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路径探析

2023-04-21何苗苗

出版广角 2023年3期
关键词:影响力国际化学术期刊

【摘 要】国际传播是国家当前高度重视的领域,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对我国整体国际传播战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意识显著增强、高影响力文章数量明显提升、领域的丰富性进一步释放、国际传播的渠道逐渐拓宽,但在优质稿源、市场运营、对外宣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具体可采取推动转型发展、留住优质稿源,加强技术应用、建立联合平台,创新传播形式、提高宣发能力、重视人才培养、优化引才机制等方式,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学术影响力;学术话语权

【作者单位】何苗苗,伊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一带一路”专项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YDYL2023YB006)研究成果;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21年编辑学课题“学术期刊‘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PY202108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11

媒介技术的推动使世界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传播由此逐渐成为国家外交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国际传播能力的构建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核心部分之一,既是我国各个领域学习、研究、进步的理论阵地,又是我国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科研成果成功接轨国际化的主要平台,更是我国学者与他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学术期刊在我国国际传播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通过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来争取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学术话语权,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学术引导力和国家话语权。

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现状

我国作为文化、科技、教育大国,必须高度重视学术领域研究对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面对风起云涌、环境复杂的国际市场,我国学术期刊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增强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国内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在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如下。

1.国际传播意识显著增强

国内学术期刊种类多、数量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早期大多数学术期刊只注重在国内发展,但随着交流平台和交流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学术期刊意识到“学术无国界”,只有与同领域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理念接轨,才能避免学术期刊的发展裹足不前。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意识显著增强,尤其是国内的英文版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因此更注重拓展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自21世纪开始,便逐步改革期刊评审标准,积极邀请多国学者审核与把关期刊内容,并时刻关注国际期刊出版的数字技术规范,在内容和形式上践行国际化标准,进而在国际社会中崭露头角,同时也为正在探索国际传播的学术期刊提供有效借鉴。

2.高影响力文章数量明显提升

国内学术期刊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对期刊含金量与文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的重要标志是国内文章在国内及国际大型学术期刊、学术活动中的被引用频次。一方面,進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科学文化成果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创设了更为安全、包容的环境;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升级与数字出版进程的加快共同推动国际知识资源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在国内外大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高影响力文章数量明显提升。高质量带动下文章的高影响力成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因素,高影响力文章引用频次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社会的曝光率及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3.领域的丰富性进一步释放

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因此高度重视科技项目的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开展,促使科技类的学术期刊成为学术领域的先锋。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国际学术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多为科技类期刊,其他领域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影响力较弱。如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国家发展的又一主题,因而人文、社会等领域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均衡传播对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2022年底中国知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榜单中,Cell Research和Science Bulletin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发酵,与此同时,《经济研究》《心理学报》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指数也有所提升,表明在国际传播中我国学术期刊领域的丰富性进一步释放[2]。

4.国际传播渠道有所拓宽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传统渠道主要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等进出口发行企业,但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传播效率不尽如人意。随着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推进,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字化平台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借船出海”成为近10年来国内学术期刊在海外运营的主要模式,即通过与国外知名出版商合作来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传播率。整体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渠道由传统渠道向数字化渠道、由国内渠道向国外渠道拓宽,迈向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

二、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我国学术期刊对内始终坚持吸引优质稿源,努力提升期刊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对外长期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积极寻找国际化合作伙伴,与西方出版商合作已成为常态。尽管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传播初有成效,但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依旧存在显著差距,在品牌影响力、技术平台成熟度、市场化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总体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传播道阻且长。

1.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根深蒂固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学术建设等方面发力早、蓄力深,打造出诸多知名的学术期刊品牌,且多年发展使得西方学术期刊实力与知名度并存,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根深蒂固。而非西方国家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长期处于“跟跑”状态,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模拟西方学术期刊的特点及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期刊品牌。我国学术期刊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学术环境中,尽管学术贡献与论文影响力双高,但在国际上仍然面临被动传播局面。

2.论文产出与期刊收录严重失衡

近年来,我国论文产出量与论文质量明显提升,但论文产出与期刊收录严重失衡。2020年财新网公布的一组论文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4万篇,但发表在中国期刊的文章数量不到2.7万篇。各行各业愈发注重论文发表这一指征,但国内学术期刊一方面难以满足国内学者的发文需求,另一方面收录来自其他国家的论文却又寥寥,优质论文的流失导致期刊整体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不足,学术水平与期刊水平呈现两极分化趋势[3]。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国内学术期刊发展基底不牢固,整体运营模式并未随着时代发展而及时变革,尤其是市场开发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3.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不足

历经多年发展,学术期刊所处的出版环境、媒介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国际上先进的媒介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不足成为掣肘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的障碍。其一,世界公认三大索引系统“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均由美国建立,而这三大系统对西方学术期刊的文章表现出较强倾向性;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缺乏以技术为支撑的自主索引平台,使得数据采集和应用受限。其二,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数字出版形式单一,视觉系统的应用不够丰富立体,不利于国内学术期刊突破语言障碍等方面,导致诸多国际学者对国内学术期刊的接纳率偏低[4]。

