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时代构建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与路径指向*

2023-04-20白东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文科范式

白东北,李 萌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202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011项,此举标志着酝酿数年的新文科建设跨出了实际操作的一步。新文科时代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是国家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作出的历史性跨越,旨在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的时代新人,从而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发展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特征的有关经济发展的独创性观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在党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潮流,学术体系和理论架构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与理论内涵更为丰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如今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颇为严峻,新时代背景作为学科生长的土壤日新月异,各种挑战不断要求深化对知识的探索,加快学科教育的衍变,推动政治经济学实现自我变革,适应新的经济实践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科范式即是某一学科成员所共有的理念、规范、技术等,是其领域的一种价值共同体,其中某种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必须要遵循该范式。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来讲,其并不缺乏自身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的学科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阻碍其发展,不足以形成世界一流学科范式。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空间存在着相对封闭的趋势,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正如经济学家哈罗德·范·伯克尔所指出:“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政治、社会学、法律等学科紧密结合,以更好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2]其次,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路径指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未适应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节奏。近年来科技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逐渐出现,给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学要认真研判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明确政治经济学学科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目标,着力提升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持续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形成一流学科范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的应然状态

对于“新文科”时代的解读重点在于“新”,文科教育之新在于以新的人文精神、新的人文理念、新的人文内涵,通过复杂性、整体性、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对人文、价值、技术等的研究范式进行重构[3]。在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学科范式不仅在理论研究上不断突破,在实践运用上也大胆创新,深入挖掘经济政策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彰显中国智慧

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的检验下不断完善与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理念、精神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应始终领跑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完美对接,倡导使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难题,充分彰显中国智慧。在理论上,政治经济学从其使命出发,理论体系的构建均以实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为根本,以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内部规律为目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时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固其根本,培其本元。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能够明辨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对学科发展中具有争论性或者冲突性的理论概念能够做出尝试性回答,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维护学科范式的构建。在发展上,政治经济学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汲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营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改革创新,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形成独特的“中国方案”,守其正途,创其新方。比如,在研究假设上,勇于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市场万能论”等逻辑;在研究方法上,勇于扭转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度模型化、数学化的倾向,更加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理论内涵;在研究对象上,以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为根本,着眼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引领学科先进潮流。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的研究视野是整个世界,在前沿研究上同其他国家进行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充分重视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学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成长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其理论逻辑和学科范式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积极开拓未知领域,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瓶颈的“中国方案”。

(二)和合共生、深思细究,彰显大国智慧

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是一门交叉性、融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科教育中不仅沿用政治经济学解释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融入数学、物理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范式,以多视角对政治经济学问题深入剖析。政治经济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在尊重各自本质特性的前提下,遵循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在不同学科的重叠区域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和合而共生。经济物理学就是经济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最好例证,要求从物理学的角度,借鉴量子力学、流体力学等的思维模式,分析经济学领域的客观现象,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在新的领域建立了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丰富了原有的理论体系,解决了一些实践与理论不相符的问题;另一方面扩大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加快学科教育的变革。

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时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在顺应历史潮流中把握先决主动性,持续深化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原创性贡献和开创性实践创造书写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4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深刻认识中国政治经济学实践活动的独特创造,不断挖掘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经典案例,为理论体系的架构提供支持;同时在持续完善以往采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式的基础上,抓住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推广应用的机遇,创新研究方法,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范式变革,突破西方主流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窠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深化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彰显大国智慧。

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明确了未来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罗纳德·多尔曼所言:“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5]在此背景下,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的构建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支撑。

三、构建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的路径指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新文科背景下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政治经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紧密相连。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体现世界一流学科应有的特质特性,奠定学科范式的逻辑基础,提升政治经济学学科在国际一流学科中的地位,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学在国际中的实践应用与完善。在范式的构建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需要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李稻葵教授指出:“政治经济学应当具备它自己的特色,要重点研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深入挖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6]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实际,本文将从强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大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投入五个方面,详细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面对现实发展困境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融合性

纵观科学发展的遥远历程,从混沌不分到泾渭分明,再到学科交叉,看似是循环往复,实则是经历内部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螺旋上升,其中实现了质的飞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注重新兴学科、重点学科的发展,积极推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构建新时代现代化学科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文科时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指明了方向。学科交叉是学科前沿之间的碰撞,知识的摩擦容易迸发出火花,实现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7]。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现代学术体系的两个重要分支,自然科学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离不开社会科学界的支持,而社会科学的每个领域都是以自然科学作为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交叉融合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8]。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要求政治经济学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政治经济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古以来就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其中的内在机理存在重大的相似性,如“万有引力”与“市场价格”、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与市场上的“优胜劣汰”,为学科交叉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科交叉融合会催促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不断发生综合性变化,而这种综合性变化对学科融合也存在内在推动力。政治经济学学科交叉融合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经济学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教育中必须融入自然科学的元素。在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推进政治经济学创新性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知识生产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学科拘泥于已有的理论观点,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创新,究其原因就是过分强调“术业有专攻”,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学科教育领域,“独善其身”结果就是“自我淘汰”。政治经济学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经济物理学中存在数学、物理学方法的应用等等。

