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基因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艺术化表现与传播路径研究

2023-04-20孙奎利刘婉婷

创意设计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色空间艺术

孙奎利,刘婉婷

一、红色文化基因的多维内涵解析

红色文化基因的内涵可以从物质维度、意识维度和制度维度进行解析。在物质维度上,红色文化是文化的内容融聚,对文化起承载作用;在意识维度上,红色文化是文化的精神投射,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制度维度上,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规范保障,引领红色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物质维度:红色文化是文化的内容融聚

从宏观物质角度出发,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物态的文化遗存,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一种物质内容的融聚,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1]。“融聚”可以理解为“融合”和“汇聚”,“融合”是红色文化由分解到合并的过程,是红色文化价值体现的过程;“汇聚”是红色文化中提炼的各分支核心内容的集合过程,是红色文化内容升华的过程。由此可知,红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文化,而是内容相互融聚的动态文化大观。

(二)意识维度:红色文化是文化的精神投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伟大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所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底色。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无论以何种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其目的都是在保护红色物质遗产的同时,增强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感,树立坚定的民族精神,这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制度维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规范保障

以制度维度为视角,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离不开文化的规范,以保障红色文化在物质与意识上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红色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其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红色文化的积淀与孕育。另一方面,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红色文化赓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映射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管理国家的不竭源泉,作用在当代人的精神力量中,落实在社会实践的行动中。

二、红色文化基因对中国现代城市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中流淌着中国人民不屈的红色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系统的精神谱系,与城市文明形成相互联结的纽带,为大众指引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征途中,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精神谱系的内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主要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滋养,精准对应当下的社会主旋律,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起到引领作用,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方式。由此可知,剖析红色文化内容是时代为人们指明的道路,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必要选择。

(二)文化层面:红色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容

城市文化极具包容性,就文化层面而言,红色文化的注入无疑完善了城市文化的内容,提升了城市的精神文明。首先,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丰富的内涵和各分支价值的微妙变化造就了文化更新上的更多可能性。其次,红色文化伴随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而不断发展,见证了共产党人的汗水和泪水,满载着共产党人的希望与期待,其中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更值得当下的人们学习。无论是从文化溯源还是从文化内涵上来看,红色文化与人们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便可捕捉到的文化内涵,随之产生紧密的文化反应与文化情感。

(三)空间层面:红色文化构建城市文化体系

从空间层面来看,红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达是有层次的,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类别。不同的空间类别可以容纳不同主题的红色文化,为红色资源提供了展示、宣传和创新的平台。利用空间的多变性构建城市文化体系,是对红色文化基因的再造方式之一。构建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应分解并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符号单独应用在空间中,或对多个红色文化符号进行重构,形成全新的空间表达方式。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特性不只流淌在时间中,还存在于丰富的空间形态中,以达到构建城市文化体系的目的。

三、红色文化基因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艺术化表现

文化的艺术化表现以视觉感受为基点,将文化以多样的艺术手段进行视觉呈现。现代城市地铁空间中红色文化的呈现得益于地铁这一重要的人文空间,其可将红色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地铁是现代城市空间重要的文化载体

地铁既是一座城市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公共空间。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而且是交流工具,这种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3],又或是视觉艺术上的共鸣。因此,城市地铁空间的属性大致归纳为功能属性、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

1. 功能属性

功能属性是城市地铁空间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其作为承载大众出行的交通工具,有着空间功能的强大性、空间特点的显著性,以及空间与人的紧密性。首先,在设计城市地铁空间时,需考虑大众出行的便利性,这主要通过清晰的导视系统、明亮的空间照明,以及高效的出入站系统等来实现。其次,城市地铁空间的站台大多为狭长的空间,相较于城市中其他的公共空间,城市地铁空间的展示形式更加封闭,从叙事结构上更加有场所感、亲和感、地域感或历史感的积极因素[4]。例如,可利用地铁的狭长空间讲述文化故事,以体现文化与空间的连贯性。最后,乘客在城市地铁空间中通过视觉等感觉来感知城市文化的魅力。