4.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人才缺失

现阶段,国内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皆面临人才不足的现状,尤其在学术期刊面向国际社会的当下,人才竞争压力倍增,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技术升级和期刊转型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队伍中的传统人才已无法满足当前行业需求,与技术相关的数字出版人才尤为紧缺;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国际化既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踊跃竞争的市场,现有兼具编辑能力与学术背景的国际传播人才不足以填补市场空缺。

三、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路径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各国之间的信息壁垒,随着我国科研能力和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我国论文发文量遥遥领先,已位居世界第二,这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与此同时,我国在推动学术期刊走出国门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成为学术期刊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底气,在此背景下,国内学术期刊更要审视自身短板,敢于求变,积极创新。

1.推动转型发展,留住优质稿源

优质稿源既是证明期刊学术价值的关键,又是吸引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核心。因此,学术期刊可通过推动转型发展来留住优质稿源,从而打造权威的市场品牌。学术期刊需要优化编审机制,通过发挥海外优质编委作用,使编审团队向国际化靠拢。编审团队国际化不仅能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在保障学术公平、学术诚信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论文质量,也能够助力学术期刊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学术圈的规则,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除审核团队的优化外,學术期刊需要不断拓宽征稿渠道,在重视国内征稿渠道的基础上,鼓励国内稿源以双语形式呈现。2022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显示,中国科技期刊TOP期刊中,英文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是中文刊的7.5倍,双语稿源的引进能够帮助学术期刊重新抓住因语言障碍而错失的国际传播机会。此外,学术期刊应主动争取海外稿源,根据期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一定时期的重点课题邀请海外相关企业、高校人员投稿,以此促进稿件来源国际化。

2.加强技术应用,建立联合平台

面对西方国家学术资源垄断、学术话语霸权的局面,我国学术期刊应在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掌握学术国际传播主动权。201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提到,我国学术期刊要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迈进,这是降低学术资源引进费用、提高学术资源市场效益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加强技术应用,建立自主可控的学术期刊服务平台迫在眉睫[5]。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辅助下,我国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建立集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型于一体的平台,但由于平台内建设分散、资源数据获取有限,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服务平台还有差距。因此,学术期刊应联合其他资源共建统一的中国国际化学术平台,一方面重点链接国内的学术资源、学术数据,不断扩充平台数据库;另一方面尝试激发亚洲学术圈的贡献力,通过中外合作丰富中国国际化学术平台资源,并以合作为契机提升中国国际化学术平台的国际使用率,从而增强国内学术期刊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3.创新传播形式,提高宣发能力

通常来看,只有有发文需求的学者才会关注国内学术期刊动态,大部分人即便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也较为陌生。如今,学术期刊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各国优秀的学术期刊将进一步加剧该领域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只有创新传播形式,提高期刊在国际市场的宣发能力,才能有机会让更多国际学者或读者接触到中国学术期刊。具体而言,学术期刊可尝试以Infographic(信息图)数字化模式推广期刊论文。信息图能够形象生动、精准有效地呈现论文核心内容、重点板块,从而帮助国际学者或读者理解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引用率[6]。

借助国际化的新媒體平台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曝光率,拓宽学术期刊在国际社会的辐射范围。国内学术期刊可通过在Twitter、ResearchGate、Wikipedia等平台开通账号对期刊进行公开介绍、内容展示及活动推广,同时注重账号运营、用户互动和用户服务,以充分吸引国际学者或读者。例如,Nano Research、JDIS、JSHS等10余个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皆在Twitter账号上进行宣传且传播效果显著,国际化新媒体平台或将成为国内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又一通道。

4.重视人才培养,优化引才机制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传播必然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支持,其中人才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和走出国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既要体现超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语言体系,又要满足数字化出版水平和国际传播标准。国内学术期刊应重视相关人才培养,不仅做好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数字技术、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知识及技能培训,为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也要联合高校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及出版等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学术期刊走出国门储备优秀人力资源。

国内学术期刊要想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需要适当引进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出版与海外运营等方面蓄力。面对行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压力,学术期刊应不断优化引才机制,针对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学者、编辑,学术期刊可设置特殊岗位兼职引进,借助业内知名人士提升学术期刊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威性。此外,放宽引才条件,主动引进熟悉海外新媒体运营生态的传播人才,帮助学术期刊尽快适应国际传播规律。

国际传播的议题正式提出时间不长,但国家各个领域对于走出国门充满信心,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学术期刊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现国家各行各业先进成果,彰显国家实力的途径之一,“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并驱争先的学术较量中,学术期刊更要对内坚持转型探索,对外持续加大传播力度,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音量”。

|参考文献|

[1]陈果. 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22(22):1-4+8.

[2]张彩霞,杨永军.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2(11):86-90.

[3]李锋,吴灵玉.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与协同机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8-106.

[4]杨姣.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制约因素与提升[J]. 青年记者,2020(14):53-54.

[5]张德发,闻丹岩,龙杰. 造船出海正当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新基建[J]. 中国编辑,2021(11):44-48.

[6]唐银辉.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效果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TOP10学术期刊的实证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6-80.

猜你喜欢

影响力国际化学术期刊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天才影响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