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课程建构实践研究
——以江苏南通凤城古镇剪纸绘本故事课程建构为例
2023-04-20张志群
张志群
(南通市海门区余东小学,江苏 南通 226152)
本课程是基于地域资源情境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余东,又名“凤城”,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内,是一座有1300 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现古镇仍保留明清时期具有南通地区特色古朴遗风的建筑十多处;始掘于南宋时期的古运盐河依旧三面环城;余东的民间文艺,百花齐放,争奇斗妍。通东民歌、京剧演唱,至今不衰;余东庙会,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今日余东,文化遗产遍地,成为南通市特色文化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剪纸绘本是弘扬本土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艺术形式,课程结合余东古镇丰富的文化资源,用剪纸绘本表现家乡的民俗风情与故事传说,把古镇深厚文化融入剪纸绘本创作中,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课程的实施对象为小学六年级的社团学生,本项目是在前期剪纸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剪纸技能,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保持着对创作强烈的好奇心。
一、课程目标
审美感知: 欣赏不同剪纸艺术家的表现风格,感受非遗剪纸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艺术表现: 用生动的剪纸形象、简洁有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设计制作出一本具有“古镇文化味” 的剪纸绘本。通过构思、创意、表现技法、文字表达,学习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为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实践探究,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创意实践: 通过对“凤城故事” 的挖掘与选择,编写出合理有趣的古镇故事,并用剪纸的表达方式与简洁的儿童语言相结合的绘本创作形式来表达学生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自信: 通过将“凤城故事” 用剪纸绘本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余东古镇的文化传扬增加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课程活动预设
本课程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预设以下五点来完成项目任务。
(一) 读剪纸绘本,激发创作动机
艺术欣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创作是人的审美创造活动,没有审美感知就不会产生审美创作的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绘本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的什么艺术表现形式,剪纸的表现手法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这种理解包括对剪纸绘本表现主题的理解,以及对非遗与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只有对剪纸绘本的创作产生主动意识后,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才能发生。
(二) 明确目标,制定阶段任务
目标指明方向,只有在明确的目标下,制订合理的计划,分解任务,才能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向学生明确最终呈现出来的项目成果,设计阶段任务表和建立评估标准,以测评学生达到预期自主探究成果的程度。教师通过对剪纸绘本创作过程的了解,将项目“大任务” 拆成一个个“小任务” 来设计任务阶段表。第一阶段,对本土历史的探究;第二阶段,创编凤城故事;第三阶段,配PPT 讲故事;第四阶段,将创编的故事画成连环画草图;第五阶段,用剪纸形式表现绘本故事;第六阶段,书籍装帧设计;第七阶段,新书发布会。每一个阶段任务有规定的时间,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与建议。
(三) 项目实施,多种学习方式
美术的深度学习一定是通过“体验” 来完成的。这种体验有大脑的参与,有口的参与,更需要手的参与。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情境、体验的过程和体验的实际应用。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古镇老街,在真实的情境中触摸古迹;去寻访刻纸艺人,让学生体验凤城刻纸的传统技法,感受古镇非遗文化的魅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资料查询和技法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项目任务,合作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进行任务分工。通过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问题驱动,不断改进
从文字故事到画面呈现,需要合理的想象,丰富的画面感,这是将脑海中意象具象化的过程,学生需要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的过程,即采取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那样,为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实践探究。剪纸绘本最终呈现的是学生经历构思、创意、表现技法、文字表达、校对、成册等过程的成果,每一个过程中需要对比最初的任务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设计绘本创作的步骤方法。一个故事,往往需要10 个以上画面来呈现,故事分画面构思时可使用画小稿来把脑海中的画面具象化,造型、构图、细节根据审美喜好及故事的时代文化背景不断修改。例如,教师在学生构思画面时可以用四个问题来启发;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 故事的主角是什么样的人? 此时期服饰有什么特征? 环境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了解绘本创作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在用剪纸的形式表现绘画小稿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剪纸风格表现,保持剪纸造型的个性化。
(五) 成功展示,交流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将创作的剪纸绘本进行展示交流,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社团内开展“新书发布会”、校园橱窗展示、卓越课程展示、工作坊展示,还可以通过网络公众号宣传,将“辐射范围” 扩大,增强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热情。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各学科的零碎知识与技能,梳理成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在阶段任务表中完成自评与他评,教师结合学生完成阶段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与成果给出最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后反思。
三、课程实施过程
剪纸绘本创作项目是基于地域资源情境的综合实践活动。余东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政府正在进行“凤城古镇保护与开发” 的研究。剪纸绘本正是弘扬本土文化的创新艺术形式,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实践、构思、创作等方式,达到对凤城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创作的高阶思维培养。因此,教师须明确项目活动的任务: 创作一本优秀的凤城文化剪纸绘本,绘本里有本土文化、吸引人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造型丰富的剪纸。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 “古镇文化味” 的剪纸绘本呢?