2. 文化属性

地铁除了具有承载大众交通出行的功能属性之外,还承载着传递文化、汇聚信息等文化属性[5]。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洪流不断涌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只具有使用功能的城市地铁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城市地铁空间应不断挖掘城市中先进的文化价值。首先,城市地铁空间是向大众集中展示城市风貌的最佳场所,通过新颖的艺术形式将文化内涵进行转化,树立鲜活的文化形象。其次,城市地铁空间具有汇聚信息的功能。除了汇聚交通信息之外,城市地铁空间还汇聚文化信息,其中交通信息与功能属性紧密相关,文化信息则需设计者的挖掘、提取和再造,最终通过空间重塑、艺术转化、科技赋能等方式呈现出来。

3. 审美属性

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脱离不了艺术创作者对时代的观察和回应[6],这也说明艺术与文化不可分割。在城市地铁空间中,无论营造什么主题,艺术无疑渗透在空间中、绽放在文化里。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对美和文化的捕捉也日益精准,因此,空间文化的艺术性表达也应与时俱进,设计者肩上不仅要承担美育责任,而且要有向大众传播美的使命感,用美感染人、用文化感动人。

(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艺术化表现与设计

1. 文化展现:红色文化氛围的直白营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内蒙古地铁 1 号线呼和浩特东站作为内蒙古 4 个红色主题站点的主站,以打造“红色记忆网上展馆”为主题,并设置有革命人物、革命战役、革命事件等五个分主题。站内空间的宣传以红色灯箱海报为主,大部分海报以红色为底色,以简单的几何图案拼贴加文字来表达主题,在形式上较为简单直白,通过大量的图文排列形成视觉震撼,展现党的百年历程。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直接转化是最有效的文化展现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上海地铁以 1 号线新天地站为红色文化主题的重点车站,设置主题角、回顾角、文化角和演艺角,将红色文化引入城市地铁空间中。位于新天地站 1 号口出口处和6 号口出口处之间的主题角,以党的诞生地为主题设计了一条红色长廊,并加入上海籍画家洪健的石库门组画,图片与文字经过设计者的设计和思考得以巧妙地置于灯箱内并展示出来,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氛围与内涵。回顾角位于新天地站 5 号口出口处,将有关党成立过程的珍贵资料以墙面展柜的形式呈现,给予人们清晰的文化表达,串联起从新文化运动掀起的解放思潮到党成立的光辉历程。文化角展示了艺术家为建党百年创作的书画作品。在地铁空间中做艺术展览,不仅拓展了城市地铁空间的功能属性,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养,使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位于换乘通道的演艺角集中展示了多部优秀的红色作品,通过表演的形式表达红色文化的底蕴,使人们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党的百年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上海新天地站通过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明确红色主题、联系历史文化,以艺术、演艺的形式诠释红色文化,进而使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2. 内容呈现:红色文化内容的多维融合塑造

西安地铁 1 号线五路口站的壁画《革命薪火》通过艺术巧思展现了西安围城的历史场景。设计者了解到五路口站附近的革命公园是为展现北伐战争前夕陕西国民军驻守的决心而建,于是以西安围城的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壁画艺术作品——《革命薪火》。该壁画采取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画面采用分组式的构图,以深木色城楼为画面分割的素材,将画面分成三个不同的革命场景。几何化的分割方式增添了画面的磅礴气势,画面中间添加了金属的和平鸽元素,象征革命英雄为现如今的和平生活做出的巨大贡献。

北京地铁 4 号线圆明园站浮雕位于地铁站大厅,其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以代表性的圆明园建筑残柱为创作背景,雕刻概括且稳重,体现出历史的厚重。画面中还加入圆明园从建园、毁园到烧园的三个历史阶段,并清晰地表明历史年号,利用建筑形态、文字符号、画面构图等形式语言与城市地铁空间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空间形式感。圆明园站的壁画在色彩上并没有刻意强调红色,只是通过艺术语言结合历史要素碰撞出强烈的红色文化基因,在有形的艺术表达中让人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历史印记。

