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和发展升级策略*

2023-04-20朱二刚陶志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供给农民体育

孙 俊,朱二刚,陶志轩

(皖南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党的二十大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目标,这不仅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前进带来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兴起,公共体育发展更是步入了快车道。但就我国整体情况而言,农村体育的发展进度和方式都与城市相差较大,农村体育发展的滞后严重掣肘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2],才能实现农村体育的有效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在根本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升级策略,希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擘画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和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精准供给提供助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必要性

(一)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突出强调了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必要性[3]。《意见》强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反映了亿万农民群众对过上好日子的期盼,更加凸显了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高涨、人数比例不断提升,传统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民的体育锻炼需求,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和转型迫在眉睫。

(二)全面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必要基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4]。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农村人口的基数占比很大,提升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缩短城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差距,乃当务之急。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家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既为农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0199万人,占比63.8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50979万人,占比36.11%,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5]。因此,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位置上。

(三)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和驱动下,我国农村经济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虽然农闲时间都可以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农民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大部分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好,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和时间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加快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发展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四)全面走向和美乡村道路的必要途径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如今的农村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承载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是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必要途径。第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第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田野运动、游园活动的优势,展现体育文化的活力。第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可以改善村民身心健康状况,融洽邻里关系,提升生活幸福感。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就[6],但是,在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现归结如下。

(一)公共财政供给总量不足

公共财政资金的充足投入是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必要前提。有研究显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既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也不利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各地政府一直在增加对农村体育的各方面投入,由于农村基数大、范围广,政府的供给量与公共基础体育设施的实际需求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仅只有2.41平方米[7],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仍然严重匮乏,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匮乏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很难满足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需求,也必然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二)供给方式单一且维护不及时

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推进,农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有了更高的需求和向往。农村劳力大量外溢,留下来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研究显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有差距,且统一采用“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台”的“一刀切”供给方式来推进农村体育基础工程建设,与农村的人口现状不匹配,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协调、与各地不同的体育运动习惯不吻合[8]。

有一项走访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种类单一,集中于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健身路径,只有18.5%的农村地区建设超过3种体育场地设施,并且,多数农村地区维护效度低,21.6%的农村地区没有专人维护和管理[9]。基础体育设施种类不全,维护保养不及时,甚至有的设施根本无法使用,是导致农民无法正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匮乏

体育动作的形成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大部分农民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指导,导致他们在泛化阶段缺乏对正确体育动作的认知和理解,在分化阶段缺少专业人员指导纠正体育动作,导致在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形成错误运动条件反射,建立错误的动力定型。错误动作会大幅降低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容易导致运动受伤,严重阻碍农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体育技能传授、体育锻炼指导和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工作,他们的存在对农村公共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经费保障、工资待遇不高;三是培育力度不够、专业性人才匮乏。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没有配置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民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无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而且存在指导人员专业技术不强、指导项目类别有限、指导次数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欠缺

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体育锻炼的需求,这与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欠缺、建设方案设计不精准有很大关系。有一项6个省的走访研究显示,94.1%的农村地区在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时,未征求农民的意见,多数农民对此关注程度不高,认为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这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变成了政府的一厢情愿,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供给方式较为单一[8,10]。

反思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欠缺的原因,一方面是多数农民认为日常农活本身就是锻炼身体,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专项体育活动;另一方面是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事务多、人员少,没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农村体育工作中,更没有主动关心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诉求。

(五)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缺失

监督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监管规范缺失,制度法规不完善。政府对于农村体育事业的监管工作要求不高,各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关于农村体育监管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大多数地区只抓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10]。

基层政府、体育局以及相关部门几乎承揽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部工作,他们既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者,也是监管者。政府自我监管公共体育服务,极易导致监管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升级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体育+旅游”多元并进

首先,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快速发展,必须落实《意见》中提出的“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导方针[1],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比重,支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其次,在政府主导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拓宽供给途径,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意见》还指出“乡村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特色效益。利用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发挥特色效益的同时,制定乡村体育生态发展路径”[11]。可根据不同的乡村地理环境,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比如广西南宁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陕西榆林吴堡县漂流小镇等[12]。政府要做好统筹引导,以体育运动项目为核心,以参观体验和导游讲解为主要形式,以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拓展面向大众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形成农民体育锻炼、经济收益增长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持续供给、良性循环。

(二)实现精准化供给,做好设施维护保障

为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率,防止低效和无效供给、实现精准化供给,可探索“1+X”供给方式,“1”是指符合大众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路径或健身广场,“X”是指不拘形式的、多彩的地方特色体育需求。在进行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必须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出台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和体育设施建设方案,从而实现精准化供给。例如,经调查,某村的篮球项目盛行便建立篮球场,武术氛围浓厚就配备武术设施,用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迎合农民的需求。以此提高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体育基础设施的有效维护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后,后续维护服务必须同步跟进,严防设施设备老化或损坏,建立维护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员,预留维护经费,确保所有设施设备时时处于良好状态。

(三)“外引内培”,吸纳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有效指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总结出农民的体育需求,是发展农村体育服务的重要力量。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问题可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举措。

“外引”是政府要建立相关机制并进行积极引导。例如,将下基层进行“体育扶贫”与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指标挂钩,并从高校、中小学抽调体育专业人才下乡,有计划地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面向社会教育机构进行“农村体育指导”的项目招标,到农村开展规范的体育指导。“内培”是在农村选取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且爱好体育的村民,由政府定期组织体育常识和体育技能培训,既“扶知”又“扶智”,提升其责任意识。培养农民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基层自治力,让农民指导农民促成体育与人才联动的生动局面。

(四)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是解决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无效供给、低效供给,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供给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充分掌握农民实际需求刻不容缓。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主动公开当地公共体育服务信息。让农民群体全面准确了解农村体育设施设备建设计划、相关政策法规、体育活动安排等等。

其次,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有关部门应利用农闲时间,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农村体育宣传。例如:结合医疗常识让农民了解体育锻炼对一些身体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恢复的好处;参与体育活动可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精神状态,进而以更加饱满的活力投入工作和生活等。

最后,拓宽需求表达渠道。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渠道,精准全面地掌握农民诉求。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各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与维护农民公共体育服务权益的根本路径。

首先,要完善监管规章制度。要做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服务监管规定及村民的评价机制,保障监管的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要形成多元化监管机制。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如社会组织、各类媒体和农民群众都可以参与监督;逐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企业竞标承建,村委会实际管理,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政府机构根据村委会落实情况进行奖惩的多元化监管机制。

最后,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情况要与绩效考评挂钩。优化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将农村公共体育建设情况、农民满意度、参与度等纳入考评指标,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走深走实。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究其原因,与公共财政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且维护不及时、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匮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欠缺、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缺失等方面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升级策略:加大资金投入,“体育+旅游”多元并进;实现精准化供给,做好设施维护保障;“外引内培”,汇聚专业人才;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旨在加速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书写健康中国答卷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供给农民体育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6体育年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们的“体育梦”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