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3-03-05洪佳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育图书馆文化

洪佳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65)

1 引言和相关综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愈加意识到文化涵养、美学修养和心理素养的重要性,于是,关于“美”的认知、培育、抒发美的路径等的探讨和研究逐渐成为学术聚焦的热点问题.关于美学赋能图书馆,整合美育资源,赋予数据更生动的美育价值等的关注和讨论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以“图书馆”并含“美育”为主题进行精准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23 年2 月1 日,共检得文章270 篇.检索结果(见表1)显示,有关图书馆方面的美育研究在2020 年前尚未引起图情界足够的关注,成果产出不多,而近两年则迅速增多,理论研究亦日趋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职能、图书馆文化空间、审美文化资源、人才培育路径等方面.

表1 2013-2022 年中国知网“图书馆+美育”检索结果

作为一项关乎人类文明延续的本质工作,美育所涵盖的是一个相对宽广的范围,是超越单一学科和当前阶段的,其本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是基于情感为线索而展开的.现代美育家席勒(Schiller)认为,美育是要培养人的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使二者整体上无限趋近于“和谐”的状态[1].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中首次引入德语的“美育”(Asthetische Erziehung),并在《教育大辞书》中明确指出美育研究的特殊性:“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也提及:“美感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2].可见,美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品格和融合性向度,作为一种“情性”应用和一种“灵性”教育被论述.在中西认知中,美育都共同指向与美有关的艺术教育,并能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深沉关注人格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等.

从美育的实践层面来看,如何兼顾“大美育”与“小美育”的论争一直是中西现代美育思想史上的难题之一.席勒的一生都十分强调“美育的灵魂”,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便提出了“优美心灵”与“完整人格”的“大美育”观宣言.蔡元培也为我们构设过一个“大美育”蓝图:涵盖家庭、社会、学校各层次教育的美好愿景,并认为美育有立德树人的功能:“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则可以治国平天下.”[3]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具有新时代风范的“大美育”,不仅仅涵盖学校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主的“小美育”审美实践,更是包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人生教育.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党中央多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美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意见》)[5]等纲领性文件.学校美育工作被正式提上工作日程,美育正顺势而为以独特的价值融入高校各项顶层设计与工作部署,有效推动了我国学校美育进入跨越式发展.《新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育工作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这与学校图书馆在校园中以提升读者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己任的服务宗旨不谋而合.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习中心、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是学子们吸取学习力的丰富场域,是校园文化大美育体系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理应认真思考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新技术与艺术、人文、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问题,并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大美育”的针对性叙事中,把审美、尚美、创美的眼光和能力“悄悄”给到到访者,营造“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生态场域,增强图书馆全方位全过程美育效应.

2 图书馆美育力量参与高校美育治理的价值意蕴

中国的美育传统强调通过艺术技能技巧与知识规则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获得感知“美”和领悟“美”,进而具备把握“美”和运用“美”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的文化结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感性化、娱乐化、媒介化趋势不断增强,审美走向日常生活的趋势更加明显,面对新技术在感性生活经验与感知方式的重构过程层面开展美育则成为当代美育的核心点之一.面对当下语境,大学图书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学子们创新的乐园,审美日常,阅读活动、展馆研习、信息组织和传播活动由于有了虚拟显示和网络技术的赋能,愈发广泛和深入地渗透进学子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中.图书馆的数智化建设是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阵地,要体现行业的引领能力、引领作用、引领作为,在美育建设中正在渐渐地从补充性、辅助性的力量向主动性、能动性的力量转变,助力学校大美育提质增效.由此,图书馆美育力量作为学校美育的一种配合和一种拓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2.1 作为审美场域的图书馆

学校美育是一种强化了教育本位的复合场域,面对校园内其他美育载体和美育实践松散、断续的状态,图书馆较其他场域在育人上具备绝对的主体性、优先性、审美性和文化黏性.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曾指出:“未来图书馆会体现两个方面的价值:场所价值和服务价值.”南开大学柯平教授在对图书馆2035 和“十四五”规划的研究中也表示,图书馆未来发展战略是技术和服务、空间和资源的组合战略[6].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定位的图书馆正在努力拥抱变革,寻求日常隐现的美感质素,以多元化的方式参与推动美育的实现,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最大的审美场域,不仅是文献资源的容器,更是教育理想的美好体现,正隐约成为学校美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发生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通过其内部发生的艺术组织、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引发到访者的“美”的感染、浸润和熏陶,其核心目标从重视馆藏资源到重视到访者的综合体验,将知识接受、审美熏陶、文艺思考、创意实践与具有审美性趣味日常紧密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互融中提升读者发现美、捕捉美、感悟美、融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2 作为艺术活动组织者的图书馆

