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得春味品春色
2023-04-22徐楠
徐楠
“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各种菜蔬见光疯长,春卷应时而生。丰盈的春味、暖暖的春意再次在酥脆之间悄然涌动。
春卷,简约、形象,把春天“卷”起来,确实是一件风雅之事。春卷在舌尖绽开之时,带来的不仅仅是春天的福气,更让人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积淀。
春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由“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晋代,立春这一天,人们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吃春盘也叫“咬春”。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卷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薄薄的面皮下,馅料若隐若现,时令菜蔬挥洒着春天的鲜活和明媚,已足以令人向往之。春卷的制作工艺早有记载,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就是在平底的热锅上,烙出一张张平整、雪白、又圆又柔的饼皮,卷上丝状肉馅,最后油炸而成。
春卷的馅儿是其灵魂所在。晋代周处编写的《风土记》有“元日造五辛盘”的记载,就是取五种辛荤的蔬菜,供人们在春日食用。明代李时珍云:“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春日食用,有发五脏之气的功效。
如今,春卷馅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包括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多种口味。最好吃的当然是荠菜馅儿了,将荠菜剪去根部泡好水后,放到开水里焯一下,擠掉水分剁碎,然后加入切碎的肉、虾米等其他的馅料,搅拌均匀。碧绿荠菜、鲜红肉丁、淡红虾米、金黄皮蛋,还有褐色的茶干、香菇丁,真是春色满盘。
包春卷是个细活儿:摊开薄薄的皮儿,将适量的馅儿放到春卷皮的一侧,然后卷角,包住馅料,把两端向中间折起,继续卷,最后在边上涂上水粘牢,一卷二折三叠,一个小巧玲珑的春卷就诞生了。
轻轻码放,渐次堆叠成一小垛,便成就了一盘子的晶莹透绿、温润如玉。起锅倒油,待锅里的油烧至五成热时,把春卷沿锅边滑下,霎时嗞嗞地煎炸开了。适时翻动,炸至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控油。轻咬一口,春卷皮又酥又脆,馅心柔中带鲜,油而不腻,满口生香,令人欲罢不能,频频下箸,咬一口香喷喷,品一缕好春光,恰如窗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
如今,小小的春卷,早已成了春节餐桌上的“常青藤”,它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憧憬,表达了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祝福,更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本文系作者原创来稿)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