从现实的学科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致化,学科之间的“硬边界”已成常态化,知识边界过于僵化。针对政治经济学学科教育的弊端,未来的学科教育要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目标,要求在政治经济学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呈现更加客观、更具可检验性和服务社会的属性,即需要引入自然科学中科学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知识方法。此外,政治经济学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要通过知识的相互融合、互鉴互促催生新的知识生产,以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交流推动知识生产全球化,因此政治经济学学科不仅要识别自然科学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知识完善现有理论体系,而且要借鉴自然科学中一流学科范式的构建,借助其关于机理和规范的认识方式或解释途径,深度诠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而切实拓宽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知识广度,提升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2.政治经济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教育中必须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元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学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从政治与经济双重角度研究社会演进规律,拥有丰富的人文元素,与人文社会科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首先,在经济学领域边际概念的使用成功纳入了心理学因素,凯恩斯发现的流动性陷阱也是在揣摩经济主体心理变化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次,使用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现象习惯以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而理性预期是指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经济主体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做出合理化反应,即研究经济主体心理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文本回归研究情感指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内在机理是通过现代化的大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来测度人的心理情况,将社会心理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除此之外,福利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等都源自于经济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在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的新的学科。单一学科的学科领域的专属霸权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动摇,学科“硬边界”向“软边界”转化已成发展大势。政治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更多地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更好地解释政治与经济的复杂关系。”[9]政治经济学学科要把握发展机遇,强化与基础学科的交叉合作,深化跨学科研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应用性

在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实践可以检验和修正理论,实践检验是理论成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政治经济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应该能够为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目前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研究还较为抽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够贴合,实践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尽管学科理论框架已经构建,但在实际研究中,有时候理论抽象化程度较高,难以与具体政治和经济现象相衔接。例如,政治经济学家可能在理论层面探讨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却未必能够准确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对实际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难以为国家和社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政治经济学学科在新文科时代必须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实际解决经济和政治现象时,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将现有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对于新理论、新实践的萌生,要敢于尝试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挑战理论的可适用性,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向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此外,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动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研究产业升级问题时,可以结合中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合理推测政策实施结果,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政策方案不断进行优化。这样的研究既能够推动学科发展,也能够为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实际指导。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对接,提升政治经济学的应用能力。

(三)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性

理论研究即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社会现象背后未知的奥秘,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政治经济学服务社会的客观依据。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中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目前中国政治经济学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从研究对象看,局限于对生产关系及其规律的研究,即对一定历史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的研究,决定了其研究范围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始, 经过所有制结构、市场体制、分配关系和宏观调控等就告结束[10],研究对象限制了研究范围。从研究方法看,注重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方式,主要以理论叙述和数学论证为主,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实践的需要,迫切要求政治经济学借鉴其他一流学科的先进方法,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在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中,政治经济学学科目前缺乏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研究,从而影响了学科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政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制度设计、政策评估等问题,以深入理解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1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创新。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深化对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论探讨,为我国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12]。前沿理论的创新有助于政治经济学学科更加充分合理、系统全面地解读社会现象,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在深化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开展对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对政治的反馈机制,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深化理论研究,实现学科自我革新,提升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性

学科间的国际交流,既可以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和高级化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突破学术壁垒,激发创新活力,攻克全球性难题,推动学科平衡有效发展。封建王朝末期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让国家吃尽了苦头,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不可再重蹈覆辙。中国政治经济学是立足中国本土的学科,但“立足本土”与“走向世界”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中国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是一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根本,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旨在将立足于本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为独特的“中国方案”,从而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学所普遍面临问题的发展性学科。但是目前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科教育也登上了新的台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政治经济学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为有限,缺乏与国际前沿同领域的深入互动,限制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纳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拓展学科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政治经济学家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借鉴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以便更好地分析国家的发展问题。”[13]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政治经济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对此,一方面可以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邀请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来华交流并进行合作研究,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学者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派遣我国政治经济学专家赴国外学术机构进行访问和合作,加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国家联合兴办政治经济学国际合作交流研究院,吸引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变革与创新,弘扬中国智慧。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琼斯表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政治经济学的全球化,将不同国家的经验融入研究,为政治经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1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大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投入——持续性

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推进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人才支持。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包括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科可以通过改善学科环境、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推动学科间交流合作来促进学科内容深化;同时,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学科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学科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决定了学科发展的高度。在新文科背景下,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存在不足。首先,一些高校可能更注重传统经济学的教学,而政治经济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相比较宏微观经济学来讲,高校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开设的课程教育相对要少,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普及。其次,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由经济学其他分支的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缺少从专业角度对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见解,学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学生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水平相对不高。最后,高校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教育内容存在固化,仍以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了解作为教学目的,依旧停留在教材知识的普及上,而教育方式也仍为传统的课堂模式,缺少对学科前沿的了解,略微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足,究其原因是教育资金、专业性人才、教育平台研发的投入不足导致,限制了中国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教育资源必须满足学科教育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首先要从整体上正视政治经济学,加强对其发展方向的引导,从物力财力上满足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层面来讲,要着重提升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要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知识融入社会、经济、政治现象之中,提倡以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揭露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改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环境,同时要积极检验并反馈政治经济学学科教育的缺陷,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一方面需要打破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积极举办政治经济学讲座和论坛会议,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治经济学要聚焦创新学科教育模式,丰富政治经济学教育实践,可以更加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例如,一些高校已经在课程中引入了实际案例,如深入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

四、结语

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支撑。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罗纳德·多尔曼所言:“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15]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然样态正处于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的阶段,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新文科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范式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融合众多学科的学科思想,大胆创新,兼具大国智慧与中国智慧。

在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中,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是为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迫切需要的。鉴于此,针对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学科范式的确立上,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此过程中,我们需注重强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形成更为完善的学科范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其次,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应密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在深化与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上,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将理论成果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最后,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纳国际前沿理论,以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大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投入,培养更多适应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这些努力,在新文科时代政治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能够在理论研究上不断突破,更好地贴近实际应用,深入挖掘经济政策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文科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孙文科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