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文明交往方式的策略研究
2023-04-20孙长武梁宗宪李晓雷河北金融学院
孙长武 梁宗宪 李晓雷 河北金融学院
课程思政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课程思政的一个独特的优势是能把身体的动态活动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行为,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教育者希望实现多元的思政目标。基于一定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体育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理解人在运动中达到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在交往行为中立德树人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丰富多样,他们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活动。从目前看,当代大学生普遍显得比较成熟,在遇到交往的挫折时有较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在交往中比较自信。不过,大学生交往中也有部分学生比较脆弱、比较情绪化、部分同学表示有社恐的倾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自我意识强与自我被他人接受程度不够高的冲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变强,部分学生比较自私、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练,个人性格中的锋芒比较强。但由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喜欢展现自我,不喜欢欣赏他人、倾听他人,这就导致了许多人自赏自怜,对他人的赞美往往是一种敷衍,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许多学生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愿意融入到集体中。结果是许多人觉着自己怀才不遇,觉着很多人对不起自己,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被群体接受、认可。甚至许多大学生对同班同学也不够熟悉。
2、希望受到尊重与不够尊重他人之间的冲突
自我意识强有积极意义,也可能导致一定的问题,它难以成为大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自尊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品质,由此出发能够锤炼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够成为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
自尊的形成既包括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也需要个人有一定的品德和能力,让自己建立对自己尊重,这需要一定的建设才能形成有坚实基础的自尊。人的自尊的获得除了需要自我肯定,也需要他人的肯定。大学生中,许多人能够获得较大范围的肯定。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我肯定的才识,也难以对他人进行类似“审美”态度的肯定,如果一个人没有真实的自尊,也难以真实地认识他人的美好之处,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虚假的态度,如果没有真实互动的尊重,人们互相之间就难以出现真心的互相尊重,尊重他人也成了一种表演。
3、在遇到交往问题时解决方式不够恰当
部分大学生比较脆弱,一方面自尊心很强,但当被周围环境否定时,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容易有一位个性比较强的人变成比较自卑的人。一个人的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够被尊重时,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和表达,或者没有适合的方式重获他人的尊重,这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导致隐患,这种信息累加到一定程度,激烈的矛盾爆发时,在沟通时化解危机达成共识的能力比较欠缺,往往用比较简单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体育课程思政视野下的原因分析
1、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欠缺导致的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强壮的体力更容易使得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存下来,在人类之间的竞争中,体力因素也往往是获得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条件。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的古希腊,人们崇尚健美的身材、强健的体能、勇敢的精神。“在以纪律严明、独裁统治而闻名的斯巴达城邦,频繁的战争使得体育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尚武’的英雄主义成为古希腊人的精神支柱,体育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军事、宗教的一部分。”[1]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在看待体育运动时,认为“人的身心是分离的,身体是卑贱的,灵魂是高贵的。”[1]他们乐于观看在体育活动中血腥的角斗。随着人类的智力因素累加到一定程度,智力因素成为了人在人群中地位上升的更为重要的因素,许多思想家也把理性作为人类的主要特征,对体力劳动则逐渐采取了轻视的态度。由此也导致许多人对与体力密切相关的体育采取轻视的态度。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他人等倾向,容易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2、不够尊重体育课程影响学生自尊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是知识量增加最快的学科,而医学的发展,也积极促进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科学化、合理化。体育工作者不应该被看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是掌握了高度科学性、高度技巧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对于一位不热爱体育活动,没有受过较高水平训练的大学生,难以理解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科学性,也难以理解体育的重要性。现代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减少了,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有一定的相似性,适当的体育运动训练,能够让学生尊重体育,尊重体育教师,进而可能会尊重体力劳动。这种情感的产生很难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需要通过对于体育运动的体验才能理解体力活动的艰辛与乐趣。在当今社会比较普遍地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时代,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尊重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能够促进他们形成平等观念,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体育课程思政培养的学生良好交往能力的策略
1、人们重视体育活动的哲学根据
马克思重视实践活动,他主张“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2]这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践活动不仅有人类的理性、智力的参与,也需要人类的体力的付出,马克思启发了人们重视以体验的方式对世界的理解与感知。体育是一种体力与智力高度融合的活动,体育课程思政能使我们更多的反思体育活动本身,使得我们自觉地感受、体验体育活动对我们心灵和体魄、意志、德性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技巧性高的活动更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尊重,参与者也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社会经济地位。哈贝马斯强调交往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不断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意义,人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更为强烈。体育活动本身的优势和特性,也吸引了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集体的互动,体育活动、体育交往成为了现代人生活方式、交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对现代人的塑造意义也更加充分。体育课程思政要帮助大学生发现体育活动蕴含的智慧。
