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2023-04-20谭杏李孟洁
谭杏,李孟洁
新文科理念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设计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方向,对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在校园内培养出实战型、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根据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借助学科竞赛的优势和趋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资源组合的方式,对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有着知识更新速度快、应用范围大、综合能力要求高等特点,但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知识更新较为滞后。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与当代信息视觉传播和媒介技术紧密联系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在不断改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只能依靠教师进行综合编撰,这就导致符合市场需求的系统性、标准性教学知识的更新相对滞后,知识的前瞻性也因人而异。
第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多数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是根据疫情变化的实时要求进行线上线下相切换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形式仍延续传统的“灌输型”理论教学和“练习型”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创新基本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创意和实际成效的模式与方法。据相关资料统计,不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专业认知狭隘(眼不高手也低)、未来规划模糊(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的现象。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均受到一定影响,学生不是被封控在家,就是被封控在学校,无法与社会组织、企业等进行直接沟通,这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尽管近年来为扩大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各大艺术设计类相关高校越来越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要切实解决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仍需具体而有效的措施[2]。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竞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辅助手段,近年来受教育政策扶持、商业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学科竞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的竞赛类型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些赛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学科竞赛的主办方有中国政府相关机构、国际相关机构、民间企业,或政企、校企联合等形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大赛尽可能让企业参与,或以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形式参与,这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吸纳了不同的商业品牌和地方政府组织对大赛进行命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市场上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空间和方向,而且可以提高大赛的含金量和知名度(见图1)。
第二,主办方命题与自主命题相结合。目前多数大赛以主办方命题与自主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多数命题与企业、特定区域、特定政策或特定事件相关,不仅可以增加相关信息的曝光度,赋予其商业价值,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提高发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敏感度。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打磨自己的课程作业或其他作品参与大赛的非命题赛道,为学生的项目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与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从近几年学科竞赛的赛制和参赛作品的要求可以看出,主办方一直与时俱进,结合市场需求。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视频类、动画类的作品均要求结合当下的数字媒介,并强调其传播性。再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年的参赛文件内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增补和调整,且赛制是层层选拔形式,对学生的参赛作品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也是顺应市场需求趋势而设定的。
第四,由学生参与向师生共创发展。很多大赛参与人员的范围在扩大,不仅面向大学生,还开设相应的赛道面向高校教师,甚至在某些赛道允许教师一同参与学生的项目。比如,米兰设计周——全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和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都开设有教师参与模块,教师可以提交教学设计的教案、论文和作品等。再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初创组和成长组的赛道允许教师作为团队成员,与学生一起参赛。教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还可以亲自参与项目,实现师生共创,让教师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并且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的设置和目标一般与当下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需求关系密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赛事尤为如此,从命题设计、作品要求或实践方式上都符合当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正如陆国栋[3]等学者所说,高校学科竞赛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模式介绍及其特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想结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第一课堂的教学设计改革,即如何把学科竞赛内容纳入课堂,与教学知识相结合,在完成学科竞赛内容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吸收。二是第二课堂的辅导方式改革,即如何进一步完成学生学科竞赛项目的深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三是第三课堂的借鉴与引导,即如何支持学科竞赛项目的孵化与落地,同时不断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兴趣。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的模式分为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制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工作室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辅导模式,以及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资源挖掘支持为辅、以点带面的第三课堂引导模式三个部分(见图2)。
图2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1.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制第一课堂教学模式
在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制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挑选相应的大赛作为学生作业成果的目标,并结合理论知识,把学科竞赛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视觉设计传播课程中,可以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的策划案项目作为成果目标来执行,学生在完成实际商业案例的策划过程中,对视觉设计传播课程中探讨的传播、策划和视觉之间的理解会更加真实,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工作室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辅导模式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主要为弥补第一课堂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而设。通过第一课堂,部分学生的项目已初具雏形并具备了较高的参赛水平,或通过赛事评选已进入下一轮筛选等,有的项目还展示出较强的创新创业潜力。学生若想要深化自己的项目,可带着项目进入相应的学生工作室寻找相应的辅导支持。高校学生工作室一般聚集了本专业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和学生[4],学生项目在这里更容易获得精准的辅导帮助。
3. 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资源挖掘支持为辅、以点带面的第三课堂引导模式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主要辅助学生项目的落地,并把成功孵化的项目范例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复制,形成“以学养创、以创带学”的正循环。学生项目一般是已经可以进入商业运作模式的,这时就需要资金、人力、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学生项目在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人的牵头下,与大赛合作企业、行业相关企业,特别是正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进行联络,便可获得支持资源;另一方面,学生项目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进行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的交换与合作。同时,项目可借助学校提供的创业政策和资金进行项目孵化和落地。此外,较优秀的创新创业案例可再纳入基于学科竞赛的项目制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中,以范例的形式进行讲解或推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在应用、实践和创新转化中可以呈现的方式和效果,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市场应用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资源挖掘支持为辅、以点带面的第三课堂引导模式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关系多元化发展
