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逻辑理路

2023-04-22孙金香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党性学生党员劳动

孙金香

高校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逻辑理路

孙金香

[孙金香:山东科技大学]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育人作用,是开展党性教育的新载体。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和“必修课”,是加强党的建设事业的重要法宝。劳动教育和党性教育同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的育人使命、耦合的教育内容、互补的育人方法、契合的育人功能等融合育人基质,具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树立“融合共生”理念、健全体制机制、融通教育载体、形成融合力量等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融合。

劳动教育;党性教育;逻辑理路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正心修身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加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应以劳动教育为内容,劳动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成为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路径举措。[1-3]二者融合将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应积极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一、价值理路: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现实需要: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亮丽的本色。党性教育是提升党员党性的重要途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提出,在党员的教育培训中,“把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在劳动中提升认识,在实践中锤炼党性。

党性教育是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而劳动教育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重视,一度形成在高校被淡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弱化的境况,使得当前的一些大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抱有歧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应率先接受劳动教育,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理论及优良传统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勤奋肯干的精神,永葆党员先进性。

(二)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党建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要求,把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五育并举”为新时代国民教育和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德、智、体、美各育是劳动教育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劳动教育要融入到德、智、体、美教育的全过程。而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仍是不争的事实,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4],使得学生从小未能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机会,在家中衣食均被父母包办,在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是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劳动经验不足、知识转化效果欠佳、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吃苦耐劳精神匮乏等问题[5],不利于学生党员党性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的方法[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原则彰显了教育要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将教育融入劳动,使劳动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窗口和途径。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作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塑造健全的人格,“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势必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正向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党性教育中,在融合中检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体力劳动可以强健人的体魄,脑力劳动可以明心启智,增长才干,与党性教育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党员形成精益求精、勇于拼搏的敬业精神和热爱劳动、敢于奉献的美好品德。其次,有利于提升劳动创新能力。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大学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行新的劳动创造,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最后,有利于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劳动教育和党性教育均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和价值教育的属性,二者融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爱党爱国、热爱劳动的价值追求。

二、发展理路: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逻辑关联

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同为教育体系的组成,是不同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二者之间既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属性,又有互促的教育目标、耦合的教育内容、互补的育人方法、契合的育人功能。因此,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二者融合既是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立德树人举措的需要;既可以相互支撑,促进各自的创新发展,也可以相互作用,形成教育新的形态,推动高等教育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一)教育目标的互促性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衡量党员立场和觉悟的准绳。新时代高校党性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党的表率作用和领导职能。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以党性教育为依托,将学生党员的劳动品德养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党性教育内化于劳动教育,为学生党员劳动教育指明方向。

(二)教育内容的耦合性

劳动教育包含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素养教育。党性教育涵盖了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及作风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可见,劳动教育强调的价值观念和党性教育强调的理想信念相耦合,前者强调的知识技能习惯与后者强调的知识技能相耦合,均强调教育的思想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党员坚定信念,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锤炼品德。

(三)教育方法的借鉴性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与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来认识劳动价值,提升劳动技能的基本方法,它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党员在劳动实践中锤炼品德、提升修养和水平。党性教育是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与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养,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可见,劳动教育和党性教育在方法上相借鉴,均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

(四)教育功能的契合性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亦即帮助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在精神上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新时代高校党性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亦即帮助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宗旨意识。可见,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功能契合,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方法。

三、实践理路: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现实困境: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实践难点

1.思想认识不到位,融合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愈加重视,党性教育更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重点,但是对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的融合尚认识不足,在融合理念上存在一定偏差。比如部分高校在全面布局基层党建工作时,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融合工作没有清晰的思路、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计划;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普遍没有专门适用的融合教育教材或模块。

2.制度保障不到位,融合制度构建虚化

融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是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保障。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比如,许多高校对于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缺乏顶层设计,在课程体系设置、主题活动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一体化运行体系,阻碍了融合工作的有效运转。

3.平台建设不到位,融合平台建设不足

高校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平台搭建和共建共享。实际上,一些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尚未纳入劳动教育,也未设置劳动教育课,还仅停留在思想上重视、口头上紧迫的层面,党员教育方案中更没有劳动教育的身影;校园活动虽添加了劳动教育元素,但是未能依据劳动教育特点和育人规律设计活动,更多的只是主题鲜明、内容空洞、联系不紧密;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岗、生产实习岗,但是常将干实务与劳动教育混为一谈,窄化了融合教育的内涵。

4.环境建设不到位,融合氛围营造不足

良好的环境、热烈的氛围是融合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却是新的课题,不仅学界研究较少,而且实践探索也处于初期,亟需加强氛围营造,为二者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二)未来规划: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1.思想层面:创新工作理念,坚持“融合共生”

劳动教育与党建教育融合,不仅有利于发挥各自教育优势,而且可以相互借鉴、互补短长。首先,要将党性教育注入劳动教育的思想与灵魂。高校应坚持劳动教育为形、党性教育为本的理念,将党性教育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以党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教育,以党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党员的劳动品德。其次,要强化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应引导学生党员通过学习劳动知识,参与劳动实践,来体认“劳动最伟大”和“劳动人民最光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亲身体验式的党员教育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能够主动体会、感知、内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党员的自身完善和提升。

2.制度层面:做好整体规划,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全面统筹,健全融合工作的机制体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规划,运用项目化思维谋划党建工作,以有效布局来实现高效破局。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使之成为融合工作的主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到融合工作中去,实现全员育人目的。最后,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高校应建立党团部门和二级学院党委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融合工作的全面开展,调动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场地支持。

3.实践层面:强化平台建设,加强榜样引领

首先,构建融合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建设融合必修课和实践课;选取典型案例,形成课程教学资料包,打造有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其次,创新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志愿服务,通过举办劳动技能大赛、专题报告、学术沙龙来引导学生党员深化劳动观念、丰富劳动知识、增长劳动技能。再次,加强榜样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帮助学生党员树立以劳模党员为榜样,举办“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党员以劳模党员为榜样,把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最后,多方面拓展教育渠道。

4.环境层面:调动各方力量,营造热烈氛围

劳动教育与党性教育的融合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首先,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家庭多为孩子提供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家长发挥“第一老师”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其次,学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置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融合教育模式,将融合工作目标和要求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党员教育方案;创新学生活动形式,结合融合育人实际,体现融合育人特点;搭建融合育人平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生产实习,投身社会实践。最后,社会发挥支持作用。社会要多为学生党员提供志愿服务岗和实习实践岗,让学生党员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提升劳动价值观、锤炼过硬本领。

[1]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N].光明日报,2019-11-12(0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3-01-0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3-0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t20200715 472808.htm1.

[4]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现实畸变与起点回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7): 68-69.

[5]程祥.劳动开创未来习近平这样描述追梦之路[EB/OL].(2017-04-30) [2023-01-06].http: / /news.cnr.cn/native/gd/20170430/t20170430_523732656.shtm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基金课题:山东科技大学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编号:ESDZX-22097)、2022年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编号:QX2022M09),2021年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驻青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研究(编号:105)。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党性学生党员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