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2023-04-20董岫玲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师

董岫玲

(扶余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松原 131200)

在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效果。[1]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启蒙阶段,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与教育者要从问题中汲取经验,选择正确的劳动教育方向,精心设计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立体、活化的课堂上实现劳动锻炼,完善素质积累。

一、围绕系统课程,探索劳动教育规范化途径

系统的课程是教育项目开展实施的基础前提,也是教育内容延续内化的重要指导。在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课堂中,关于课程的研究普遍欠缺,不少学校弱化劳动课程的理论指导,缺乏长期性、深度性考量,导致小学劳动教育课堂过于随意,衔接混乱。因此,有意识、有方向地择取理论教材,设置规律、规范的课程引导尤为必要。小学生年龄的特性与发展的需求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劳动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感悟都须切合学生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规律。此外,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结合体,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要以道德教育为基底,让学生建立劳动意识,循序渐进地在专业化、规范化的引导下完成劳动学习过程。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劳动教育中,学校安排的课程主要有家务劳动、改造劳动工具、衣服的多彩印染等几个方面,科学地结合生活、文化,围绕家庭、校园、社会等多个环境展开实施,课程材料图文配合,语言简洁,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专注度强,积极性高。细化内容部分,如“改造劳动工具” 又分为清洁工具改造、文具用品改造、生产工具改造,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按类别认识了各种工具,还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延续锻炼了工具改造技巧,树立了“变废为宝” 的环保意识,劳动教育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充满了积极探知的欲望。

二、结合生活实际,完善劳动教育融合性效果

生活是劳动的源头,劳动丰富生活体验,提升生活品质。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实践融合,与课堂相对固有的学习氛围不同,生活环境对学生来说更为放松、切实,在生活中融入劳动观念,设置劳动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互通,还能让劳动教育活化、生动,激起学生的参与感。同时,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实施,易于体验。在具体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生活环境的创设及利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也可以将劳动教育内容放大于实际生活,更可以考虑学生的差异化、个体化,让学生展示自己熟练、擅长的劳动技巧,触发学生积极持续的参与度,达到教育融合、思想融合、意识融合的效果。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 “生活中的烦恼” 的讨论,学生踊跃发言:“作业本总是不见” “书桌才收拾好一天就乱了”“为什么用了文件袋仍然半天才能找到书本”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安排了“整理,让生活方便起来” 的劳动任务,让学生互相总结整理收纳的妙招,并且在生活中实施起来。学生积极响应,短短一周时间,通过认真实践,在验收时刻学生大显身手,有人为作业本制作了分类标签,有人给书桌划分了严格的物品摆放区,还制作了“越界必罚” 的幽默小标语来提醒自己,还有人用塑料薄板对文件袋进行了加工,这样可以更细致地分类整理。让劳动回归生活,学生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注重总结评价,提升劳动教育个性化感悟

总结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教育过程只有教授传达和实践体验,容易造成学生完成任务式的意识习惯,即使在劳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也无法通过感悟分享来加深实践印象,导致教育培养流于表面。总结评价是以师生点评、互相分享的形式展开,作为教育环节的收尾不仅起到“点睛” 的作用,还能对学生进行深度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参与过程。劳动教育以“做” 为重心,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得到了成果,而总结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把倾吐感悟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劳动体验过程更加完善,充分展现个性化,有效推动学生参与劳动的踊跃性。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劳动教育中,学到“布线行针” 一课时,教师从穿针引线教起,在技巧锻炼中,教师又为学生安排了缝扣子的劳动实践环节,新鲜的劳动体验让学生的投入度非常高。教师特意留出评价环节,对学生的整体表现给予肯定,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实践感悟,并推荐一名小组代表上台总结,在充分的互评、自评中,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从其他学生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新知,完善了劳动实践。

四、着眼精神价值,建立劳动教育素质化意识

新时代所倡导的劳动教育,追求的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即劳动价值本身,而外在价值即由劳动所带来的更大价值。[2]失去精神导向的劳动教育必然会产生形式化的弊端,而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才能令学生产生劳动意识,引导正确的劳动实践。

(一) 社会公众传导,创设思想氛围

劳动教育不单是学校的重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提倡劳动教育,可见,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教育者要勇于走出“小氛围”,跨入“大氛围”,利用社会公众资源和影响力丰富小学劳动教育。社会的标尺衡量着精神价值的刻度,社会成员的劳动参与度和对劳动的尊重也对学生的劳动认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今社会具有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社会性组织、社会公信力传播,能够将符合时代浪潮的劳动精神快速输送给学生,为学生打开思想意识的新通道。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公众力量进行劳动思想传导,让学生在大众氛围中接受精神熏陶。教师还可以积极寻求社会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广泛的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劳动学习渠道,增强劳动实践收获。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劳动教育中,恰逢国庆节,电视台倡议“用劳动为祖国献礼”,教师将关注的公众宣传信息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社会成员对劳动的态度,以及热烈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教师也在学校组织开展了“用园艺之美献礼祖国” 的活动,并专门邀请了市劳模园艺师为学生教授园艺的基本审美。善用社会资源和公众力量,学生深受感染,在社会聚焦中,在轻松而神圣的劳动氛围中,学生激情迸发。