3. 艺术表现:红色文化视觉的技艺元素创造

城市地铁空间大多使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红色主题,但长沙地铁 2 号线溁湾镇站在建党百年之际,率先将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推出“数字烟花秀”(见图1),在几何化分布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带有“100”字样的烟火,烘托节日氛围。“数字烟花秀”不只是对文字的巧妙运用,还加入了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建筑图像随着乘客的移动而转换,与乘客产生互动,使乘客不仅感受到党的百年历程,而且可以回忆城市的发展变化。

图1 长沙地铁 2 号线溁湾镇站“数字烟花秀”

四、红色文化基因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传播路径

文化空间传播路径,指在空间中通过多种不同视角传递文化知识、文化观念、文化情感和文化信仰,并以此进行社交活动。在新时代语境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对文化传播途径的标准也日益严格。因此,面对新时代、新面貌,基于红色文化的城市地铁空间传播应从多视角切入,本文从红色文化基因的题材广度、凝练高度、诠释维度、创新深度以及传播力度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题材广度:红色文化基因的多变题材

在新时代语境下,人们对红色文化基因的理解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红色”。因此,城市地铁空间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在题材选择上更为广泛,包括中国共产党节庆活动、革命战争期间英雄故事、红色历史遗址,以及新时代文化主旋律等各类主题活动。

1. 中国共产党节庆活动主题

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主题性文化氛围营造的良好时机。红色是充满激情的颜色,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一路奋进的热忱,也象征着劳动人民辛勤的付出,还象征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热血。以中国共产党节庆活动为主题,设计者可以利用“红色”充分调动城市地铁空间气氛,通过颜色对地铁空间进行主题性美化的同时,还可以以颜色为导向符号,对人们进行视觉和心理的文化引领,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2. 革命战争期间英雄故事主题

当下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英雄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斗,因此,革命英雄故事也是城市地铁空间的必要主题。每个城市的历史沿革不同,地域性文化会形成多种主题,其中革命英雄故事主题需要设计者对城市历史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捕捉革命英雄事迹,从多维度设计城市地铁空间,弘扬革命英雄故事与精神。

3. 红色历史遗址主题

红色文化基因不仅停留在非物质层面,还展现在物质层面。物质层面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红色历史遗迹。对红色文化基因中物质层面的内容进行提取,并以艺术的形式置于城市地铁空间中,使人们通过地铁空间中红色历史遗址的呈现对红色地域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4. 新时代文化主旋律主题

社会发展是实时变化的,捕捉社会发展中时代的方向为普通人而言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便需以城市地铁空间为媒介,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凝练和表达,使人们能够准确接收社会发展的讯号。同时,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有责任对社会发展进行思考,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基于此,设计者在诠释新时代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应激发人们对时代发展的畅想。

(二)凝练高度:红色文化基因的高度凝练

红色文化基因体系庞大且有秩序,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对红色文化的高度凝练至关重要。城市地铁空间中文化的可视化表达对红色文化来说极为关键,设计者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的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文化与艺术的可视比重,确保能够准确并完整地传达出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艺术化转译。设计者应先对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和分类,选取其中某一类主题呈现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简练的主题可以使人们清晰地、直观地接收红色文化的内核,减少思考时间。此外,设计者应对红色文化抱有敬意,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使用大方得体的艺术形式,还需考虑人们对艺术与文化融合方式的接受程度,以此平衡文化与艺术在空间中的比重。

(三)诠释维度:红色文化主题的多维诠释

艺术不同于其他表达语言,其涵盖了强烈的视觉要素、丰富的材料种类、多样的艺术表达等内容,与空间、文化存在非常多融合的可能,以此形成多维度的空间诠释。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多维诠释主要包括对文化的直接表达、艺术化诠释和公共艺术体验。

