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探究
——以安幸生烈士故居为例

2023-04-20彭军李志龙

创意设计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纪念性观者故居

彭军,李志龙

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是向大众展现和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媒介,在红色革命遗址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纪念性红色文化氛围,让环境要素之间产生“对话”,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激活革命历史记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彰显红色文化主题,使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成为加强党史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文化和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概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苦创业、创造辉煌历史的最佳见证,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维护和发展好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决不辜负老一辈人的殷切期望,奋力开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伟大功绩。”[1]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纪念性景观设计等方面对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天津市北辰区中河头村进行创意构思,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中河头村景观环境质量。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孕育而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既是凝结在物质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也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一种可以被继承的思想,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被普遍认同的观念形式。在我国,红色一直是一种特殊的颜色,在古代,红色代表着权威和地位;在近现代,红色象征着革命和勇气,代表着中国人民为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付出的鲜血和牺牲。红色是中华民族最鲜亮的底色,是最富时代性的色彩。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红色文化既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是筑牢文化自信、凝聚时代力量、奋进伟大征程的强有力支撑。

(二)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只局限于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精神生活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使得纪念性设施和纪念性场所逐渐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含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文化景观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景观是一种人们向往和热爱的美丽风景,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是一种美丽且不可言说的理论概念[3]。在景观设计中,纪念的意义包含两个特点:一是蕴藏着物质实体与精神内涵,即物质实体可以用于纪念,精神内涵可以用于表达;二是纪念必须依附空间环境,必须依靠特定的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恰恰以景观的方式呈现。

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环境是表达纪念的一种特殊方式。首先,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是对已故革命者的纪念,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彰显了人文精神。其次,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是对革命文化的总结,是对现在和未来的真实映照。由此可见,通过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可使后人与环境要素产生对话,从而记住某一革命事件的物质性或抽象性特点[4],使革命历史记忆被激活,使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具有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以达到保护、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目的。

二、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一)安幸生烈士故居概况

1902年9月9日,安幸生出生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其父安维礼崇尚“新学”,在当地创办了三河头小学,安幸生在这里接受了小学教育。1918年,安幸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以安幸生的家境条件和学历条件,本可以衣食无忧,但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投身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安幸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的工作,之后安幸生又同于方舟等人组织了革命青年团体新生社。1920年,安幸生与其他爱国青年一同创办了《新生》杂志,并担任主编。同年秋,安幸生与于方舟等人一起把革命青年团体新生社改组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经罗章龙介绍,安幸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天津支部的工作。“五卅”运动期间,安幸生组织工人罢工,遭到军阀当局的镇压,不幸被捕入狱,直到 1925年底才出狱。1927年10月,安幸生又被奉系军阀逮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威逼和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一个月之后英勇就义。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天津市北辰区委、区政府分别于 1995年、2001年和 2006年对安幸生烈士故居进行了修整扩建,修缮后的故居风格古朴、内涵丰富、主题鲜明。随着党和政府对红色文化越来越重视,安幸生烈士故居成为党内外积极分子和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坚强阵地。

安幸生烈士故居是我国红色革命遗址资源中重要的分支,是历史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更深层面上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无比珍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安幸生烈士故居分为外院和内院两个区域,外院广场的面积约 500 ㎡,内院正中屹立着嵌有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字的安幸生烈士纪念碑及汉白玉半身雕像。内院分为主厅和东、西两个展厅,主厅还原了安幸生生前起居生活的真实场景,东、西两个展厅主要介绍了安幸生从学生时代到英勇就义的光辉历程。

(二)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景观设计现存问题

1. 红色文化展示不够充分

首先,中河头村主入口缺乏相应的指示标志物,使观者不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强烈的红色主题。其次,中河头村的主干道没有形成完整的展示空间序列,参观方式较为单一,且主干道采用普通的水泥材质,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另外,景观设施的互动体验感也有待提升。最后,从中河头村主入口到安幸生烈士故居的道路两侧仅保留了几棵古树,这几棵古树既没有起到遮荫的效果,也没有与当地特色文化形成很好的呼应。

2. 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中河头村唯一的健身场所在村委会旁边,离居民区较远,村民日常使用健身场所极其不便。观者来到中河头村主入口时,并未发现明显的标识牌,指示系统较为模糊。此外,结合中河头村特有的红色遗址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必然会吸引大量人群,而中河头村的停车场也缺乏合理规划。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笔者认为,中河头村现有的基础服务设施并不能满足发展红色旅游的需要。

三、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实践案例

(一)空间叙事,主题突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实践

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建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并定名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其是我国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的重要代表作品,记录了无数革命先驱英勇奋斗的辉煌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教育意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南北轴向景观,从南到北为忠魂亭、纪念馆、纪念碑广场、烈士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拥有国内最大的烈士纪念群雕,是用 179 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生动描述了战士英勇就义的历史场景,具有很强的震撼力[5]。烈士纪念群雕四周种满了苍劲有力的松柏,既表现了万古长青的革命精神,又可以作为背景凸显群雕的壮观,设计手法十分巧妙。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设计理念为空间叙事,主题突出,即所有景观元素的布置都是为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