(二) 道德思想引路,沉淀精神内涵

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会劳动、爱劳动,更深刻的意义是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内涵,能够深刻理解劳动过程中的道德精神影响。劳动渗透着朴实之美,在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一贯崇尚劳动光荣,劳动者是值得尊重的。简单来说,劳动使人积极阳光,勤劳向上;深入来说,劳动塑造社会环境,提升道德素质,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群体都能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精神力量。为此,以道德思想为着眼点,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进行贯穿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高尚的劳动意识,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书籍、影像资料,以身边的优秀代表为表率,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中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劳动教育中,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到来之际,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了以“我们的劳动时代” 为主题的板报内容,学生通过寻找、选择、学习劳动模范的过程,加深了精神内涵沉淀。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了劳动节大型献礼片《工夫》,让学生从平凡人的视角,从7 个不同的小故事中感悟劳动奋斗的激扬之情,劳动与梦想的自我坚持。学生深受激励,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向榜样看齐,对劳动学习有了自我要求。

五、拓宽劳动形式,增强劳动教育丰富化体验

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劳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劳动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是否具有创新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形式,大扫除、花圃除草等集体劳动已经固定化,让劳动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新型劳动环境。

(一) 利用主题活动形式,强化体验效果

活动式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高效的教育形式之一,活动与任务或指令的不同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及可融合的实践体验过程。劳动的实操特性决定了它与活动教学的紧密契合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带给学生新鲜的体验感,将劳动教育从课程理论形态具象化为可自由探究、可在轻松氛围中大胆创造的全新过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更加具有实施优势,主题的确定能够准确框定劳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主题活动能够融合多种元素,将人文、时事、美学等多维度元素集中于一体,为学生带来感官、感知、感悟等多方面的精彩体验。在设置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主题内容与学生年龄认知的贴合度,可以设置延续性、关联性主题,让学生的实践体验更加完整,更有深度。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劳动教育中,在“发现劳动美,创造劳动美”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主题活动——“为校园里的劳动者做点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之美,尊重劳动者的付出,同时,自己也要成为劳动者的一员。活动中,学生自主设计了“劳动光荣卡”,每一个劳动岗位都有不一样的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行动,走进学校食堂、校园清洁部、教师办公室等,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劳动光荣卡” 对他们表达敬意,同时学生也参与到岗位角色的劳动体验中,通过主题活动的完整实施,学生心中有了劳动美的感念,对劳动者产生了敬佩之情。

(二) 开展家校合作形式,搭建体验桥梁

在新型教学环境中,家校合作形式逐渐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并不亚于学校。家校互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双向促进中稳步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多面的实践反馈能够让学生更加凸显个性化特点,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获得更加具体、准确的信息,为进一步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家长的参与也让劳动教育更具多元角度,家长的陪伴和引导能够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让学生紧跟步伐,迅速提升劳动能力,丰富劳动感悟,收获愉悦体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与家庭保持沟通,科学计划,选取家校活动适当的频率,尽量开展高效的碎片式活动,以及配合紧密的分工式活动。总之,家校目标要一致,为学生提供自然、融合的劳动环境。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劳动教育中,在“计划生活能手” 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了别出心裁的家校活动: 每个家庭都准备一个“生活计划本”,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安排计划,学生担任“采购员”,父母担任“监督员”,而教师则担任“审批员”。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学会了按需购物,鉴别食物的质量;家长对学生进行经验指导,监督学生严格执行计划;教师以周为单位,对学生和家长的生活计划与实施记录做出总结,提出修改意见。如此一来,在家校双方的严密配合中,学生收获了独特的劳动体验,真正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协作成果。

只有学校和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科学地实施劳动教育,才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早掌握劳动技能,[3]让学生在新时期活化、多彩的教育环境中汲取劳动的经验,丰厚道德品质的沉淀。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大胆跳出传统教学思维,要理论依据与实操效果并行,要务实育人,更要立德树人,让学生从日常劳动锻炼走向创新劳动体验,从自身劳动感知发散至劳动价值感悟。总之,创新劳动教育途径,深化劳动教育策略是新时期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庭不可替代的责任,还将延续与革新。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