学校美育对直接情境的需求一直被关注,较早对情境进行研究的是杜威,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7]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则宣扬“未来的时代是场景的时代.”[8]而培育基于真实情境的“以用促学”和“学以致用”,并通过空间场景的重构和多层文化价值的挖掘,以触发主体内在的情感、情绪、感知、认知,形成“景生场,场生景”的场力共生效应,实现“创意物化”的涉身能力目标是对新时代美育提出的新要求.当代艺术、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的现实为美育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视野,也为图书馆美育建设探寻新的理论、方法和途径.数智时代的图书馆在空间实践具有丰富的流动性和全域性,拥抱变革,敢于创新,让读者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图书馆策划的艺术和文化项目中,让艺术和文化能够发挥疗愈和滋养心灵的作用已然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一种审美导向.艺术活动、艺术展览、艺术竞赛、艺术创造等项目的组织策划也被高校图书馆列入了工作日常.如2023 年3 月,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联合音乐学院合作启动了“华师乐集”系列活动,该活动依托音乐、美术、AI、影像装置等观念艺术和“看展式社交”新玩法,利用图书馆的建筑空间,以“月”为时间单位持续性对跨校园、跨学科的高端美育实践进行全新探索,从大视野、大角度去思考,引领师生共同拓展学科之间的界限,合力演绎一个个质朴、生动、丰盈的音乐会,践行美育的价值.

2.3 作为文化传播使命者的图书馆

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是兼具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公共文化场所,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建构充满活力的文化场域,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华美育风范的重要教育职能.作为文化场域,文化推广服务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之一.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性体现在文化保存、传播、应用和创造的诸多环节,其文献传递不是知识资本的简单流通,而是融合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无穷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承.图书馆所拥有的公益性、开放性、丰富性和自由度的特征正好为学校美育创造可介入的文化现场.特别是通过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文化空间,可以为读者重构一个增值的课堂边界文化.如2023 年3 月,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以“嵌入式讲座”和“文献考察”相融合的模式为该校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现场课堂”和“深度·增值”服务,有效创新学子们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研究思维.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智慧设计阅读推广空间、文化体验空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有深度的推广活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努力寻求多元文化元素,呈现多样别致的文化情境,创造复合型体验和情感价值的文化空间,提升读者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高势位、强能量的文化生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3 数智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建设的实然困境

当前,以大数据、扩展现实(XR)、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在推动图书馆建设迈向创新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数智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精准全域地为到访者提供多源、多维、多样的智慧服务,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服务重塑备受图情领域的高度重视.数智融合时代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美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与无限可能,但从现实来看,图书馆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治理尚处于探索规划期,存在一些困境和难题亟须破解.

3.1 模糊的“大美育”指标和管理机制的乏力

通常我们所指的美育指标,主要指学校的小美育指标.涵盖培养指标、范围指标和评价指标等.审视我国各类学校教育(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一次指标的确立都具有鲜明的总领性、导向性和持续性改进的特点,从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变迁,再到今天“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确立,美育在教育各阶段中被作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指引.其中,面对高等教育阶段,《新意见》还明确指出该阶段要“注重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小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指标来强化自身的统整力和方向性.但是,大美育是与生活环境、成长观念、审美趣味、情感诉求、价值态度等相粘连的,其复杂性要高于小美育,另外,其评价点侧重于审美情趣、审美品位、艺术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而这些往往无法被预设,难以确立明晰和系统的指标来筹备和实施.而且高校美育实践的目标不仅在具体的课堂和各类考核上,更应该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审美情趣、懂得感受美的“完整的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也说:“现代教育已经不是知识教育,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影响.”面对大美育实践性和情感性的特性,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检验优化,推动美育评价改革,仍是需要时间去思考探索的.

值得重视的是《新意见》提出:将美育工作及其效果纳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为此,不少高校都在加快美育建设战略规划的编制速度,但目前尚处于美育建设的“探索规划期”,缺乏对图书馆美育相关工作的指标和细化的配套政策支持、制度规范和引导,主体间的职责和权利也还有待研讨确定,同时,保障制度和支持机制也不系统,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管理机制的边缘化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图书馆美育力量参与高校大美育体系治理的参与意识、参与深度、参与渠道.

