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
2023-04-20陈少宇赵毅砥翁晴怡
陈少宇,赵毅砥,翁晴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0 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然而,由于大批农村农业富余人口特别是青壮年涌向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谋生就业,乡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流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土地抛荒、环境污染和相对贫困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振兴被赋予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时代使命.2022 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奋斗目标,健全完善农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民体育发展方式,促进农体、文体、智体融合,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2].2023 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2 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大投入补短板弱项,完善乡村体育硬件设施设备,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并立足自身条件,将乡村体育与农业、商业、康养、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民就业增收,为乡村经济发展聚势赋能[3].由此看来,新时代的体育事业已经从过去偏重竞技体育向全民体育转换,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内涵,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逐步走向经济和社会建设主战场,并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推动力.在此背景下,在广袤的乡村发展体育事业,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建设富裕乡村、促进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体育竞技水平和后备人才储备力量的重要路径.
1 乡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的时代诠释
1.1 乡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诉求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也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及相应任务作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为各行业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自我定位做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路线和基本遵循[4],也为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夯实了基础.体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体育丰富的外延使得其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袤的乡村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的根基.除此之外,体育还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发展,推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传承和弘扬特色体育文化以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人才,这些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影响.要依托乡村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禀赋、民俗资源、地理空间和体育元素等,让乡村特色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并借助体育的衍生效应为乡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因此,避免乡村赛事低水平的重复、提升吸引力,推动乡村体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不断提升竞技水平就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诉求.而且,乡村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放大宣传效应,保持社会关注度,优化和开拓“草根”运动员的成长渠道,让更多乡村优秀的运动员另辟蹊径实现自我价值.如有 “云南滑翔机”之称的草根运动员矣进宏,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获得了更多的出彩机会,虽没有经历专业系统训练,同样于2023 年CBA选秀大赛被北控男篮选中.
1.2 乡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本质要求
体育强国建设要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大领域均衡协同发展,突出人民的主体实践地位,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发展体育事业,让人民群众一起创新创造、共建共享,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基于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内涵,加快推动乡村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成为必然选项.要依据《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机制、举措,进一步完善乡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在乡村建设好体育设施如场馆、健身器材,更好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帮助社区乡民搭建社交及文化活动平台,为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构建起乡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1.3 乡村竞技体育水平提升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乡村体育赛事如贵州台江县的“村BA”、榕江县“村超”在全国走红爆火的“神奇密码”就是群众基础好、参与人数多,坚持乡民为主体,充分融合民族民间文化和非遗文化.乡村赛事因其承载国人的乡愁记忆、映照火红乡村生活新貌成为国人重新审视乡村、凝聚振兴合力的渠道,赛事的聚人气效应不断放大,吸引流量,带动农特产品“出山”、回乡人才“反哺”、游客网红“涌入”、球星明星“助兴”等,实实在在让地方农、文、旅、体得到融合发展.“村超”球员虽为业余球员,未能跻身大型竞技场,但他们展现出来的是内心对运动最热切的爱,在场上也频频踢出令人惊叹的“世界波”,确保了村超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为此,提升竞技水平是赛事的底色、本色,才能确保赛事的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使得赛事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可持续健康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分析
2.1 乡村体育人口的变迁与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省份、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中青年集体进城学习和工作.近年来在教育水平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大城市优质资源的吸引下,乡村青壮年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集聚,人口分布不均衡格局越来越突出,人户分离人口达到 4.93 亿人(2020 年),欠发达地区出现诸多空心村,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留守少年儿童.同时,中国作为传统农耕国家,农业生产是首要任务,传统的农耕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根深蒂固,形成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乡民一方面没有体育健身概念,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他们每天辛勤劳作、起早贪黑,既没空余时间锻炼,也认为没有必要[5],虽然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新媒体等为村民农闲时观赏体育比赛、模仿学习体验体育技术动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还是不足的.另一方面,乡村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体育配套设施资源不足、乡村学校管理不规范等,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发达地区求职,造成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短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留守儿童的健身意识培育和学习训练需求被挤压,即使部分具备天赋的青少年有意愿提升,但成长渠道狭窄也制约了积极性.此外,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有一定的农业或产业基础,吸引了部分中青年回流,但体育部门职能行使不到位、体育社会机构发展缓慢等,造成供需对接不畅,引导和动员村民经常锻炼难以实现,乡村体育人口增长基本停滞.
2.2 政府对乡村竞技体育的基本治理策略
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反映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强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发展,但由于过于看重竞技体育,长期推崇“举国体制”,竞技体育无法实现“从工具到玩具”[6]的转化,导致政府的有限资源主要投入到高水平、高层次竞技体育当中,对乡村体育的人财物投入比例不对称,乡村学校体育、乡村健身事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短板和欠账.特别是不少落后地区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收入少,村民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疲于生计,对精神文化、体育健身等诉求尚不迫切,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主动推进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民主互动的治理模式难以落地落实.地方政府在职能驱动下即使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千方百计激励乡村体育发展,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差、赛事匮乏,使得乡村体育发展缓慢,乡村竞技体育更是处于“放任自流”的尴尬境地.
