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的演进逻辑与趋向探析
2023-03-05彭海涛
彭海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65)
1 概况
1988 年,中央党校图书馆的周隆镜摘译美国《经济影响》杂志R·P 罗泽克文章,文章指出:“保护知识产权能提高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与基金两方面的规模、质量和效率”[1],并认为保护知识产权能够推动创新,促进发展.该文开启了国内图书馆界人士研究知识产权领域之路.正因为图书馆本身所天然具备的功能,即文献的保存与使用,是人类知识文化与科技文明创新发展文献的典藏者与提供者,不言而喻地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与图书文献资源间的关联.笔者采用数据库检索方式进行文献调查,于2023 年4—5 月期间,选用中国知网CNKI 作为主要数据获取来源,以“关键词=知识产权”“作者单位=图书馆”进行模糊检索,文献类型为“全部”,学科来源限定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经过去重、排除不相关文献等数据清洗工作,共检索到图书馆研究者发表的“知识产权”学术论文1093 篇.
1.1 研究论文量基本情况
相关领域的文献从最早的1988 年周隆镜翻译的文章《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到最新的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扬中楷、蒋欣等发表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的文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分析》[2],时隔35年,知识产业研究焦点遥相呼应,依然没有脱离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在研究数量上,在2000 年以前,研究论文总量不超过30 篇,甚至仅仅从1999 年和2000 年才开始每年超过10 篇的数量,可见该时期知识产权主题研究并未引起图书馆界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数量与图书馆行业其他领域相比明显不足.2000年以后,知识产权研究逐渐引起图书馆界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态势(见图1).
图1 2001-2010 年图书馆界研究知识产权论文成果数量变化图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国家越发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问题,知识产权逐渐引起图书馆界相关研究人员更多关注,2001 至2010 年十年间,图书馆界知识产权论文研究成果累计超过上个世纪十年的十倍,2011 年之后,知识产权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见图2).
图2 2011-2022 年图书馆界研究知识产权论文成果数量变化图
2011 至2022 年间,图书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山谷形”发展态势,从2001 年67 篇降低到了2018 年21 篇,2022 年恢复 到67篇,可见图书馆界关于知识产权的论文成果数量尚未达到稳健发展期.
1.2 研究论文成果的分布及其特征
对研究成果的分布进行归类,刊载该类论文最多的是《图书情报导刊》,收录期刊56 篇,占比5.1%,其次是《情报探索》,有48 篇,占比4.4%.除此之外,其他刊载论文20 篇以上的期刊包括《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刊》《河南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农业图书情报》《现代情报》《图书馆》等,合计刊载了文献261 篇,占比为23.9%,另外共有728 篇论文刊载到各类期刊上,占比66.6%.这说明图书馆界研究知识产权的文章集中在部分较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同时在不同的期刊上也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由此也能进一步看出国内图书馆界知识产权的论文成果虽然逐渐增加,但总体而言,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对进一步地开展研究、深化研究提出了现实的诉求.
1.3 研究作者的来源特征及基金支持情况
图书馆界知识产权研究人员主要来源有两处.一是公共图书馆的科研人员,由于公共图书馆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这类研究成果更多体现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二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者,由于面向较为特定的群体,如本校学生和教师读者,高校图书馆研究人员更多关注知识产权方面的理论性探讨和比较研究.通过对论文成果的分析,在发文作者单位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数量较多(见下表1).
表1 发表知识产权学术论文数量前二十名图书馆一览表
发表论文数量前十的机构中,公共图书馆只有1 个,其他9 个都是高校图书馆.在研究基金支持方面,共有108 项的基金支持,占全部文献比9.9%;其中国家社科科学基金项目38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3 项,以及江苏、广东、河南、湖南、辽宁等省级科学规划项目等.由此可见,图书馆界在研究知识产权方面的过程中,不少研究获得了国家或者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对项目推进、本领域研究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无论从机构的文章数量,或者是发表文章的机构数量,在知识产权研究领域,高校图书馆都较公共图书馆更具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1)高校图书馆通常拥有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包括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专业书籍等,这些资源可以为知识产权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2)高校图书馆通常有专门的学科馆员或知识产权研究人员,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更专业的咨询和指导.(3)高校图书馆通常与学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部门紧密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和合作机会.(4)高校图书馆处于学术环境中,有浓厚学术研究氛围,这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趋势.
2 知识产权研究的焦点转换与逻辑变革
2.1 知识产权研究中的焦点转换
梳理图书馆界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焦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进展.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研究焦点转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知识产权的价值性与图书馆关系的探讨到具体技术性问题的分析
这个阶段的研究时间跨度在1988—1998年,图书馆研究人员共发表“知识产权”论文46篇,占相关文献量的4.2%.在这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知识产权的价值性方面的探讨,进而开展了一些具体技术性问题的分析.在研究主题上,这一阶段的研究关键词的变化从“知识产权”与……的“作用”“影响”“关系”到“浅议”“问题”“初探”“思考”等,表现出这一阶段图书馆研究者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逐渐从试探性价值讨论到对图书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具体问题、实践性操作层面的探索.如1988 年周隆镜摘译《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1993 年宋承林、罗军《知识产权法与图书馆》[3],1995 年谢凤余《保护知识产权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4],1996 年吴建中、马远良《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五》[5]等.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知识产权问题是图书馆必然要面对和予以深入探索的问题,就此着力于相关的理论与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因为没有成熟的相应的理论和经验借鉴,虽然已经能够有所把握未来的研究趋向,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呈现出相应的犹疑和缺乏自信.