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下,教师突破与学生“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融入“合作—服务”多元化发展中。首先,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设计中,需对与课程内容、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科竞赛进行调查和研究,选择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大赛作为项目制教学设计的基础,结合学科竞赛要求设置相应的作业训练要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教学效果的可靠性。其次,教师在辅导和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除鼓励学生自组团队进行方案实施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项目的需求转变为合作者、管理者或竞争者的角色,让学生和教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明晰方向,确保项目执行过程的顺利进行。最后,在课堂之外,如学生有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利用学校的课外平台和资源与相关校外机构进行沟通与联系,保证项目可以进一步延伸或落地(见图3)。
图3 师生关系多元化发展
(2)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扩展
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止步于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参与针对性的学科竞赛项目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将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大幅上升。大赛项目实际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认知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利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需根据阶段性任务提炼、总结规律和原理,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设计实践能力可以紧跟时代的需求而迅速成长。大部分专业赛事会有很明确的技能要求,学生需根据要求进行相关软件和技能的学习。比如,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交互设计类的Html5 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介传播,还需去相应的平台了解相关技术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第三,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科竞赛项目一般都是组队项目,学生在组队协作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且可以提前进入团队合作的状态,了解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以及相对应的提升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的人脉和资源。
第四,可以提升创新创业思维转化的能力。学科竞赛项目通常反映了当下时政的变化、需求和趋势,也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思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超越本专业的项目范畴向交叉学科发展。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是非常典型的需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转化的大赛。参与的团队通常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团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类赛事中将对本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价值转化思考,以及基于本专业角度的学科竞赛项目选择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第五,其他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语言表达、组织、逻辑思维等能力在学科竞赛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会有提升,这些都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3)以工作室为核心,为项目转化保驾护航
在以校企合作为主、多方资源挖掘支持为辅、以点带面的第三课堂引导模式下,部分学生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脱颖而出。比如,部分学生的项目已初步入围,或者学生对已获奖的项目想要落地和转化,又或者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创业机会,有了新的想法,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服务便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阶段。学生工作室是执行这一模式的主要场所,因为学生工作室是集师生团队、教研资源、校企资源于一体的空间,是学科竞赛项目孵化落地的沃土。比如,江汉大学设计学院B612 工作室就致力于学生研究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且工作室的导师团队采取多师协同、多专业融合、多种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各一名,企业导师一名,教育学博士一名,师资力量可以做到专业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的融合。在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和项目负责人还可联络学校的就业创业平台、校友平台等相关资源平台,提供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此外,在学生工作室模式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学科竞赛项目,营造参赛氛围,给学生提供辅导、资源等服务,学生团队间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室的空间专注准备大赛作品。
(二)组织管理机制保障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机制予以保障[5-6],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项目制教学管理机制。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学科竞赛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灵活的教学文件审核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大赛评估标准,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第二课堂分数管理机制。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学校可增加第二课堂分数管理机制,帮助规范化管理学生在课下进行的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7]。例如,江汉大学近期推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管理办法就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学科竞赛的行为并予以学分认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第三,课程时间与学科竞赛时间分配管理机制。尽管大部分大赛的时间相对固定,但课程开设阶段一般只根据教学资源而定,如果能统筹好课程开设时间与赛事时间,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参赛作品的质量会更有保障。
第四,明确赛事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院校都有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参加重要大赛。不过这类政策很可能沦为少数学生为弥补重大考试失误而利用的工具,不利于通过学科竞赛激励人才培养的正循环目的。因此,应制定更明确、更精确的赛事激励政策,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科竞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此外,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下,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付出精力、时间和资源跟进学生项目,这需要加强和明确教师指导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在项目中后期,会出现多位导师指导的现象,如何分配和认定激励成果、明确激励政策是管理机制保障的重要内容。
四、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注意事项
第一,学生在课程训练时项目选择的自由度可能受影响。因为学科竞赛,特别是商业类竞赛的命题一般来说会相对固定,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每年都有商业命题,甚至连续几年都是同样的品牌在命题,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疲劳,且同一阶段不同课程选择相似大赛的情况也有出现,使学生产生每门课都在做同一个比赛的感觉,学生很难短时间内通过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类别的作业,这些问题很可能会打击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笔者建议课程在结合大赛命题的同时,可允许自主命题的存在,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兴趣。
第二,大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功利心理。几乎所有的竞赛最终都会有等级、荣誉的评出,少数商业竞赛还会有几百元甚至上百万元奖金的发放。这些奖励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赛事训练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初衷,可能会导致少数学生因为团队分工不均、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等问题造成心理困扰。因此,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估十分重要。课程教学侧重的是结合学科竞赛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课程作业并不一定需要参加比赛,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学科竞赛项目中获得的实践技能,评价标准应结合学生的训练效果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判。此外,如果部分学生通过赛事获得奖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荣誉奖金,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其对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转化。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功孵化落地。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核心目标是能帮助师生结合专业设计知识进行实践转化、掌握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以及了解通过怎样的学习和坚持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科竞赛只是一个试金石,在学科竞赛框架的引导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加具象,目标可以更加明确。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这一重点,不应过于唯结果论。
五、结语
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阶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就业等带来的影响,如果能结合本专业相关赛事有目的的开展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如何有效、合理、规范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仍需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资源组合与调整。本文所论述的模式至少可以作为当前形势下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