2.3 乡村体育自组织的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过去单一的体育用品销售不断向健身服务、体育培训、场馆运行、赛事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拓展,各类体育服务公司、单项协会、俱乐部等蓬勃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市场迅速兴起.在此大背景下,乡村体育自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也成为乡村体育赛事发展有力推手,有效填补了政府在赛事组织方面的空白,发挥了桥梁作用,更为基层群众掌握最新体育政策、体育运动科学理念和技能方法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如今不少地方的乡村体育比赛盛行,一方面是国家政策扶持、引导,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社会团体、体育自组织的深度参与,使得近两年乡村体育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以贵州台盘“村BA”为例,依托自组织力量,比赛更加契合群众诉求,且保留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禁止资本进入,让纯粹的比赛服务于观众、服务于运动员,有效带动了地方文旅同步共同发展,也成为了全国范围争相模仿学习的案例,示范带动全国乡村体育的发展.当然,也应该看到,受现代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以及经济利益驱动,部分乡村体育自组织存在“野蛮”成长、趋名逐利的状况,承担社会功能不足,如国家极力宣传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定期举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俗民族体育比赛等鲜见体育自组织身影.
2.4 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体育竞技水平提升的影响
体育公共服务包含有形的体育公共设施设备,也包含无形的精神产品,主要由政府主导实施.我国在过去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事业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局势下,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均等、不协调的“窘态”.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相比,乡村体育器材设施、体育活动等公共服务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高质量供给不足”和与乡村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而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设备更加薄弱,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现象非常严重,对发展乡村体育事业特别是提升全民健身参与度和竞技水平的提升造成极大的掣肘.同时,较为落后地区的乡村体育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下为求自救而逐步商业化,一些过去群众喜闻乐见、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传统韵味和活力慢慢丧失,民俗民间体育退行成为乡村“老农”的自娱自乐活动[7].传统民间、民俗体育发展空间受挤压,不仅年轻人的认可度、参与度较低,而且竞技水平停滞不前,观赏性也越来越差,长此以往,民俗民间体育也面临失传风险,对坚守文化自信的冲击不容小觑,乡村固有的体育资源被鄙弃,这对激发乡村发展潜力、赋能乡村发展和增进乡村居民健康等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初衷形成了较大的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也失去用武之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乡村作为地域综合体,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与城市共生共存,互补互促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空间.当前城乡差距大,乡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制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别是就业机会少、就业收入低等,使得大量的乡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就业务工,导致我国广袤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非常突出,乡村地区人才匮乏,经济发展缓慢,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缓慢.
(2)乡村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村超、村BA 为标志的乡村体育竞赛火爆既折射出老百姓对体育的内心渴望和精神追求,也折射出政府在体育治理中更加需要立足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切实承担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不断修正自身的定位和行为,加强乡村体育的引导,保驾护航,推动体育健身服务走村入户,激励全民参与、指导村民科学体育锻炼,不断提升体育竞技水平,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需要.
(3)农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组织的桥梁和补位的作用.目前乡村地区的体育自组织大部分尚处于初创阶段,其行为因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了解百姓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上传下达、沟通协调乡村地区体育事业大有裨益,并且能够在传播体育发展政策和科学锻炼理念方法,以及发动群众参与体育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大力扶持也需要正确引导.
(4)近年来大多数乡村的体育设施设备和场地建设取得成效,特别是体育福利彩票基金对改善乡村体育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乡村的经济基础不一,还有大量的地区体育设备数量和质量尚难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且后期缺乏有效的管理维护,导致设备损毁率高.在实地走访时发现,乡村体育健身器材基本上是长期裸露在室外的简易器材,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维修更换周期长,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乡村学校体育场馆匮乏,尽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课余和周末开放,但自身难保,也难以为乡村众体育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
3.2 建议
(1)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应然之举,是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8].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努力挖掘县域产业潜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以吸引大学生和青壮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不断优化乡村人口结构,重新激发乡村发展生机活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也是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要主动开展特色鲜明的乡村体育竞赛,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激扬和振奋精神,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2)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立足长远,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要主动构建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好体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提振精神活力、繁荣乡村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综合价值;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体育教师补充和使用机制,推动体育活动和赛事有序发展,并千方百计创建乡村竞赛平台,发挥体育竞赛品牌效应,进一步繁荣乡村体育文化,潜移默化转变村民传统观念,建设文明乡风乡俗,带动农业农村繁荣发展;此外,要多措并举,联通体育专业高校、机构,寻求帮扶,开展乡村体育提升行动,定期组织专家、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帮助本地体育人才队伍培育,立足本地学校开展各类青少年训练和培训,并在“常赛”中不断提升竞技水平,提升赛事吸引力,为推动乡村体育赛事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大力扶持民间体育组织、协会,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其注册备案报告等服务,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和氛围,推动乡村赛事活动蓬勃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各类乡村赛事活动和日常训练培训机制等,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提升竞技水平,夯实乡村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4)推进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建设.全民健身已经从单纯的体育价值提升至国家战略价值,蕴含的社会价值和综合功能不断拓展,为此要树立“治理”理念,摒弃单向管理思维,强调政府、社会、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管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统筹乡村实际,补短板,精准提升乡村体育的服务能力,让体育活动更亲民、更便利,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体育运动,不断提升竞技水平,拓宽“体育+”路径,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