(2)第二阶段:从试探到肯定,面向更深入具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充分把握图书馆在知识产权保障与服务方面的诸多关系,进一步扩展了研究宽度,研究人员通过初步的小心翼翼的探索性研究,在一定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理论深化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图书馆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的优势,研究的焦点开始从“探索性”“浅谈性”“关系”“影响”等方面逐渐转向了具体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突破.从1999 年开始,对知识产权开展更深层次、更为具体的探索研究,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非公开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论商业秘密的构成、保护与消失》(李力,杜莲娜,1999)[6],《数据库著作权保护探讨》(王长法,1999)[7],《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信息》(杜伟,2000)[8],《刍论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秦珂,2000)[9]等.再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侵权风险规避》(金晓样,2010),主要阐述图书馆在文献传递过程中的诸多风险规避措施[10];《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及解决策略》(王涛,2010),探讨了如何协调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11].时间跨度从1999 年到2010 年,图书馆界探讨了WTO 环境、网络环境、数字化环境等情况下的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这一阶段,研究者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图书馆研究者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智力贡献.
(3)第三阶段: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整体性的思考
在2011 年之后,图书馆研究者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思路更加宽广,从多视域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且进一步从图书馆文献系统的整体性方面思考与探索.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研究》(李锦兰,2011),提出了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实行产权保护[12];《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类型及管理特点研究》(胡海鹰,2013),从知识产权类、特种权利类、人力组织类、信誉文化类四部分探讨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管理[13];《文化领域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初探》(郭山,2020),在分析国家及地方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探讨文化领域专利信息平台功能建设[14];《近十年(2011-2020)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文献计量分析》(候小红,2021),梳理了有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研究过程、热点和发展前沿[15];刘秀文于2022 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文章《高校专利竞争力分析的方法与实践——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是作为图书馆研究者发表的高水平知识产权相关文章,对高校专利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16].这一阶段图书馆人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更大程度地扩展了知识产权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维度.
2.2 知识产权研究焦点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逻辑性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梳理发现,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知识产权方面陆续开展了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视角涵盖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高校知识产权竞争力以及关于知识产权理论等方面,并运用了多种研究范式,研究焦点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1)主要研究视角的变化
图书馆研究者开展知识产权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经验型特征,源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学术敏锐性的工作人员开始开展知识产权领域的试探性研究再到基本理论、实践性工作指导等方面的讨论.这是因为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逐渐发现,图书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并不仅仅限于在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方面,它们还有更进一步的关联,可以深入探索知识产权工作的原则、方法、模式等方面,使图书馆成为知识产权的创新者而不是使用者或者保护对象,因此研究的深度和范式得到拓展.不仅如此,图书馆与高校开始展开整体性研究,进一步地提高图书馆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并推动图书馆更有效地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工作.
(2)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导致的逻辑变化
随着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的相关因素.国内知识产权意识从薄弱到加强,到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与信息服务离不开知识产权,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知识产权研究的逻辑也在变化,图书馆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达成初步的探索和理论层面的探讨之后,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回归到图书馆文献建设与信息化服务上来,必须解决图书文献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更好的信息服务效果,满足读者用户需求体验.图书馆研究者立足于自身的工作特性,以找到更好的研究范式,更为有效地解决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3 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研究的发展趋向
通过梳理近二十余年来图书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以发现:研究主题不断扩张,研究范式方法形式多样,研究视域也在不断呈现多学科融合特征.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分析有助于在事实层面上探寻未来研究的发展动向.
3.1 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性研究,继续推进实践层面的研究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是一个边界不断扩大的专门化的学科领域,涉及到知识产权保障的诸多方面,在经历了实践性探索、理论的深化研究和整体性的研究进展之后,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理论研究.从知识产权本身的性质出发,知识产权涵盖了人类创新实践活动的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庞杂,要能够清楚地梳理好知识产权相关的理论问题,需要融合多学科视角,形成多学科优势互补的网状非线性研究架构.
3.2 催生多种研究范式推动知识产权研究
“知识产权”作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个“问题领域”,应根据研究的视角和问题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进而催生不同的研究范式.随着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范式共同推进的情况.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1)在纵向层面的研究上深入剖析,运用科学手段,处理知识产权在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使用量化与质性研究方略,更为深入地探讨图书馆的文献数量、资源数字化过程、网络信息服务过程中风险规避和不足;(2)在横向层面上更多地关注国外不同地区的研究动向,关注并比较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的成功范式,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与保护提供良好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在不断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创造与知识产权保护越发显得举足轻重,在不断提升图书馆吸引力的内在需求指引下,知识产权研究作为本与图书馆并不“直接关联”的新的“问题领域”,在信息化时代已经逐渐变得越发显眼,面临的问题也越发突出,迫切需要图书馆工作者继续拓展多种研究范式,深化研究理论,以夯实图书馆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理论根基,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