3.2 分散的美育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难点

多主体美育力量的协同创新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早在2015 年,《意见》便提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当前,高校美育力量普遍存在分散、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不畅的现象,共享动力不足.对内来说,图书馆美育力量与学校其他美育力量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平台,共享机制较为乏力.对外而言,社会美育力量①社会美育力量,是指除高校图书馆自身范围之外,能够参与、作用于美育发展的基本单元,包括各类政府公益组织(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剧院等)和市场盈利的社会艺术机构,以及各类美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各大艺术类高校的师生、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等自然人.[9]对图书馆美育的参与更是少之又少.如何有效地构建起学校美育的“大合唱”,是亟须解决的困境.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更新等智慧建设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媒体新技术在图书馆美育活动中仍未得到充分应用.美育载体静态有余,动态不足,缺乏对基于新技术的美育文本再开发和虚拟展示.如今,人工智能为核心的GPT 类AI 技术更是具有影响、支撑、赋能艺术创新的多种功能.面对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如何更好的依托新技术推动艺术和文化资源方向的发展和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多审美可能性,成为图书馆面对的难点之一.

3.3 遮蔽的美育资源和人才的匮乏

在不少高校图书馆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美育仅作为文化教育、阅读推广中的具体活动被提及,未能在读者的审美体验活动和美育教学教研服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图书馆美育资源无形中被遮蔽:一是学科相关类美育资源的整理加工、多样性挖掘和行业资源导航不足,未能分层次、分体系对跨文化跨学科的美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展示和资源整合;二是数字化美育资源欠缺,很多高校图书馆使用的还是以购买的艺术类数据库为主,大多处于规划建设期.三是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能为美育教研活动、原创成果展示提供的相关平台数量偏少、综合功能、创新研究功能不足,对当前学子的审美需求、知识需求与信息交流需求特别是跨学科的学术需求未能充分满足.

另外,在高校图书馆中,能胜任开展美育服务的“软智能”人才明显不足,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综合知识背景的馆员更是少之又少.对资源优化、文化传承、审美培育、新技术应用和研究也受到限制.

4 数智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建设的路径和展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正在全球引起一场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智能战争.在这场博弈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也是该战争的剧场[10].面对技术的革新和观念的颠覆,图书馆必须思考如何在这场网络的技术革命中以一种相对稳固、延续的姿态为文化生产构建自己的审美配置;必须思索如何将美育项目纳入到图书馆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增值”中,并与组织、典藏、展览、研究、科普、创新等工作相协调,创新载体与路径;必须营造持续优化美育环境与智慧设计,为到访者带来更多新的连接、使到访者摆脱“焦虑”“物控”“低俗”,感觉到自由、安全和舒适,自觉形成强烈的审美要求、审美思维和内化的审美意识.

4.1 把握和优化技术创新驱动的新机遇

“谈美”要聚焦于事与物,“育美”则要落实于学科与方法.一方面,数智融合时代,由于美育空间媒介化,传统的审美半径已经从宏阔走向精微,重视媒介技术要素,特别是新媒介技术在重构当代生活的感知和情感形式方面的核心作用,是当代美育实践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1].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各种符合“数智”时代的“多维路径”和“丰富载体”,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拓展美育应用场景,提升图书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效果.由于美育独特的体验性和浸润性,图书馆应把握和优化技术创新驱动的新机遇,构建美育知识的全媒体传播与智育模式,以高端美育实践助力学校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首先,依托空间重塑,打造高端美育区域.对于智慧图书馆而言,需要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获取与情景感知体验需求,高校图书馆应以更智能化、更开放的方式构建面向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全新的美育场景和智慧服务应用场景.重塑多维感知、全息交互的虚实体验空间,为研究者提供全息智能审美体验,不仅可为到访者提供浸润式审美体验,还能提供资源和技术便利,在更高技术层次上支持多学科美育的虚拟教学和沉浸式实践.笔者所在图书馆正处于新馆建设时期,拟打造元宇宙冥想空间、艺术展览空间、视听鉴赏空间、路演空间、知识产权空间、阅读推广空间等一批高端美育区域,让到访者获得更加便捷、个性化、智慧化的阅读、学习、研究和审美疗愈.可以预见,未来,图书馆的到访者将在虚实融合且智能互联的泛在学习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需求.