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展现人类的智慧。与体育有关的知识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体育项目的成熟动作、成熟的技战术一般都简单、有效、符合人的生理学和运动学规律,尽量合理地运用人的运动系统的整体合力产生良好的效能,尽量运用团队的系统合作达到优化的整体合力。而且在体育训练、学习、竞技等活动中都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这些关系中包含着教育的智慧、队员之间互相进行创造性的配合的智慧、在场内外处理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智慧,在体育活动中实践出的这些智慧,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华中师大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加强体能与技能、体育与健康、身体与心理融合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强调体育的健身、健心和益智功能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健康教育属性。”[3]
体育能够影响个体,也能够影响群体。恰当地运用体育技巧,会形成健美的体态,强大的力量。持之以恒地训练,会塑造人类的美好形体,体育的知识能够塑造独属于人类的美。在体育交往中形成的礼仪、规则,会塑造体育场上的秩序,形成了人类的制度智慧、也会提高人类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马克思说:“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2]P5 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礼节讲解、运动过程判罚、运动间学生互动等教学环节,挖掘其中蕴含的‘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统、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思政元素。”[4]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育活动的目标、过程、规则、礼仪等因素都是人类长期设计并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深入了解体育动作技巧,团队合作的方案设计,面对危机时采取的对策,面对对手不规范竞争时采取的对策,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并领会到体育智慧。这些体育智慧既包括运动学的知识,也包括各种情境下的人际交往的知识,而且今天的体育活动的对抗和竞争性是在没有战争状态的条件下,类似战争的对抗,其中有荣誉的因素、也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发展机会,其中所蕴含的人际交往规则具有比较普遍的适应性,汲取体育智慧的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对学生人格的培育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优势。
2、体育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主动品评与体育有关的价值因素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人们对身边的体育故事和竞技体育中发生的事件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众多体育事件的品评讨论。在具体体育事件的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价值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停留在概念式的泛泛而谈,要能够入情入理的深入到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此过程中,起到师生互相之间启发教育的效果。
从学生身边的体育故事,到中国的体育故事中,进而到世界上的有影响的体育事件,都会有很多激发学生正义感、公平精神的价值因素。例如,有的高校布置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女排》,并要求学生写出纪录片的观后感,把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纪录片的艺术风格和其中的价值因素。同学们发现,在中国体育创造一个个奇迹的过程中,也有过许多的队员和教练之间的误解、生闷气、“顶牛”,但在那些有说服力的进步面前,教练和队员、队员和队员、球迷和球队逐渐取得了谅解,达成了共识,赢得了互相的友谊和尊重。中国女排个别主力队员受伤以后,准备代替她们出战大赛的队员也进行了长时间的集体训练,当主力队员经过艰辛的康复归队的时候,她们又默默的离去。在看到竞技体育独特性的时候,在看到她们长时间的辛酸苦辣的时候,体育故事中所承载的拼搏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牺牲精神、尊重对手等价值元素也会深入学生的内心,能够打动学生,并影响到他们的品行修养。
3、体育课程思政对帮助大学生立德树人的积极意义
体育对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对于他们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的许多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许多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主体自我的主动性,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自主性,而体育课程思政发生在课堂内,真正发挥作用大多数时间要在课堂外,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变成日常性的行为时,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体育活动的社会性特征强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体育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人格修养意志品质、交往智慧,体育的滋养能够滋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涵养他们的品格,并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能力。当学生不仅通过文化课程学习这种方式获得自尊,也能够通过实践特征更充分的体育活动获得自尊时,学生的发展会更加充分全面,学生自尊的基础会更加真实可靠。自尊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尊重他人才更加真实、充分。学生们在体育运动的时候会更加关心对手的身心状况,会形成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观念,体育成绩一是一,二是二,靠的是实力,来不得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具备良好人格,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人,会自觉地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对人有塑造作用,但在体育活动中,不良的交往方式并不鲜见,在普通的健身者和职业运动员中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体育对人的塑造并不完全是良性的,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作用会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对体育交往过程的行为进行价值评判,包括对违反体育道德事件的抵制、批评。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向好向善,既注重自我发展,又能有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合作能力,进而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