乡村、共富乡村、和美乡村。

未来乡村立足于乡村原有资源生态特色,嵌入数字化、生态化、集成化等新技术元素,充分体现乡村“三生融合”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宜居、宜业、宜游,是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未来乡村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单一村庄类型,如衢州柯城余东村;乡村群类型,如衢州衢江莲花镇;城乡融合特色小镇类型,如杭州余杭区永安村、杭州西湖区龙坞茶镇等。未来乡村基本特征为宜居的生态环境、现代的产业形态、融合的城乡关系、富足的居民生活、包容的文明乡风、高效的公共服务、和谐的善治社会。具体而言,未来乡村一是拥有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包括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人文生态相互交融,人居生活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的配套;二是拥有宜业的产业体系与业态,能为多类型劳动者提供自主就业、受雇就业、合作就业等多种就业与创业机会,并实现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

突出“和”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我国继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一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使然。和美乡村是既要体现乡村“外在美”,也能体现乡村“内在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同时也表明,我国乡村建设总体上已从满足乡村居民生活温饱的生存型乡村建设,在向满足乡村居民全面小康生活的发展型乡村变迁与跃升。另一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是乡村价值的实现所需。乡村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也体现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乡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乡村价值的需求。我国目前已是人均GDP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国家,对乡村价值的需求已从经济向生态和文化扩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而且能提升乡村价值,促进乡村更快发展。具体来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注重把握八个“和”:

(一)注重城乡关系之“和”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注重城乡关系之“和”的关键是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居民公共保障和财产权力的平等化、一体化,城乡要素流动的畅通和城乡发展的融合。尤其应突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县城、乡镇、村落有效衔接和相互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牵引和城乡融合发展。要率先在县域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融合的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双轮驱动,协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注重产业发展之“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是宜业的重要前提,而产业发展之“和”则不仅是宜业之基,而且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石。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之“和”,就是要从乡村资源禀赋实际和乡村价值升值空间与需求出发,配置相关产业和业态,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协调发展。在产业自身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城镇村空间,推动产村融合和产城(镇)融合发展,使产业发展能对乡村各类劳动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带动乡村小农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产业发展之“和”形成长效减贫与就业增收机制。

(三)注重经济生态之“和”

乡村的独特性在于拥有城市不具备的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处理好乡村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为此,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底线思维、发展思维和转化思维的辩证统一,即坚守生态安全红线与底线,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思维;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转化思路与路径,将乡村的资源生态优势乃至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同步,乡村价值得到全面提升。乡村既成为乡村居民宜居宜业所在地,又成为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地。

(四)注重村庄治理之“和”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然建立在和谐乡村社会基础之上。和谐乡村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治理有效和文化和谐,两者又相互交融。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合一”和智治赋能,实现治理有效和善治乡村。乡村社会的文化和谐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健康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体现在乡村多元文化的包容发展,重点包括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文化、体现“为自己干”的市场激励文化、体现乡风民俗的乡村传统文化的共生发展。需要进一步认识的是,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制度属性,它与法治这一刚性制度不同,是属于德治范畴的柔性制度。因此,有必要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制度建设高度,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在德治中的作用。

(五)注重公共服务之“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破解城乡二元公共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公共保障平等化和一体化,而且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效率,包括乡村人居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有效建构,前者如村镇道路交通、水电网络、村庄厕所与垃圾处理、学校医院和养老中心等乡村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后者则主要涉及这些公共设施的有效使用、营运与管护的制度体系建构。目前我国乡村公共体系不仅存在城乡不平等不均衡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乡村尤其是村落人居环境公共设施营运管护差、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低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其根源既与乡村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滞后有关,又与乡村人口布局过于离散,不少公共服务难以有效惠及村落和农户有关。因此,必须从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和空间布局入手,优化乡村人口布局,提供乡村公共服务效率。

(六)注重乡村类型之“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宜追求千篇一律,而应该在体现乡村基本共性特点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体现不同区域乡村在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产业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数字乡村的发展,乡村人口和村庄形态在数量上和空间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乡村在空间布局上会形成三种主要的类型。一是传统的单一村庄类型,可称为传统型乡村;二是组合的乡村群类型,可称为组合型乡村;三是城(镇)郊型新社区乡村,可称为城乡融合型乡村。这些不同区域类型和空间特点的乡村将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形成多种类型并存、各具特色优势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七)注重多元主体之“和”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营运和居住的主体应该是多元主体的汇聚与集成。乡村建设与营运的主体除村集体和农民外,还应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乡贤等四大类。这些主体虽然各自定位不尽相同、路径各异,但各具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协同互补,使政府、集体、市场、社会组织、亲缘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合力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和营运,形成乡村建设和营运的大联动、“大合唱”。此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将是开放包容的乡村,它的居住对象也一定是多元化的,至少会包括四种类型的“乡人”主体。一是原乡人,也即乡村原住民;二是回乡人,如乡贤等;三是新乡人,指来自城镇的新农人、农创客等;四是旅乡人,即经常到乡村休闲与居住的外来人。营造多元主体之“和”氛围,不仅会给乡村建设带来合力,也会给乡村带来人气和财气,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具活力。

(八)注重共富发展之“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发展路径。既要重视乡村共富产业发展(庭院经济、休闲产业),又要重视乡村共富机制建构。发展共富产业要突出产业发展普惠性,重点关注普通农民、低收入农民的产业融入性和收入获得性。建构共富机制关键要建立带动机制和共享机制,而要实现这两目标,都需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的作用。要进一步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与路径,在“三权分置”框架下,深化“三块地”和“三变”改革,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上下功夫,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集体经济与合作组织(村社合一)以及集体资源与企业资本、与外来人才有效结合,共赢发展的乡村新型集体经济,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广大农民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的作用。

推进共同富裕与未来乡村建设融合互促

共同富裕的重点与主要对象是农村和农民:要确立“提低扩中”的方针,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注重与未来乡村建设的融合互促。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突出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突出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牵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着力推进对小农的带动和融入。使小农和乡村低收入群体能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有机融入,实现乡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重视乡村建设的合理布局。既体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融合性,又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空间的优化和效率提升。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坚定“两山”理念的践行与深化。做好“两山”转化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优先基础上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共富发展。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要创新乡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通过深化改革,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广大农民持续增收和共富发展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