其次,融合“科技+人文”,打造多平台沉浸式美育体验.激发文化创意,焕新传播动能;着力探索“5G+AI”融合技术在图书馆美育中的应用,通过将知识传播、审美体验、生活趣味、创意实践等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和途径,以构筑起灵活、自由的泛在化美育生态体系;运用“5G+VR/AR/XR”技术,创新审美体验场景,实现“5G+VR”直播,增强图书馆美育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着力加强图书馆美育数字资源建设,借助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与社会运营平台,依托融媒体传播技术构建图书馆美育的全媒体服务路径,多措并举助推图书馆智慧美育的全过程、全学科服务,打造“智慧型”审美场域.

4.2 推进图书馆服务多元化供给

增强图书馆美育服务实效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多元化供给,建立健全“大美育”工作机制,形成新的大美育“治理”格局.连接、合作与建设是新技术文化中创造力的基本准则.数字融合时代,打破部门壁垒、机制壁垒和资源壁垒,搭建美育协同育人平台能促使学校大美育体系更加系统、协调和开放.高校图书馆具有机构协同优势,具有与校内档案馆、校史馆、公共图书馆、校际图书馆和其他美育机构进行跨界合作优势,也能与学校艺术教育、美育中心、宣传部门等相关机构形成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协同高效的大美育新格局,提高美育实践的管理效率和美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共享机制.

首先,图书馆可利用场馆资源,文化资源,联合校内二级学院美育力量,共同开发丰富多样且符合学生特点的美育非正式课程,为美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技术等服务支持;也可以依托有质有趣的主题服务,将书法、绘画、音乐、戏剧、茶道、非遗等元素融入文化推广活动中,以智育美,提升学生感美、识美、审美、尚美、创美的能力.

其次,聚焦“社会美育力量”“校园志愿服务”等途径,构建起“美美与共”的协同机制.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参与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促使美育活动能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其多元参与共创、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建设更能将美育辐射面最大化.因此,借力于校内外美育专家、美育机构的影响力,增强图书馆美育力量的“造血能力”.同时抓住青年学子对文化精神需求的新期盼,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开展适合读者需求的美育服务,提升图书馆承担智慧服务能力.

4.3 探索与构建美育数据治理的新机制

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典藏传递等服务的提供者,在学校美育资源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新意见》强调要统筹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2022 年印发的《广东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方案》[12]也提出“整合大湾区高校美育教学与科研资源,搭建大湾区学校美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工作指示.在高校深入对标“省之需者”,多措并举推进美育工作的同时,图书馆也应积极谋划“校之要者”,并在价值引领、精神引领和美育培养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统筹盘活各类学科美育资源和特色美育资源,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数实融合”新动能.

在“万物上云”和“物”的数字化驱动下,美育环境中的数据量、数据维度、价值密度等变得异常丰富.美育数据治理作为图书馆业务中的难题之一,包含了数据采集对接、共性标准、融合共享、数据质量以及安全保障等主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美育数据标准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实践的数据共享融合开放服务机制正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图书馆应着力助推美育高端智库建设,构建规范且科学的美育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水平,完善美育数据治理机制,以“数智赋能”实现美育新成长,积极探索数据、技术、场景以及应用的深度融合.

4.4 培育与提升美育利益相关者的新素养

当前,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深、更专的审美需求,处于数智化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美育建设也必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首先,向内发力,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美育素养.美育师资力量是繁荣美育文化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作为美育实施的主体,其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美育成效.当代学子正在形成有质有趣的审美追求,对教师的审美素养、创美能力、育美本领的期待值很高.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对馆员开展美育培训,加强图书馆美育师资团队,增强育人活动的实效性.

其次,向下扎根,提升读者的数据新素养.数智融合时代学生中出现了“数字化生存”“虚拟化生活”“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影像沉迷”“娱乐至上”等审美现象,治理与提升大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素养尤显迫切.引导和培育读者正确认识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效用,增强安全数据意识和数据洞察力,高效、合规地应用数智化工具,促进其对数智技术美育价值的领会以及健康数据素养的养成,营造图书馆“大美育”卓越发展的新氛围.

5 反思与小结

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认为,在当代高科技环境中,积极培养学生认知和掌握新兴艺术形式是必要的,但是基于美学“培养人”的教学宗旨,培养学生对经典艺术的认知和体会、对世界同情的理解和积极的创造精神,则更为重要[13].在数智融合时代,学子们的日常生活与数字空间维度紧密相连,数字信息洪流的强烈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认识.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培美育美”活动,以唤醒学子的审美基因,增强其对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助力其成长.

猜你喜欢

美育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图书馆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飞跃图书馆
美育教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