(二)一脉相承,城湖共兴:嘉兴南湖区域景观设计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从那时起,嘉兴南湖便成为中共一大会址,也是人民群众感受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历史的理想教育基地。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嘉兴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对嘉兴南湖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景观规划,这是“红船精神”得以传承的良好方式。嘉兴南湖区域景观设计不只是对红色文化和纪念空间的提升与改造,更是将其结合历史文化脉络,从系统规划层面考虑红色文化景观的规划。根据嘉兴南湖的现状,嘉兴市政府确立了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总体规划理念,通过优化嘉兴南湖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放眼嘉兴市历史发展脉络,让“红船精神”融入嘉兴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进而引领城市建设[6]。嘉兴南湖区域景观设计的理念有二:其一,嘉兴南湖是嘉兴市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充分挖掘红船的文化价值,可以完善红色空间的秩序;其二,从参观内容、游览路线等方面健全红色文化景观的游览体系,强化嘉兴南湖红色文化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以空间序列为基础,采用空间叙事的手法,从南到北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游览路线非常明确,红色氛围十分浓厚,有助于提升观者的游览体验。嘉兴南湖区域景观设计主要结合了城市发展,将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生活中,使其成为一个有红色教育意义的理想之地。笔者认为,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的景观设计应在上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合理的科学规划,以提升当地红色旅游质量,增加当地民众的历史感和荣誉感,丰富党建学习类型,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进而把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建设成为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学习观光地。在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打造成国内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又一关键组成部分,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通过营造特殊类型的景观环境,让观者置身其中,深入了解那段革命历程所蕴藏的深层含义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方式,不仅可以切实改善当地景观环境,而且可以让观者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创新设计实践

(一)总体设计构思

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的景观设计需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并结合生态性原则,在保护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周边环境现状,与周边民居建筑相协调。无论是植物的选配,还是文化氛围的营造,都要围绕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展开。用景观语言及手法把安幸生烈士在革命道路上的历史事件展示出来,用绿道将各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彰显红色文化气息的“红色绿道”(见图1)。

图1 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景观设计鸟瞰图 (笔者自绘)

1. 坚持因地制宜,始终保持乡土本色

要想发扬红色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就必须依靠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定位地域特色文化。每个地区的乡村环境都有其独特性,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保护好现有的乡土特色[7]。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同质化和区域特征消失的问题非常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该地区的独特资源,不断激发其潜力,而不是只着眼于发展耕种农业。安幸生烈士故居是天津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在对中河头村进行改造时,应依托这一特色文化资源,提升该村的人文环境质量。

2. 营造纪念氛围,注重参观体验

着力提升观者的参观体验和感受,一直是景观设计中突出纪念意义的关键所在,它强调了观者对景观设计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式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开拓观者的思路,不但能与景观设计形成高度的精神共鸣,还能理解纪念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8]。在中河头村的景观设计中,一是可以通过具象的纪念性设计符号来阐释抽象的纪念意义。比如,在红色文化长廊中可以通过文字解说的方式展示安幸生烈士的卓越功绩,诠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体现对安幸生烈士的纪念。二是在安幸生烈士故居入口处设置墙绘展示区,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比如,在民居建筑的外立面通过 3D 绘画形式,营造出安幸生烈士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新生》杂志、组织反帝爱国运动等历史场景。三是将文学、电影中的叙事顺序进行提炼和浓缩,运用到中河头村的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在红色文化展示区域,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展示安幸生烈士从出生到被捕入狱牺牲的生平事迹,让观者感同身受,以达到纪念的目的。

3. 突出红色主题,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红色主题的展示方式是景观设计关注的重点内容。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产物,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要有相应的物质载体,才能反映出其特定形象。笔者认为,可以在文字展板、文化长廊、雕塑、灯具、植物等具体形象中展示红色文化的含义(见图2)。此外,还应注意主干道两侧民居建筑的设计方法,优化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统一风格,以红砖、瓦片、砾石为主要材料,表现形式不能过于繁杂,应以简单、直观为主,为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引发观者对红色文化的深层思考。

图2 雕塑效果图 (笔者自绘)

(二)设计创新点

1. 发扬党建精神:寓教于景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要想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挺立潮头、勇当先锋,就必须在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要传承好、发扬好党的伟大精神[9]。因此,将景观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党建精神相融合,充分发挥好中河头村的红色资源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2. 弘扬红色文化:为党育人

红色文化景观环境中包含大量党建文化,是集绿植观赏、休闲娱乐、科普宣传、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类型景观环境。观者来到安幸生烈士故居进行党建学习交流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革命历程,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国各族人民应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历史经验,传承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向下一个百年目标英勇奋进。

(三)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景观环境创新设计实践

1. 丰富红色文化线路,优化观赏系统和导视系统

笔者根据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景观环境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设计路径,并将游览线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主入口景观区,二是党建文化展示区,三是休息观景区,四是路口转角景观区,五是红色文化展示区。通过优化游览路线的方式,让观者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中河头村主入口并未设置较明显的标志,观者并不能第一时间找到安幸生烈士故居。因此,需在主入口景观区设置明显的标志,并设立高大的展示牌,让观者一进入中河头村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与党建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笔者将第二个区域设置为党建文化展示区,此区也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氛围感的营造使观者的情绪一步步被调动起来。