1. 对文化的直接表达

现今国内城市地铁空间对红色文化的表达多以直接表达的形式呈现,表现为文字和图片的直接结合。根据空间主题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分类,按照主题类别将文字和图片排列于文化单元内,这种表达方式更贴近文化栏的效果。这种直接表达的形式更加简洁直观,也提高了红色地铁空间主题的更新效率。但从视觉角度思考,这一表达形式过于直接生硬,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会对文化产生疲惫心理。

2. 艺术化诠释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越来越趋向利用艺术化的方式诠释文化内涵。通过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公共艺术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创造红色文化的视觉感受,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壁画艺术。以壁画艺术的方式装点空间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神秘岩画的背后无一不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直到今天,设计者仍沿用壁画语言在城市地铁空间中创造独特的视觉符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壁画艺术具有叙事性。设计者将壁画艺术中的素描和色彩语言进行有秩序的融合,以线条勾勒红色文化中具体的形象,以色彩赋予红色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将红色文化脉络梳理成一幅连贯的艺术画卷,向人们讲述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二是现代壁画艺术要求壁画的制作材料要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墙体表面的材料相协调[7],设计者会选择更贴近红色文化内涵的材料进行创作。例如,以浮雕的形式表现解放军英勇向前的身影,营造气势磅礴的氛围;以马赛克的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细致镶嵌,生动再现红色文化故事。三是壁画艺术具有观赏性。壁画所形成的具象造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以最直观且带有艺术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达到视觉、心理、情感的共振共情。

3. 公共艺术体验

新时代下公共艺术等一系列互动体验性装置逐渐进入城市地铁空间中,人们也更关注自己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中加入公共艺术装置也不失为一种可能。在城市地铁空间中,传统艺术表达的互动体验存在人们单方面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而公共艺术装置是人与红色艺术的相互传达,是人与红色文化的相互感知,此时的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1+1 等于或大于 2”的群体,公共艺术装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乘客乘车时的乏味感,使乘客心理得到调节[8]。

(四)创新深度:文化融合艺术的科技创新

对比其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在文化表达上缺少创新,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文化想象力方面都相对保守,故应尝试将数字技术注入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中。首先,数字技术对人们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数字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设计者更愿意尝试将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网上博物馆、革命文物数据库等方式进行数字化呈现,从而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9]。其次,城市地铁空间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单方面的视觉感受上,还体现在人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上,利用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主题的城市地铁空间进行塑造,打破了红色文化的时空界限,使人们可以与红色文化进行面对面交流。最后,地铁智慧运营是科技引入范围最广的方式,不仅可以利用AR(增强现实)导航等节约人们的出行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城市地铁空间的视觉形象。

(五)传播力度:红色文化基因的有力传播

除了利用地铁空间营造红色文化主题之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地铁活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红色文化地铁活动的举办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扮演红色文化人物、表演红色文化故事、唱响红色文化之歌等观赏性活动对红色文化进行多感官的表达,在城市地铁空间中搭建小型舞台,根据地铁红色文化主题举办活动,使人们了解红色文化背景,感受红色文化氛围。其中,可以尝试打造地铁专属的红色文化IP,设计符合大众审美的红色娃娃形象,形成系列化的地铁“家族形象”,在提升城市地铁空间文化趣味性的同时,也衍生出丰富的红色文创产品。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使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开阔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播途径,满足全年龄段的文化需求,进而提升地铁空间的红色氛围。

五、结语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代代相传。本文通过对城市地铁空间中红色文化基因的深入研究,对红色文化基因的内涵进行多维解析,诠释其在当下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探究新时代语境下红色文化基因在城市地铁空间中的艺术化表现与传播路径,为其他城市地铁空间进行红色主题叙事性设计提供了可行的借鉴性思路。接下来,笔者会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以城市地铁空间为文化载体,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讲好中国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好地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红色空间艺术
红色是什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红色在哪里?
纸的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