(一) 制订计划,跨学科解决问题
要创作具有“古镇文化味” 的剪纸绘本,首先要对绘本创作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以明确后续的学习任务,进而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以确保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想剪纸绘本的创作制作过程,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修改猜想的创作过程。本项目活动预计20 课时,学生制作出阶段任务计划表,然后对照阶段任务计划表分步骤去完成各项小任务。
通过对剪纸绘本创作过程的了解,将整个过程进行分阶段划分为五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通读《余东古镇》 一书,寻访古镇故事,让学生记录最感兴趣的内容,挖掘其中的历史典故,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故事。一本有趣的绘本,必须以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为载体,设计的第二个任务是将编写的故事分段,将每一段分解为一个画面,内容的转化要有衔接,将每段的文字用画面构思出来,故事一般分10~12 个画面。第三个任务就是PPT 配图讲故事,不但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更让学生在PPT 的配图中,寻找想象中的画面,在PPT展示过程中,将故事讲出来,并让组员一起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定稿。第四个任务,根据故事创作剪纸绘本。剪纸的风格与表现力,直接影响绘本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剪刻之前,画稿的设计必不可少,造型的设计可查询资料,比如明朝时的凤城建筑特征,学生在查阅和修改中了解历史。第五个任务,绘本的装帧设计,提升审美情趣。整个项目需要用到历史、语文、电脑、表达、绘画、剪纸、设计等学科知识。本课程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和学科外的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 剪纸传承,永葆童心
剪纸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风格迥异,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剪纸传承人,其中王贵英的剪纸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用粗犷的线条、奇特的构思、率真的造型创作的剪纸深受人民喜爱。这种没有固定章法,纯真生动的剪纸造型正适合儿童欣赏与表现。在之前的剪纸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自由徒手剪纸的表现方法;教师曾带领学生寻访本土刻纸艺人,了解并学习了“凤城刻纸” 的传统刻纸技艺,学生能灵活运用刻刀表现阴刻、阳刻的人物。剪纸无定法,剪纸的风格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大胆豪放,有的学生精致入微。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想象的画面剪刻出来,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欣赏学生的创作,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适当的指导可以是方法的建议,也可以是表现细节上的启发,尽量让每一名学生在剪纸造型上保持个性化,从而理解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剪纸绘本创作是传承,更是创新。
(三) 装帧设计,展示反思
在剪纸绘本装帧设计中,我们以展示形式进行探讨,结合中国画的装裱形式中册页、长卷与书籍翻页等形式设计。册页,可以在短时间内展开,竖着展示就像立轴,横着展示就像手卷,产生视觉的冲击效果;长卷,慢慢地展开,带有一定的神秘与好奇;翻页,拿着厚重、美观,翻时带有一定的期待与想象。
学生完成剪纸绘本的装帧设计后,教师组织开展“新书发布会”,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撰写发布会文稿,文稿主要围绕设计理念、内容构思、创作过程中的亮点及收获和不足来撰写。等学生的“新书发布会” 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反思报告与自我评价。
四、课程实践分析
(一) 本地域资源的开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课程以“凤城古镇保护与开发” 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问题。在课程的实施中,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盐业文化浓厚,人才辈出,将文化自信深深扎进儿童的心间,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艺薪火相传,让古镇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 跨学科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概述中,明确提出“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要求学生能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在此课程中,强调“跨学科” 解决问题,不论是古镇文化的挖掘(历史)、创编故事 (语文写作)、PPT 的制作,还是剪纸绘本创作前的故事讲述与完成后的“新书发布会” 发言(语言表达),以及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审美、创意、绘画、剪纸、设计等(美术),都需要各学科相互融合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
(三) 多种学习方式并用,培养综合能力
本课程中,为挖掘凤城故事,学生用探究学习方法,去探访老街,寻访艺人,唤醒内心对古镇文化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寻求老师帮助,编写生动有趣的凤城故事,引发自身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将故事用剪纸的方式呈现出来,探究学习剪纸的表现技法,促进剪纸技能的提升;最后将绘本进行装帧设计,尝试合作学习,加速审美能力的创新。
五、结束语
从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剪纸绘本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过程,培养了学生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不断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经历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工作” 的过程,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