观者经过前两个区域后,可能会有些疲惫,因此,第三个区域设置为休息观景区。这一区域配有各式各样的休息设施、植物景观、文化展示牌和雕塑等,观者在休闲放松之余,也可以沉浸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这也是“寓教于景”的体现。

沿着游览路线继续前行,便可到达路口转角景观区。此处是道路交会口,周围有村委会,人员过往较多,根据现场实际状况,笔者在这一区域设置了文化广场、村委会标志牌、交通指示牌和休息设施等。文化广场可作为集散广场使用,也可作为隐形停车场使用,在特殊节日来临时,还可以作为露天剧场,举办大型活动,进而使这一区域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通过路口转角景观区之后,即可转入红色文化展示区。这一区域的道路宽度约 6 m,道路较窄,双向车辆无法同时通行,且无法种植大型乔木。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在这一区域设置了大量的文化展示牌、休闲设施、小型雕塑和 3D 墙绘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观者介绍安幸生烈士的生平事迹,将观者的情绪引入高潮,使观者仿佛置身革命年代,真切地感受到安幸生烈士经历的那段革命历程。

中河头村现有的道路铺装以水泥为主,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因此,铺装设计也是该村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打破原有思维观念,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采用“瓦片+草坪”“红砖+砾石 ”等铺装方法,能够很好地契合安幸生烈士故居的红色遗址资源,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冲击力。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河头村主干道周边的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要有相应的交通导视系统,以引导观者更舒适地来到安幸生烈士故居。中河头村的导视系统主要选用当地的废弃材料,比如红砖和瓦片,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还能与当地的乡土环境相融合。首先,在中河头村主入口设置标志(见图3),告知观者安幸生烈士故居的位置,继续前行就会经过党建文化展示区、休息观景区,这两个区域均设有相应的指示标志,引导观者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党建文化等。其次,便到达路口转角景观区,在这里设置了村委会标志牌和交通指示牌,进而使导视系统更加完整。最后,沿着“红色绿道”继续前行,便可到达安幸生烈士故居。完善的导视系统使观者的游览路线清晰明确(见图4)。

图3 中河头村主入口标志 (笔者自绘)

图4 中河头村导视系统总平面图 (笔者自绘)

2. 烘托红色文化氛围,完善植物设计和绿植选配

为提升红色文化景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可通过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来点缀、衬托红色文化景观。景观设计中植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植物的合理搭配、季节的改变等都会影响其在景观中的作用和空间氛围,在人的心理上也会留下不一样的印象。植物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象征、障景、空间营造、情感表达、气氛烘托等方面,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构建合理的植物系统至关重要。中河头村景观设计中有多样的植物花卉,呈现出强烈的主题色彩,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还需注意植被的地域特性和生长时节,以实现中河头村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在重要的节点选用松柏、侧柏等,寓意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比如,在安幸生烈士故居外院小广场上,可适当点缀松柏、侧柏,使观者在进入故居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强烈的革命气息;也可在安幸生烈士故居内院适当种植一些绿竹,营造萧瑟静谧的气氛,也有高风亮节、正直清高的美好寓意。大型乔木选用当地常用物种,比如国槐、白蜡、法桐等,小型乔木和灌木可选用药用价值高、可开花结果的植物,比如枣树、山楂树、石榴树等。

3. 融入现代设计方法,面向城市居民和青年一代

在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的景观设计中,要着重优化室外空间尺度,提升景观设施的设计品位。场地内的景观设施在强调红色文化表达的同时,还具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把生态理念和智慧交互融入景观设施设计中,并注意景观设施形状和色彩的运用,让景观设施与整体氛围相协调。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新技术的成熟运用,景观设计语言不仅要摒弃“繁杂”,以“简约”为主,便于青少年理解和认知,而且要提升景观设施的互动性,增加游览的体验感。

首先,创新工艺材料的使用方式。比如,在特色雕塑展示区中,打破传统材料的束缚,选用耐久性强、不易腐蚀的金属材料,或选用原生木材,可以强化自然艺术的魅力。尤其是近年来环保的意识越来越为多数人所接受,使得“废弃的艺术”逐渐走进公共场所。采用当地的废弃材料,经过合理的组合利用,赋予废弃材料以新的生命,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是环保观念的体现。其次,提升智能化体验感受。城市居民和青年一代对新兴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强,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基础,赋予安幸生烈士数字化形象,观者不仅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与安幸生烈士数字化形象进行互动,还可以变身为革命年代的进步青年,跟随安幸生烈士创办杂志、积极投身爱国主义运动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安幸生烈士为民族独立而不惧牺牲、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不仅能给观者带来生动有趣的体验,而且能凸显纪念意义、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五、结语

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设计。在本文中,笔者在深入研究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对安幸生烈士故居所在地中河头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设计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总体设计构思、设计创新点和具体的设计实践等,以期为同类型的纪念性红色文化景观设计实践案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纪念性观者故居
卫立煌故居
端午节观龙舟赛
魂兮归来返故居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